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刻意的练习才是区分一个人有没有成长的标准

    拒绝事倍功半:轻松生活达成卓越成就

    发布时间:2011-12-13 08:55     来源:伯乐在线     分类: 办公室 1 条评论 »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豆瓣9点
    分享到朋友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
    分享到Google Plus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Facebook

    来自柏林的研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坐落于西柏林中心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大学(Universit?t der Künste)里,学校下属的一个心理学家三人小组开始研究小提琴手。

    正如他们后来发表的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中描述的那样,研究人员邀请学院的音乐教授帮助他们挑选一组杰出小提琴手——在教授的眼中这些学生未来可能成为职业演奏家。

    我们把这组叫做精英演奏者。

    作为对比,研究人员从学校的教育学院也选了一组学生。这些学生将来准备成为音乐老师。他们对小提琴热情很高,但据教授说他们的能力与第一组不在同一等级。

    我们把这一组叫做普通演奏者。

    三位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深入面谈提出问题。他们给学生们发日记本,将每天24小时按50分钟分段,送学生回家以便仔细记录他们的时间分配。

    得到充足的数据之后,研究人员开始试图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精英演奏者比普通演奏者更优秀?

    一个显而易见猜测是精英演奏者比普通演奏者更加努力。也就是说,他们愿意进行必要的长时间严格练习(Tiger Mom-style hours)以变得优秀,而普通演奏者则是打发时间享受生活。

    然而,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解密卓越背后的模式

    首先,我们可以推翻精英演奏者练习得更多这一假设。日记显示,两组每周练习演奏花费的平均时间相等(大约50小时)。

    区别在于如何安排时间。精英演奏者在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上花费的时间是普通演奏者的3倍。所谓刻意练习指专为能力提升而设计有条理但让人感到不舒服的练习

    这并不令人吃惊,刻意练习的重要性已经被多次提出和重复(c.f., Gladwell)。

    研究人员并没有到此为止。

    他们还对学生如何安排时间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普通演奏者一整天都在练习。论文中的图表显示,一天中练习时间没有变化,平均练习时间与一天中活动时间的比值呈一条直线。

    与之相对的是,精英演奏者在两个清晰的时段进行巩固练习。当为这些演奏者绘出平均练习时间与活动时间的比值曲线时,你会看到两个突出的峰值:一个在早上,另一个在下午。

    事实上,演奏者水平越高,峰值越突出。对于精英中的精英——教授眼中有资格进入德国两个最好交响乐团的少数精英演奏者——基本上也没有背离每天两个练习时段的安排。

    对其从事他领域的选手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劳逸结合取得的效果同样非常显著。例如睡眠:精英选手比普通选手的睡眠时间要多出一个小时。

    消除疲劳也是一样。研究人员询问演奏者每周练习与参加业余活动时间比率——这是一个消除疲劳重要的主观感受指标。数据显示,精英演奏者比普通演奏者明显更加放松,而顶尖的演奏者则是其中最放松的。

    拒绝事倍功半:轻松生活达成卓越成就

    勤奋工作(hard work)不同于努力工作(hard to work)

    总结以上研究结果:

    ▲ 普通演奏者和精英演奏者工作时间相同(每周在音乐上花费50个小时,

    ▲ 但他们没有将时间花到正确的练习上(在关键的刻意练习上,他们花费的时间要比精英演奏者少3倍,

    ▲ 更进一步说,他们的练习在一整中杂乱分散。所以即使他们没有比精英演奏者练得更多,还是会睡得较少并感到压力重重,更不要提演奏水平仍然那么糟糕了。

    在研究取得高成就人群时,我会不断地看到这个现象。例如,在对顶尖学生的研究中更是频繁出现,我甚至为它起了一个名字:放松的罗德学者悖论(the paradox of the relaxed Rhodes Scholar)。

    译注:这里译者没有找到更好的中文对应hard work与hard to work,读者可参考下文中的解释对照理解。

    这项研究让我对这个悖论得到了一些启发。它提供了实验证据证明勤奋工作与努力工作是有区别的:

    ▲ 勤奋工作(hard work)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并不有趣,但每天并不需要做很多(精英演奏者平均每天做3.5个小时刻意练习,分两次完成)。同时刻意练习为你技术提高提供了可度量的方式,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动力。因此,尽管刻意练习很辛苦,但它完全可以在轻松愉快的一天中进行,而不会让你精疲力尽。

    ▲ 与之相反,努力工作(hard to work)会让人精疲力尽。它会让你每天都处于一种错误的忙碌状态,你会和柏林研究中那些普通演奏者一样,感到疲惫和压力。正如我们刚刚知道的那样,这对提高成果没有一丁点作用。

    这项分析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无论你是学生或职场中人,如果你的目标是达成一个杰出的人生,那么忙碌和疲劳应当是你的大敌。如果你长期感到压力大并工作得很晚,那么你就错了。你就像是艺术大学里的普通演奏者——而不是精英。你在通过努力工作而不是勤奋工作来构建人生。

    这项研究的建议,也是我自己的建议是,简单生活:做得更少,但却是完全投入和全神贯注地去做。完成工作之后就去享受剩余的时光。

    英文原文:If You’re Busy, You’re Doing Something Wrong: The Surprisingly Relaxed Lives of Elite Achievers by StudyHacks

     继续说,什么是刻意的学习,,,刻意的学习就是持续不断的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但是对自己又很重要的事情。

     

    1.你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幸福观

      真正的“刻意练习”,尽管其结果是超越自我的愉悦,但过程却是非常痛苦的。在学习中,需要不断人为地设置障碍,再调动各种资源去攻克它,一次又一次有意识地主动离开自我的“舒适区”。惭愧地说,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很难坚持这一过程,正是“刻意练习”的这种难度和挑战把不同的人明显地区别开来。10年前,我第一次读到侯捷老师的文章《MFC四大天王》,后来还有荣耀的《C++程序设计之四书五经》,这些都是编程学习的路线图,列出了从基础到提高的一系列必读书籍。当时也曾雄心万丈要啃下来,但学习到《C++标准程序库》时退下阵来,以至于多年以后遇到该书译者孟岩老师,很内疚地说,你翻译了一本很好的书,但我却没有读完的毅力。

      所以,希望投入到“刻意练习”的软件学徒,需要一个较为崇高的自我预期,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一般人是差不多了,别再难为自己了。而有志“刻意练习”的软件学徒,是真玩命、真想要达到一个高的境界,对自我有期许、有要求,故意和自己较真,和自己过不去,如Marten Gustafson所说“本质就是这种对自身的关注和提高自身技能的要求。”

      2.你需要主动为自己找一位”师傅“

      ”私相授受“的师傅带学徒,是比学校教育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刻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精确的在“学习区”内进行,要求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需要一个好的师傅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刻意练习”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

      按说莫扎特应该是天才论的有力证据,但人们发现,莫扎特的父亲可谓当时最好的音乐老师,从莫扎特三岁起就辞职专门在家全天候地指导莫扎特,这种教育条件也是很少有人可以享受的。

      如果自己身边没有好的师傅怎么办?软件工程专家林锐在《大学十年》总结的第一条经验,就是要去主动创造环境。其中提到周鸿祎对他的帮助,“于是我向只有一面之缘尚在北大方正工作的周鸿祎求助。当我小心翼翼地展示约10万行C++代码的软件时,他竟在十几分钟内就指出多处重大的设计错误。……周鸿袆放心不下,觉得我‘恶病需用猛药治’,于是意犹未尽地把我捉到北大方正插在他管辖的部门,让我学习怎样做事情。从北大方正“劳改”了两个月回来,我心服口服地承认失败了。我把察觉到的数十个毛病列出来,日后一个一个克服掉。”

      3.充分利用网络和开源的力量

      程序员进行”刻意练习“,与其他领域相比有一个天然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开源。除了《软件开发者路线图:从学徒到高手》提到的方法,Hacker News技术社区的讨论还建议了一些网络资源,如CodingDojo(编程擂台)、Code Kata(精心设计的21个编程练习),Ruby社区的Ruby Quiz邮件列表等。

      优秀的开源代码也是很好的学习对象。StackOverflow问答社区建议,可以借鉴富兰克林学习写作的方法,分析一段优秀的开源代码,梳理逻辑、做好笔记,然后尝试自己重新实现,再与源代码进行比对。这个过程可以循环递进地进行。 

  • 相关阅读:
    svn cleanup failed–previous operation has not finished 解决方法
    开源SNS社区系统推荐
    从网络获取图片本地保存
    MS SQL Server 数据库连接字符串
    KeepAlive
    Configure Git in debian
    sqlserver query time
    RPi Text to Speech (Speech Synthesis)
    SQL Joins with C# LINQ
    search or reseed identity columns in sqlserver 2008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nqingzh/p/237697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