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看了一个《梦想改造家》的视频,通过一个建筑设计师的工作流程来了解架构。今天阅读了《架构漫谈》九篇博客,把这两者做了一个大致的对比,大致地了解一个架构师的工作流程和架构师的工作意义。
什么是架构?为什么软件开发要用上架构?作者通过讲授群体中生存需要分工,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同分工的角色合作完成这些事情,从而产生了架构。
“人们对一个结构内的元素及元素间关系的一种主观映射的产物。”这是架构地定义,然而,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定义,通过读《架构漫谈》,我的理解是:架构是一个约定,一个规则,一个大家都懂得遵守的共识。作者就从人类居住环境开始类别架构,得出架构产生的五个动力:首先,必须有人执行的工作,如果人不参与这个活动,那么意味着没有地方需要升级改造,那么就不会需要架构,可以说,这是架构的一个前提条件;接着,由于个体人的力量有限,因而,我们开始做架构,这个就是原因;其次,人对系统要有更高的要求,简单的说,这个是因为一个点而来的,算是前提条件的原因;最后,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使得系统有更高的质量和效率。第一篇文章,就说明了这一个道理:因为我们要合作,所以我们需要架构,就是说人们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为解决某个问题,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识别问 题,并进行分解、合并,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践活动。架构的产出物,自然就是对问题的分 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拆分的原则以及理由,沟通合并的原则以及理由,以及拆 分,拆分出来的各个部分和合并所对应的角色和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等。
找出问题的主体,是做架构的首要问题;学会识别问题,找到真的问题是什么;在识别问题之前要搞清楚:是谁的问题。搞清楚了是谁的问题之后也就确定了问题的边界,讨论问题才有意义。做工作任务之前识别问题的主体,真正解决是谁的问题之后才是真的的完成任务,把自己的问题进行解决。
在写代码的时候我们经常需要推翻重写,这完全是因为我们在开始的时候考虑不充分导致的。优秀的代码必须要能够分离。任务分离,模块分离,只有各个模块之间的粘结降到最低这样在后续调整过程中才不会造成很大的工作量。
在写代码的时候我们经常需要推翻重写,这完全是因为我们在开始的时候考虑不充分导致的。优秀的代码必须要能够分离。任务分离,模块分离,只有各个模块之间的粘结降到最低这样在后续调整过程中才不会造成很大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