本学期共有4个班的授课任务,每个班的人数情况如下:
班级 | 人数 |
12班 | 79 |
34班 | 66 |
56班 | 75 |
78班 | 79 |
学生都是高职大三上学期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课程总共32学时,前8周给12班和34班上,后8周给56班和78班上,每周4学时。课程的授课理念基于“做中学”,采用的教材是邹欣老师的《构建之法》。下面我将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法、其他及改进计划这8个方面进行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目标
根据《构建之法(第3版)》第一章最后一部分所倡导的教学和培训目标,我制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材中倡导的目标主要有三个:
- 研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
- 能通过实际的工作收集、推导、提炼需求并在软件发布后通过实际数据验证需求的确被满足了
- 通过一定的软件流程,在预计的时间内发布“足够好”的软件
- 能通过一定的软件流程进行软件开发
- 能经过长期努力按时发布预期目标的可用软件
- 能证明所开发的软件是可以维护和继续发展的
- 能撰写相关文档,且设计文档应与软件的实际行为一致。如:需求分析文档、原型规格说明书、功能设计文档等
- 能通过工具保证软件开发过程可见,如:用软件管理软件看到源代码的每次修改记录,Bug的修改过程
- 能为关键模块设计并开发可用的测试脚本,如:单元测试代码、压力测试脚本等
我根据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以及教材中的第二章个人技术和流程,加入了一个新的目标。其实也不能说加入,因为上面三个大目标的实现其实依赖于这个目标,我在这里把它突出出来了。
- 能运用基本的软件工程方法与工具独立完成微型软件项目
- 能对个人工作进行管理(计划、监控、总结)
- 能使用源代码管理工具管理源代码
- 能实施单元测试
- 能实施效能分析
同时在第一项大目标中加入了一个小目标:
- 研发出符合用户的软件
- 能通过实际的工作收集、推导、提炼需求并在软件发布后通过实际数据验证需求的确被满足了
- 能设计并制作软件原型
突出此目标以及加入此子目标主要是因为这部分技能更“硬”一些,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定位和方向,我对对应部分的内容也计划重点去教授。但是现在看来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的作用是为我们选定教学内容、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方法提供依据和标准。根据这个学期初制定的教学目标我在课程内容上重点讲授了教材的第2、8、11、13章,还结合个人项目、团队任务、项目汇报、课后作业等形式加强了实践。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关于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问题:
- 在学期初突出的和加上的目标可以都不加,因为他们都涵盖在了教材中所提到的这三个目标中了。我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扣住这几个目标来选定内容以及设计课堂活动和安排任务并制定评价方法。我这学期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做的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思考的还不到现在这种程度,还有就是对于教材中的这三个目标该如何通过教学达成还没有清晰的想法。
- 当前的目标主要是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对于我所面对的学生来说还不够。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目前的经验感受是,高职学生在沟通、表达、合作、提问、思考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够,严重影响团队项目的完成度、质量以及个人在课程中的收获。另外,根据交的几届学生的情况,我感觉高职学生按照对专业感兴趣的程度可以分为五类。一类是对专业很感兴趣,且将来希望从事专业方面的工作,人数较少;二类是对专业有些兴趣,但是对于将来是否从事专业方面工作有犹豫,主要是觉得自己学的不好,或者看看自己最终能学到什么程度;三类是比较迷茫的,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的;四类是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欢此专业的,且将来也不准备做专业相关工作的;五类是混日子型的。这种情况个人认为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关于职业生涯教育做的不到位导致的。作为职业院校,我们的一部分职责就是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做出合适的职业决策。所以我觉得在这门课程中也要增强二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以及帮助一部分三类学生发现自己对专业的兴趣并激发其兴趣,促进其行为上的转变;对于四类学生则要帮助他在这门课程中锻炼沟通、表达、合作等能力以及了解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其树立好的学习态度;对于五类学生则需要辅导员介入进行长期的关注和沟通。综上,教学目标还可以加入关于沟通、表达、合作、提问、思考能力这方面的软技能以及对软件专业兴趣培养与增强激发的目标。
- 为了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专门学习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如何编制教学目标》等书籍,但是还没能很好地将理论与方法运用起来。尤其是未能使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方法对当前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