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排序算法动画解】排序介绍及冒泡排序

    本文为系列专题【数据结构和算法:简单方法】的第 12 篇文章。

    1. 数据结构 | 顺序表
    2. 数据结构 | 链表
    3. 数据结构 | 栈
    4. 数据结构 | 队列
    5. 数据结构 | 双链表和循环链表
    6. 数据结构 | 二叉树的概念和原理
    7. 数据结构 | 二叉树的创建及遍历实现
    8. 数据结构 | 线索二叉树
    9. 数据结构 | 二叉堆
    10. 算法 | 顺序查找和二分查找
    11. 数据结构 | 二叉查找树

    本文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排序,然后再结合动画介绍暴力排序和冒泡排序。

    1. 什么是排序?

    排序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考试成绩的排名、体育课的从低到高的队形、网购时按价格升序排列或降序排列等等。

    姓名 学号 班级 成绩
    张三 1001 2班 100
    李四 1003 1班 90
    王五 1000 3班 80
    赵六 1006 2班 70

    在该表格中,我们称一行数据为一条记录,其中姓名、学号等数据项是关键字,关键字是我们排序的依据。关键字可以是主关键字或次关键字,甚至是若干数据项的组合。

    比如,在该表格中,我们是按照成绩(次关键字)从高到低降序排序的。也可以按照学号排序,或者按照学号和成绩同时排序:先按成绩降序排列,成绩相同的,按照学号升序排列。

    所以,对多条记录排序的本质是对关键字的排序,如果排序依据是多个关键字,可以转化为单个关键字的排序。

    所谓排序,是指按指定的关键字,将某个序列的所有元素以有序的方式排列起来

    如何实现排序呢?

    比如上体育课时按身高的排序,就是比较两个人的身高,然后矮的站前面,高的站后面。如果高的在前,矮的在后,就交换位置;否则就用不动。

    没错,排序是借助比较和交换来实现的。比较的是关键字,这是我们排序的依据。交换的是两个元素的位置,通常我们不真的交换位置,而是借助中间变量的赋值来实现交换位置的效果。

    /*一个交换函数,交换数组中下标为i和j的元素位置*/
    void swap(int *array, int i, int j)
    {
        int tmp = array[i];
        array[i] = array[j];
        array[j] = tmp;
    }
    

    在实现排序算法时,我们应当追求更少次数的比较和交换,这样才能提高算法的性能

    为了后面说明问题方便起见,这里约定几个规则:

    • 只对数组排序,并约定数组长度 length = 10
    • 全部排序算法均按升序排序
    • 由于是针对数组,所以关键字就是其元素值本身。比较关键字即是比较元素值,不再区分。

    2. 暴力排序(Violent Sort)

    所谓暴力,是指没有任何技巧而言的方式,它直接粗暴地遍历真个数组,从而不停的进行比较和交换。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排序算法。

    核心思想: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开始,将每个元素作为基准元素,基准元素和其后面的所有元素比较,如果基准元素大于其后的某个元素,则与其交换位置;否则位置不变。

    当基准元素和其后的所有元素比较交换完后,最小值一定被排好了,此时就说一排序完成了,每轮排序有若干次循环,用于比较和交换。像这样进行若干轮的排序后,排序就完成了。

    我们需要两个变量,用于标记两个进行比较的元素下标:

    • 变量 i:某个元素的下标;
    • 变量 j:下标 i 之后的下标。

    我们需要两个嵌套循环:

    • 外层循环控制轮数;
    • 内层循环控制每轮的比较和交换。

    动态过程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实现如下:

    /* 暴力排序
     * array : 数组
     * length : 数组长度
     */
    void violent_sort(int *array, int length)
    {
        int i, j;
        // 外层循环,遍历数组,控制轮数
        for (i = 0; i < length; i++) {
            // 内层循环,循环比较 array[i] 和其之后的元素,控制循环次数
            for (j = i + 1; j < length; j++) {
                if (array[i] > array[j]) { // 如果大于则交换
                    swap(array, i, j);
                }
            }
        }
    }
    

    通过以上的暴力排序,我们能够初体会排序的思想,即不断地比较和交换

    暴力排序有其明显的缺点,即每个元素都要和其之后的所有的元素比较,这就很容易破坏整个数组的原来顺序,比如在上面的动态过程中,元素 40 在某次交换后被交换到了更靠后的位置。为了排好某个元素,而对其之后的所有元素大动干戈,甚至破坏了它们原来之间的顺序,这就影响了效率。

    3.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冒泡排序是一种很简单的排序算法,由暴力排序改进而来。

    核心思想: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当前者大于后者时,交换二者位置;否则位置不变。

    注意:冒泡排序是相邻的两个元素比较并交换,而暴力排序是某个元素和其之后的所有元素比较并交换。

    当数组中所有的相邻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和交换后,一定会找到一个最大值,并且最大值被交换到数组尾处,此时说一轮排序完成了,一轮排序中有若干次循环,用于比较和交换。像这样进行若干轮排序后,排序就完成了。

    我们需要两个变量:

    • 变量 i:用于控制轮数;

    • 变量 j:元素下标,j+1 为其相邻元素的下标。

    我们需要两个嵌套循环:

    • 外层循环控制轮数
    • 内层循环控制每轮所有相邻元素的比较和交换

    动态过程如下:

    代码实现如下:

    /* 冒泡排序
     * array : 数组
     * length : 数组长度
     */
    void bubble_sort(int *array, int length)
    {
        int i, j;
        // 外层循环,控制轮数。每一轮排好一个元素
        for (i = 0; i < length; i++) {
            // 内层循环,循环比较数组中未排序的元素
            for (j = 0; j < length - i - 1; j++) {
                // 若前者大于后者则交换
                if (array[j] > array[j + 1]) {
                    swap(array, j, j + 1);
                }
            }
        }
    }
    

    由于是相邻的两个元素进行比较,所以一轮比较后,一定有一个最大的元素被交换到最右边,像“大泡泡”浮到水面上一样,所以我们称其为“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虽然改善了暴力排序的缺点,但仍然具有可优化的地方。

    在上述动态过程中,第 7 轮(i = 6)时就已经完成排序了,但后面仍然进行了 3 轮的比较。这最后 3 轮是完全没必要的,所以我们可以改进一下,避免没必要的比较。

    方法就是增加一个标志变量 unsorted,用于标志数组是否已经有序,unsorted = 0 时数组有序,unsorted = 1 时数组无序。

    unsorted 通过记录在某轮排序中是否发生了交换,如果没发生,就意味着已经有序。

    void bubble_sort_v3(int *array, int length)
    {
        int i, j;
        int unsorted = 1; // 标识变量
        for (i = 0; i < length && unsorted; i++) {
            unsorted = 0;
            for (j = 0; j < length - i - 1; j++) {
                if (array[j] > array[j + 1]) {
                    swap(array, j, j + 1);
                    unsorted = 1; // 发生交换,说明尚未有序
                }
            }
        }
    }
    

    虽然冒泡排序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比较和交换,但是冒泡排序本质仍和暴力排序相似,即不断地大量交换,或是某个元素和其后所有元素的交换,或是两个相邻元素的交换。通过动图也可以看出,要使一个元素排到其正确的位置上,我们往往需要和多个元素相交换,这是影响效率的“硬伤”

    完整代码请移步至 GitHub | Gitee 获取。

    如有错误,还请指正。

    如果觉得写的不错,可以点个赞和关注。后续会有更多数据结构和算法相关文章。

  • 相关阅读:
    DataTable:数据库到程序的桥梁
    《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阅读记录(三):第五章 上
    《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阅读记录(二):第四章
    javascript获取窗口位置、绝对位置、事件位置等
    《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阅读记录(一):第二、三章
    调试用随笔
    C#值类型和引用类型
    vue使用vue-awesome-swiper及一些问题
    npm与yarn命令对比
    npm与nrm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ngrenguanxue/p/1487250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