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java 提供了哪些IO方式

    今天听了杨晓峰老师的java 36讲,感觉IO这块是特别欠缺的,所以讲义摘录如下:

    欢迎大家去订阅:

     本文章转自: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8369

    IO 一直是软件开发中的核心部分之一,伴随着海量数据增长和分布式系统的发展,IO 扩展能力愈发重要。幸运的是,Java 平台 IO 机制经过不断完善,虽然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但已经在实践中证明了其构建高扩展性应用的能力。

    今天我要问你的问题是,Java 提供了哪些 IO 方式? NIO 如何实现多路复用?

    典型回答

    Java IO 方式有很多种,基于不同的 IO 抽象模型和交互方式,可以进行简单区分。

    首先,传统的 java.io 包,它基于流模型实现,提供了我们最熟知的一些 IO 功能,比如 File 抽象、输入输出流等。交互方式是同步、阻塞的方式,也就是说,在读取输入流或者写入输出流时,在读、写动作完成之前,线程会一直阻塞在那里,它们之间的调用是可靠的线性顺序。

    java.io 包的好处是代码比较简单、直观,缺点则是 IO 效率和扩展性存在局限性,容易成为应用性能的瓶颈。

    很多时候,人们也把 java.net 下面提供的部分网络 API,比如 Socket、ServerSocket、HttpURLConnection 也归类到同步阻塞 IO 类库,因为网络通信同样是 IO 行为。

    第二,在 Java 1.4 中引入了 NIO 框架(java.nio 包),提供了 Channel、Selector、Buffer 等新的抽象,可以构建多路复用的、同步非阻塞 IO 程序,同时提供了更接近操作系统底层的高性能数据操作方式。

    第三,在 Java 7 中,NIO 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也就是 NIO 2,引入了异步非阻塞 IO 方式,也有很多人叫它 AIO(Asynchronous IO)。异步 IO 操作基于事件和回调机制,可以简单理解为,应用操作直接返回,而不会阻塞在那里,当后台处理完成,操作系统会通知相应线程进行后续工作。

    考点分析

    我上面列出的回答是基于一种常见分类方式,即所谓的 BIO、NIO、NIO 2(AIO)。

    在实际面试中,从传统 IO 到 NIO、NIO 2,其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扩展开来,考察点涉及方方面面,比如:

    • 基础 API 功能与设计, InputStream/OutputStream 和 Reader/Writer 的关系和区别。

    • NIO、NIO 2 的基本组成。

    • 给定场景,分别用不同模型实现,分析 BIO、NIO 等模式的设计和实现原理。

    • NIO 提供的高性能数据操作方式是基于什么原理,如何使用?

    • 或者,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你觉得 NIO 自身实现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改进的想法吗?

    IO 的内容比较多,专栏一讲很难能够说清楚。IO 不仅仅是多路复用,NIO 2 也不仅仅是异步 IO,尤其是数据操作部分,会在专栏下一讲详细分析。

    知识扩展

    首先,需要澄清一些基本概念:

    • 区分同步或异步(synchronous/asynchronous)。简单来说,同步是一种可靠的有序运行机制,当我们进行同步操作时,后续的任务是等待当前调用返回,才会进行下一步;而异步则相反,其他任务不需要等待当前调用返回,通常依靠事件、回调等机制来实现任务间次序关系。

    • 区分阻塞与非阻塞(blocking/non-blocking)。在进行阻塞操作时,当前线程会处于阻塞状态,无法从事其他任务,只有当条件就绪才能继续,比如 ServerSocket 新连接建立完毕,或数据读取、写入操作完成;而非阻塞则是不管 IO 操作是否结束,直接返回,相应操作在后台继续处理。

    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同步或阻塞就是低效,具体还要看应用和系统特征。

    对于 java.io,我们都非常熟悉,我这里就从总体上进行一下总结,如果需要学习更加具体的操作,你可以通过教程等途径完成。总体上,我认为你至少需要理解:

    • IO 不仅仅是对文件的操作,网络编程中,比如 Socket 通信,都是典型的 IO 操作目标。

    • 输入流、输出流(InputStream/OutputStream)是用于读取或写入字节的,例如操作图片文件。

    • 而 Reader/Writer 则是用于操作字符,增加了字符编解码等功能,适用于类似从文件中读取或者写入文本信息。本质上计算机操作的都是字节,不管是网络通信还是文件读取,Reader/Writer 相当于构建了应用逻辑和原始数据之间的桥梁。

    • BufferedOutputStream 等带缓冲区的实现,可以避免频繁的磁盘读写,进而提高 IO 处理效率。这种设计利用了缓冲区,将批量数据进行一次操作,但在使用中千万别忘了 flush。

    • 参考下面这张类图,很多 IO 工具类都实现了 Closeable 接口,因为需要进行资源的释放。比如,打开 FileInputStream,它就会获取相应的文件描述符(FileDescriptor),需要利用 try-with-resources、 try-finally 等机制保证 FileInputStream 被明确关闭,进而相应文件描述符也会失效,否则将导致资源无法被释放。利用专栏前面的内容提到的 Cleaner 或 finalize 机制作为资源释放的最后把关,也是必要的。

    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个简化版的类图,阐述了日常开发应用较多的类型和结构关系。

    1.Java NIO 概览

    首先,熟悉一下 NIO 的主要组成部分:

    • Buffer,高效的数据容器,除了布尔类型,所有原始数据类型都有相应的 Buffer 实现。

    • Channel,类似在 Linux 之类操作系统上看到的文件描述符,是 NIO 中被用来支持批量式 IO 操作的一种抽象。

      File 或者 Socket,通常被认为是比较高层次的抽象,而 Channel 则是更加操作系统底层的一种抽象,这也使得 NIO 得以充分利用现代操作系统底层机制,获得特定场景的性能优化,例如,DMA(Direct Memory Access)等。不同层次的抽象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可以通过 Socket 获取 Channel,反之亦然。

    • Selector,是 NIO 实现多路复用的基础,它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机制,可以检测到注册在 Selector 上的多个 Channel 中,是否有 Channel 处于就绪状态,进而实现了单线程对多 Channel 的高效管理。

      Selector 同样是基于底层操作系统机制,不同模式、不同版本都存在区别,例如,在最新的代码库里,相关实现如下:

      Linux 上依赖于 epoll(http://hg.openjdk.java.net/jdk/jdk/file/d8327f838b88/src/java.base/linux/classes/sun/nio/ch/EPollSelectorImpl.java)。

      Windows 上 NIO2(AIO)模式则是依赖于 iocp(http://hg.openjdk.java.net/jdk/jdk/file/d8327f838b88/src/java.base/windows/classes/sun/nio/ch/Iocp.java)。

    • Chartset,提供 Unicode 字符串定义,NIO 也提供了相应的编解码器等,例如,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字符串到 ByteBuffer 的转换:

    Charset.defaultCharset().encode("Hello world!"));

    2.NIO 能解决什么问题?

    下面我通过一个典型场景,来分析为什么需要 NIO,为什么需要多路复用。设想,我们需要实现一个服务器应用,只简单要求能够同时服务多个客户端请求即可。

    使用 java.io 和 java.net 中的同步、阻塞式 API,可以简单实现。

    public class DemoServer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
        public int getPort() {
            return  serverSocket.getLocalPort();
        }
        public void run() {
            try {
                serverSocket = new ServerSocket(0);
                while (true) {
                    Socket socket = serverSocket.accept();
                    RequestHandler requestHandler = new RequestHandler(socket);
                    requestHandler.start();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if (serverSocket != null) {
                    try {
                        serverSocket.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DemoServer server = new DemoServer();
            server.start();
            try (Socket client = new Socket(InetAddress.getLocalHost(), server.getPort())) {
                BufferedReader buffered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client.getInputStream()));
                bufferedReader.lines().forEach(s -> System.out.println(s));
            }
        }
     }
    // 简化实现,不做读取,直接发送字符串
    class RequestHandler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Socket socket;
        RequestHandler(Socket socket) {
            this.socket = socket;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ry (PrintWriter out = new PrintWriter(socket.getOutputStream());) {
                out.println("Hello world!");
                out.flush();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其实现要点是:

    • 服务器端启动 ServerSocket,端口 0 表示自动绑定一个空闲端口。

    • 调用 accept 方法,阻塞等待客户端连接。

    • 利用 Socket 模拟了一个简单的客户端,只进行连接、读取、打印。

    • 当连接建立后,启动一个单独线程负责回复客户端请求。

    这样,一个简单的 Socket 服务器就被实现出来了。

    思考一下,这个解决方案在扩展性方面,可能存在什么潜在问题呢?

    大家知道 Java 语言目前的线程实现是比较重量级的,启动或者销毁一个线程是有明显开销的,每个线程都有单独的线程栈等结构,需要占用非常明显的内存,所以,每一个 Client 启动一个线程似乎都有些浪费。

    那么,稍微修正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引入线程池机制来避免浪费。

    serverSocket = new ServerSocket(0);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8);
     while (true) {
        Socket socket = serverSocket.accept();
        RequestHandler requestHandler = new RequestHandler(socket);
        executor.execute(requestHandler);
    }

    这样做似乎好了很多,通过一个固定大小的线程池,来负责管理工作线程,避免频繁创建、销毁线程的开销,这是我们构建并发服务的典型方式。这种工作方式,可以参考下图来理解。

    如果连接数并不是非常多,只有最多几百个连接的普通应用,这种模式往往可以工作的很好。但是,如果连接数量急剧上升,这种实现方式就无法很好地工作了,因为线程上下文切换开销会在高并发时变得很明显,这是同步阻塞方式的低扩展性劣势。

    NIO 引入的多路复用机制,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请参考我下面提供的新的版本。

    public class NIOServer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try (Selector selector = Selector.open();
                 ServerSocketChannel serverSocket = ServerSocketChannel.open();) {// 创建 Selector 和 Channel
                serverSocket.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InetAddress.getLocalHost(), 8888));
                serverSocket.configureBlocking(false);
                // 注册到 Selector,并说明关注点
                serverSocket.register(selector, SelectionKey.OP_ACCEPT);
                while (true) {
                    selector.select();// 阻塞等待就绪的 Channel,这是关键点之一
                    Set<SelectionKey> selectedKeys = selector.selectedKeys();
                    Iterator<SelectionKey> iter = selectedKeys.iterator();
                    while (iter.hasNext()) {
                        SelectionKey key = iter.next();
                       // 生产系统中一般会额外进行就绪状态检查
                        sayHelloWorld((ServerSocketChannel) key.channel());
                        iter.remove();
                    }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rivate void sayHelloWorld(ServerSocketChannel server) throws IOException {
            try (SocketChannel client = server.accept();) {          client.write(Charset.defaultCharset().encode("Hello world!"));
            }
        }
       // 省略了与前面类似的 main
    }

    这个非常精简的样例掀开了 NIO 多路复用的面纱,我们可以分析下主要步骤和元素:

    • 首先,通过 Selector.open() 创建一个 Selector,作为类似调度员的角色。

    • 然后,创建一个 ServerSocketChannel,并且向 Selector 注册,通过指定 SelectionKey.OP_ACCEPT,告诉调度员,它关注的是新的连接请求。

      注意,为什么我们要明确配置非阻塞模式呢?这是因为阻塞模式下,注册操作是不允许的,会抛出 IllegalBlockingModeException 异常。

    • Selector 阻塞在 select 操作,当有 Channel 发生接入请求,就会被唤醒。

    • 在 sayHelloWorld 方法中,通过 SocketChannel 和 Buffer 进行数据操作,在本例中是发送了一段字符串。

    可以看到,在前面两个样例中,IO 都是同步阻塞模式,所以需要多线程以实现多任务处理。而 NIO 则是利用了单线程轮询事件的机制,通过高效地定位就绪的 Channel,来决定做什么,仅仅 select 阶段是阻塞的,可以有效避免大量客户端连接时,频繁线程切换带来的问题,应用的扩展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下面这张图对这种实现思路进行了形象地说明。

    在 Java 7 引入的 NIO 2 中,又增添了一种额外的异步 IO 模式,利用事件和回调,处理 Accept、Read 等操作。 AIO 实现看起来是类似这样子:

    AsynchronousServerSocketChannel serverSock =        AsynchronousServerSocketChannel.open().bind(sockAddr);
    serverSock.accept(serverSock, new CompletionHandler<>() { // 为异步操作指定 CompletionHandler 回调函数
        @Override
        public void completed(AsynchronousSocketChannel sockChannel, AsynchronousServerSocketChannel serverSock) {
            serverSock.accept(serverSock, this);
            // 另外一个 write(sock,CompletionHandler{})
            sayHelloWorld(sockChannel, Charset.defaultCharset().encode
                    ("Hello World!"));
        }
      // 省略其他路径处理方法...
    });

    鉴于其编程要素(如 Future、CompletionHandler 等),我们还没有进行准备工作,为避免理解困难,我会在专栏后面相关概念补充后的再进行介绍,尤其是 Reactor、Proactor 模式等方面将在 Netty 主题一起分析,这里我先进行概念性的对比:

    • 基本抽象很相似,AsynchronousServerSocketChannel 对应于上面例子中的 ServerSocketChannel;AsynchronousSocketChannel 则对应 SocketChannel。

    • 业务逻辑的关键在于,通过指定 CompletionHandler 回调接口,在 accept/read/write 等关键节点,通过事件机制调用,这是非常不同的一种编程思路

    今天我要问你的问题是,Java 有几种文件拷贝方式?哪一种最高效?

    典型回答

    Java 有多种比较典型的文件拷贝实现方式,比如:

    利用 java.io 类库,直接为源文件构建一个 FileInputStream 读取,然后再为目标文件构建一个 FileOutputStream,完成写入工作。

    public static void copyFileByStream(File source, File dest) throws
            IOException {
        try (InputStream is = new FileInputStream(source);
             OutputStream os = new FileOutputStream(dest);){
            byte[] buffer = new byte[1024];
            int length;
            while ((length = is.read(buffer)) > 0) {
                os.write(buffer, 0, length);
            }
        }
     }

    或者,利用 java.nio 类库提供的 transferTo 或 transferFrom 方法实现。

    public static void copyFileByChannel(File source, File dest) throws
            IOException {
        try (FileChannel sourceChannel = new FileInputStream(source)
                .getChannel();
             FileChannel targetChannel = new FileOutputStream(dest).getChannel
                     ();){
            for (long count = sourceChannel.size() ;count>0 ;) {
                long transferred = sourceChannel.transferTo(
                        sourceChannel.position(), count, targetChannel);            sourceChannel.position(sourceChannel.position() + transferred);
                count -= transferred;
            }
        }
     }

    当然,Java 标准类库本身已经提供了几种 Files.copy 的实现。

    对于 Copy 的效率,这个其实与操作系统和配置等情况相关,总体上来说,NIO transferTo/From 的方式可能更快,因为它更能利用现代操作系统底层机制,避免不必要拷贝和上下文切换。

    考点分析

    今天这个问题,从面试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个面试考察的点,针对我上面的典型回答,面试官还可能会从实践角度,或者 IO 底层实现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提问。这一讲的内容从面试题出发,主要还是为了让你进一步加深对 Java IO 类库设计和实现的了解。

    从实践角度,我前面并没有明确说 NIO transfer 的方案一定最快,真实情况也确实未必如此。我们可以根据理论分析给出可行的推断,保持合理的怀疑,给出验证结论的思路,有时候面试官考察的就是如何将猜测变成可验证的结论,思考方式远比记住结论重要。

    从技术角度展开,下面这些方面值得注意:

    • 不同的 copy 方式,底层机制有什么区别?

    • 为什么零拷贝(zero-copy)可能有性能优势?

    • Buffer 分类与使用。

    • Direct Buffer 对垃圾收集等方面的影响与实践选择。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知识扩展

    1. 拷贝实现机制分析

    先来理解一下,前面实现的不同拷贝方法,本质上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首先,你需要理解用户态空间(User Space)和内核态空间(Kernel Space),这是操作系统层面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内核、硬件驱动等运行在内核态空间,具有相对高的特权;而用户态空间,则是给普通应用和服务使用。你可以参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User_space

    当我们使用输入输出流进行读写时,实际上是进行了多次上下文切换,比如应用读取数据时,先在内核态将数据从磁盘读取到内核缓存,再切换到用户态将数据从内核缓存读取到用户缓存。

    写入操作也是类似,仅仅是步骤相反,你可以参考下面这张图。

    所以,这种方式会带来一定的额外开销,可能会降低 IO 效率。

    而基于 NIO transferTo 的实现方式,在 Linux 和 Unix 上,则会使用到零拷贝技术,数据传输并不需要用户态参与,省去了上下文切换的开销和不必要的内存拷贝,进而可能提高应用拷贝性能。注意,transferTo 不仅仅是可以用在文件拷贝中,与其类似的,例如读取磁盘文件,然后进行 Socket 发送,同样可以享受这种机制带来的性能和扩展性提高。

    transferTo 的传输过程是:

    2.Java IO/NIO 源码结构

    前面我在典型回答中提了第三种方式,即 Java 标准库也提供了文件拷贝方法(java.nio.file.Files.copy)。如果你这样回答,就一定要小心了,因为很少有问题的答案是仅仅调用某个方法。从面试的角度,面试官往往会追问:既然你提到了标准库,那么它是怎么实现的呢?有的公司面试官以喜欢追问而出名,直到追问到你说不知道。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真不是那么直观,因为实际上有几个不同的 copy 方法。

    public static Path copy(Path source, Path target, CopyOption... options)
        throws IOException
    public static long copy(InputStream in, Path target, CopyOption... options)
        throws IOException
    public static long copy(Path source, OutputStream out) 
    throws IOException

    可以看到,copy 不仅仅是支持文件之间操作,没有人限定输入输出流一定是针对文件的,这是两个很实用的工具方法。

    后面两种 copy 实现,能够在方法实现里直接看到使用的是 transferTo,你可以直接看源码;而对于第一种方法的分析过程要相对麻烦一些,可以参考下面片段。简单起见,我只分析同类型文件系统拷贝过程。

    public static Path copy(Path source, Path target, CopyOption... options)
        throws IOException
     {
        FileSystemProvider provider = provider(source);
        if (provider(target) == provider) {
            // same provider
            provider.copy(source, target, options);// 这是本文分析的路径
        } else {
            // different providers
            CopyMoveHelper.copyToForeignTarget(source, target, options);
        }
        return target;
    }

    我把源码分析过程简单记录如下,JDK 的源代码中,内部实现和公共 API 定义也不是可以能够简单关联上的,NIO 部分代码甚至是定义为模板而不是 Java 源文件,在 build 过程自动生成源码,下面顺便介绍一下部分 JDK 代码机制和如何绕过隐藏障碍。

    • 首先,直接跟踪,发现 FileSystemProvider 只是个抽象类,阅读它的源码能够理解到,原来文件系统实际逻辑存在于 JDK 内部实现里,公共 API 其实是通过 ServiceLoader 机制加载一系列文件系统实现,然后提供服务。

    • 我们可以在 JDK 源码里搜索 FileSystemProvider 和 nio,可以定位到sun/nio/fs,我们知道 NIO 底层是和操作系统紧密相关的,所以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部分特有文件系统逻辑。

    • 省略掉一些细节,最后我们一步步定位到 UnixFileSystemProvider → UnixCopyFile.Transfer,发现这是个本地方法。

    • 最后,明确定位到UnixCopyFile.c,其内部实现清楚说明竟然只是简单的用户态空间拷贝!

    所以,我们明确这个最常见的 copy 方法其实不是利用 transferTo,而是本地技术实现的用户态拷贝。

    前面谈了不少机制和源码,我简单从实践角度总结一下,如何提高类似拷贝等 IO 操作的性能,有一些宽泛的原则:

    • 在程序中,使用缓存等机制,合理减少 IO 次数(在网络通信中,如 TCP 传输,window 大小也可以看作是类似思路)。

    • 使用 transferTo 等机制,减少上下文切换和额外 IO 操作。

    •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转换过程,比如编解码;对象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比如操作文本文件或者网络通信,如果不是过程中需要使用文本信息,可以考虑不要将二进制信息转换成字符串,直接传输二进制信息。

    3. 掌握 NIO Buffer

    我在上一讲提到 Buffer 是 NIO 操作数据的基本工具,Java 为每种原始数据类型都提供了相应的 Buffer 实现(布尔除外),所以掌握和使用 Buffer 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涉及 Direct Buffer 等使用,因为其在垃圾收集等方面的特殊性,更要重点掌握。

    Buffer 有几个基本属性:

    • capcity,它反映这个 Buffer 到底有多大,也就是数组的长度。

    • position,要操作的数据起始位置。

    • limit,相当于操作的限额。在读取或者写入时,limit 的意义很明显是不一样的。比如,读取操作时,很可能将 limit 设置到所容纳数据的上限;而在写入时,则会设置容量或容量以下的可写限度。

    • mark,记录上一次 postion 的位置,默认是 0,算是一个便利性的考虑,往往不是必须的。

    前面三个是我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我简单梳理下 Buffer 的基本操作:

    • 我们创建了一个 ByteBuffer,准备放入数据,capcity 当然就是缓冲区大小,而 position 就是 0,limit 默认就是 capcity 的大小。

    • 当我们写入几个字节的数据时,position 就会跟着水涨船高,但是它不可能超过 limit 的大小。

    • 如果我们想把前面写入的数据读出来,需要调用 flip 方法,将 position 设置为 0,limit 设置为以前的 position 那里。

    • 如果还想从头再读一遍,可以调用 rewind,让 limit 不变,position 再次设置为 0。

    更进一步的详细使用,我建议参考相关教程

    4.Direct Buffer 和垃圾收集

    我这里重点介绍两种特别的 Buffer。

    • Direct Buffer:如果我们看 Buffer 的方法定义,你会发现它定义了 isDirect() 方法,返回当前 Buffer 是否是 Direct 类型。这是因为 Java 提供了堆内和堆外(Direct)Buffer,我们可以以它的 allocate 或者 allocateDirect 方法直接创建。

    • MappedByteBuffer:它将文件按照指定大小直接映射为内存区域,当程序访问这个内存区域时将直接操作这块儿文件数据,省去了将数据从内核空间向用户空间传输的损耗。我们可以使用FileChannel.map创建 MappedByteBuffer,它本质上也是种 Direct Buffer。

    在实际使用中,Java 会尽量对 Direct Buffer 仅做本地 IO 操作,对于很多大数据量的 IO 密集操作,可能会带来非常大的性能优势,因为:

    • Direct Buffer 生命周期内内存地址都不会再发生更改,进而内核可以安全地对其进行访问,很多 IO 操作会很高效。

    • 减少了堆内对象存储的可能额外维护工作,所以访问效率可能有所提高。

    但是请注意,Direct Buffer 创建和销毁过程中,都会比一般的堆内 Buffer 增加部分开销,所以通常都建议用于长期使用、数据较大的场景。

    使用 Direct Buffer,我们需要清楚它对内存和 JVM 参数的影响。首先,因为它不在堆上,所以 Xmx 之类参数,其实并不能影响 Direct Buffer 等堆外成员所使用的内存额度,我们可以使用下面参数设置大小:

    -XX:MaxDirectMemorySize=512M
    

    从参数设置和内存问题排查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我们在计算 Java 可以使用的内存大小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堆的需要,还有 Direct Buffer 等一系列堆外因素。如果出现内存不足,堆外内存占用也是一种可能性。

    另外,大多数垃圾收集过程中,都不会主动收集 Direct Buffer,它的垃圾收集过程,就是基于我在专栏前面所介绍的 Cleaner(一个内部实现)和幻象引用(PhantomReference)机制,其本身不是 public 类型,内部实现了一个 Deallocator 负责销毁的逻辑。对它的销毁往往要拖到 full GC 的时候,所以使用不当很容易导致 OutOfMemoryError。

    对于 Direct Buffer 的回收,我有几个建议:

    •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地调用 System.gc() 来强制触发。

    • 另外一种思路是,在大量使用 Direct Buffer 的部分框架中,框架会自己在程序中调用释放方法,Netty 就是这么做的,有兴趣可以参考其实现(PlatformDependent0)。

    • 重复使用 Direct Buffer。

    5. 跟踪和诊断 Direct Buffer 内存占用?

    因为通常的垃圾收集日志等记录,并不包含 Direct Buffer 等信息,所以 Direct Buffer 内存诊断也是个比较头疼的事情。幸好,在 JDK 8 之后的版本,我们可以方便地使用 Native Memory Tracking(NMT)特性来进行诊断,你可以在程序启动时加上下面参数:

    -XX:NativeMemoryTracking={summary|detail}

    注意,激活 NMT 通常都会导致 JVM 出现 5%~10% 的性能下降,请谨慎考虑。

    运行时,可以采用下面命令进行交互式对比:

    // 打印 NMT 信息
    jcmd <pid> VM.native_memory detail 
    
    // 进行 baseline,以对比分配内存变化
    jcmd <pid> VM.native_memory baseline
    
    // 进行 baseline,以对比分配内存变化
    jcmd <pid> VM.native_memory detail.diff

    我们可以在 Internal 部分发现 Direct Buffer 内存使用的信息,这是因为其底层实际是利用 unsafe_allocatememory。严格说,这不是 JVM 内部使用的内存,所以在 JDK 11 以后,其实它是归类在 other 部分里。

    JDK 9 的输出片段如下,“+”表示的就是 diff 命令发现的分配变化:

    -Internal (reserved=679KB +4KB, committed=679KB +4KB)
                  (malloc=615KB +4KB #1571 +4)
                  (mmap: reserved=64KB, committed=64KB)

    注意:JVM 的堆外内存远不止 Direct Buffer,NMT 输出的信息当然也远不止这些,我在专栏后面有综合分析更加具体的内存结构的主题。

    今天我分析了 Java IO/NIO 底层文件操作数据的机制,以及如何实现零拷贝的高性能操作,梳理了 Buffer 的使用和类型,并针对 Direct Buffer 的生命周期管理和诊断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 相关阅读:
    hibernate 注解text,大文本类型
    ARRAYLIST VECTOR LINKEDLIST 区别与用法(转载)
    Javascript 异步加载详解
    浏览器是怎样工作的(二):渲染引擎,HTML解析
    浏览器是怎样工作的(一):基础知识
    ajax和json
    30+ CSS Grid System
    写好高效CSS的定律
    960网页栅格化总结
    响应式网站之测试工具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onantianmen/p/913042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