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贝叶斯算法
朴素
假定特征与特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贝叶斯公式
公式分为三个部分:
- P(C):每个文档类别的概率(某文档类别数/总文档数量)
- P(W│C):给定类别下特征(被预测文档中出现的词)的概率P(F1,F2,…) 预测文档中每个词的概率
- 计算方法:P(F1│C)=Ni/N (训练文档中去计算)
- Ni为该F1词在C类别所有文档中出现的次数
- N为所属类别C下的文档所有词出现的次数和
- 计算方法:P(F1│C)=Ni/N (训练文档中去计算)
如果计算两个类别概率比较:
所以我们只要比较前面的大小就可以,得出谁的概率大
有的时候会出现为0的情况,而我们知道为0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因此需要引进另一个参数,防止出现0
拉普拉斯平滑系数
目的:防止计算出的分类概率为0
API
- sklearn.naive_bayes.MultinomialNB(alpha = 1.0)
- 朴素贝叶斯分类
- alpha:拉普拉斯平滑系数
案例-新闻分类
分析
-
分割数据集
-
tfidf进行的特征抽取
- 朴素贝叶斯预测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fetch_20newsgroup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TfidfVectorizer
from sklearn.naive_bayes import MultinomialNB
def nb_news():
#获取数据集
news=fetch_20newsgroups(subset="all")
#划分数据集
x_train,x_test,y_train,y_test=train_test_split(news.data,news.target)
#文本特征抽取
transfer=TfidfVectorizer()
x_train=transfer.fit_transform(x_train)
x_test=transfer.transform(x_test)
#朴素贝叶斯
estimator=MultinomialNB()
estimator.fit(x_train,y_train)
#模型评估
# 方法1:直接比对真实值和预测值
y_predict = estimator.predict(x_test)
print("y_predict:
", y_predict)
print("直接比对真实值和预测值:
", y_test == y_predict)
# 方法2:计算准确率
score = estimator.score(x_test, y_test)
print("准确率为:
", score)
return None
if __name__ == '__main__':
nb_news()
结果为:
总结
- 优点:
- 朴素贝叶斯模型发源于古典数学理论,有稳定的分类效率。
- 对缺失数据不太敏感,算法也比较简单,常用于文本分类。
- 分类准确度高,速度快
- 缺点:
- 由于使用了样本属性独立性的假设,所以如果特征属性有关联时其效果不好
决策树
认识决策树
决策树分类原理详解
问题:如何对这些客户进行分类预测?你是如何去划分?
有可能你的划分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些特征哪个更好放在最上面,那么决策树的真是划分是这样的
原理
信息熵,信息增益
信息熵的定义
总结(重要)
- 信息和消除不确定性是相联系的
当我们得到的额外信息(球队历史比赛情况等等)越多的话,那么我们猜测的代价越小(猜测的不确定性减小)
问题: 回到我们前面的贷款案例,怎么去划分?可以利用当得知某个特征(比如是否有房子)之后,我们能够减少的不确定性大小。越大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特征很重要。那怎么去衡量减少的不确定性大小呢?
决策树的划分依据之一------信息增益
定义与公式
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g(D,A),定义为集合D的信息熵H(D)与特征A给定条件下D的信息条件熵H(D|A)之差,即公式为:
公式的详细解释:
贷款特征重要计算
我们以年龄特征来计算:
1、g(D, 年龄) = H(D) -H(D|年龄) = 0.971-[5/15H(青年)+5/15H(中年)+5/15H(老年]
2、H(D) = -(6/15log(6/15)+9/15log(9/15))=0.971
3、H(青年) = -(3/5log(3/5) +2/5log(2/5))
H(中年)=-(3/5log(3/5) +2/5log(2/5))
H(老年)=-(4/5og(4/5)+1/5log(1/5))
我们以A1、A2、A3、A4代表年龄、有工作、有自己的房子和贷款情况。最终计算的结果g(D, A1) = 0.313, g(D, A2) = 0.324, g(D, A3) = 0.420,g(D, A4) = 0.363。所以我们选择A3 作为划分的第一个特征。这样我们就可以一棵树慢慢建立
决策树API
- class sklearn.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gini’, max_depth=None,random_state=None)
- 决策树分类器
- criterion:默认是’gini’系数,也可以选择信息增益的熵’entropy’
- max_depth:树的深度大小
- random_state:随机数种子
- 其中会有些超参数:max_depth:树的深度大小
- 其它超参数我们会结合随机森林讲解
案例
鸢尾花决策树分析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export_graphviz
import pydotplus
def tree():
"""
用决策树对鸢尾花分类
"""
#获取数据集
iris=load_iris()
#划分数据集
x_train,x_test,y_train,y_test=train_test_split(iris.data,iris.target,random_state=22)
#决策树预估器
estimator=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
estimator.fit(x_train,y_train)
# 模型评估
# 方法1:直接比对真实值和预测值
y_predict = estimator.predict(x_test)
print("y_predict:
", y_predict)
print("直接比对真实值和预测值:
", y_test == y_predict)
# 方法2:计算准确率
score = estimator.score(x_test, y_test)
print("准确率为:
", score)
#可视化决策树
dot_data=export_graphviz(estimator,out_file=None,feature_names=iris.feature_names)
graph = pydotplus.graph_from_dot_data(dot_data)
graph.write_pdf("iris.pdf")
return None
if __name__ == '__main__':
tree()
结果为:
可视化展示:
泰坦尼克号乘客生存预测
相关数据与说明:https://www.kaggle.com/zephyrzhan522/titanic-prediction-dl-vs-ml
分析
- 选择我们认为重要的几个特征 ['pclass', 'age', 'sex']
- 填充缺失值
- 特征中出现类别符号,需要进行one-hot编码处理(DictVectorizer)数据集划分
- x.to_dict(orient="records") 需要将数组特征转换成字典数据
- 决策树分类预测
步骤
读取数据
抽取特征:
填充缺失值并转换为字典数据
数据集划分以及相关数据的转化
决策树预估以及可视化
可视化展示:
决策树总结
- 优点:
- 简单的理解和解释,树木可视化。
- 缺点:
- 决策树学习者可以创建不能很好地推广数据的过于复杂的树,这被称为过拟合。
- 改进:
- 减枝cart算法(决策树API当中已经实现,随机森林参数调优有相关介绍)
- 随机森林
注:企业重要决策,由于决策树很好的分析能力,在决策过程应用较多, 可以选择特征
集成学习方法之随机森林
什么是集成学习方法
集成学习通过建立几个模型组合的来解决单一预测问题。它的工作原理是生成多个分类器/模型,各自独立地学习和作出预测。这些预测最后结合成组合预测,因此优于任何一个单分类的做出预测。
什么是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是一个包含多个决策树的分类器,并且其输出的类别是由个别树输出的类别的众数而定。
例如, 如果你训练了5个树, 其中有4个树的结果是True, 1个数的结果是False, 那么最终投票结果就是True
随机森林原理过程
学习算法根据下列算法而建造每棵树:
- 用N来表示训练用例(样本)的个数,M表示特征数目。采取bootstrap抽样
- 1、一次随机选出一个样本,重复N次, (有可能出现重复的样本)
- 2、随机去选出m个特征, m <<M,建立决策树
为什么采用BootStrap抽样
- 为什么要随机抽样训练集?
- 如果不进行随机抽样,每棵树的训练集都一样,那么最终训练出的树分类结果也是完全一样的
- 为什么要有放回地抽样?
- 如果不是有放回的抽样,那么每棵树的训练样本都是不同的,都是没有交集的,这样每棵树都是“有偏的”,都是绝对“片面的”(当然这样说可能不对),也就是说每棵树训练出来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而随机森林最后分类取决于多棵树(弱分类器)的投票表决。
API
-
class sklearn.ensemble.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10, criterion=’gini’, max_depth=None, bootstrap=True, random_state=None, min_samples_split=2)
- 随机森林分类器
- n_estimators:integer,optional(default = 10)森林里的树木数量120,200,300,500,800,1200
- criteria:string,可选(default =“gini”)分割特征的测量方法
- max_depth:integer或None,可选(默认=无)树的最大深度 5,8,15,25,30
- max_features="auto”,每个决策树的最大特征数量
- If "auto", then
max_features=sqrt(n_features)
. - If "sqrt", then
max_features=sqrt(n_features)
(same as "auto"). - If "log2", then
max_features=log2(n_features)
. - If None, then
max_features=n_features
.
- If "auto", then
- bootstrap:boolean,optional(default = True)是否在构建树时使用放回抽样
- min_samples_split:节点划分最少样本数
- min_samples_leaf:叶子节点的最小样本数
- 超参数:n_estimator, max_depth, min_samples_split,min_samples_leaf
案例
还是刚刚的泰坦尼克号,用随机森林进行预测
结果为:
总结
- 在当前所有算法中,具有极好的准确率
- 能够有效地运行在大数据集上,处理具有高维特征的输入样本,而且不需要降维
- 能够评估各个特征在分类问题上的重要性
分类算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