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Fio 输出内容的解释

    Fio 输出内容的解释

    翻译原文来源

    https://tobert.github.io/post/2014-04-17-fio-output-explained.html

    fio,又称为Flexible IO Tester,是Jens Axboe编写的应用程序。Jens是Linux Kernel中block IO subsystem的维护者。fio从多个方面来看类似于更古老的ffsb工具,但他们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关系。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fio可以产生足够多的任意类型的负载 (arbitrary load)。作为权衡,fio不容易学习,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目的。

    • config
    • raw output

    config

    以下是一个50/50读写的垃圾处理IO (Trashing IO)负载,对于多个盘进行的读写。

    5分钟,磁盘垃圾处理测试,50/50读写在每个盘上产生相同数量的随机读和写IO,为每个盘产生测试数据。

    # a 5 minute disk thrashing benchmark
    # generates equal amounts of random read and write IO on every drive
    # will generate metrics for each drive
    [global]
    ioengine=libaio
    direct=1
    unified_rw_reporting=1
    rw=randrw
    time_based=1
    runtime=300s
    
    <strong># Seagate 7200RPM SAS 512G ST9500430SS (sdb)</strong>
    [/dev/disk/by-path/pci-0000:03:00.0-sas-0x5000c5000d7f96d9-lun-0]
    write_lat_log=7200RPMSAS-0x5000c5000d7f96d9
    
    <strong># Seagate 7200RPM Enterprise SATA 1TB ST31000340NS (sdg)</strong>
    [/dev/disk/by-id/wwn-0x5000c500151229dd]
    write_lat_log=7200RPMEnterpriseSATA-0x5000c500151229dd
    
    <strong># Samsung 840 Pro 128GB (on a 3G SATA port) (sdd)</strong>
    [/dev/disk/by-id/ata-Samsung_SSD_840_PRO_Series_S1ANNSADB05219A]
    write_lat_log=SSDSATA-S1ANNSADB05219A
    
    # 2x SAS drives with GPT partition & MDRAID0 (sdi1 + sdc1)
    <strong># Seagate 7200RPM SAS 512G ST9500430SS</strong>
    [/dev/disk/by-id/md-uuid-6bb71ed6:e4410fc9:b27af0b7:0afe758d]
    write_lat_log=7200RPMSAS-MDRAID0

    raw output

    以上链接可打开上述fio配置的原始输出。

    接下来按照每个部分分析输出内容。这里显示的数据是Samsung 840 Pro SSD,其他盘的数据稍后再深入研究。

    对于每一个部分的描述在输出文字下面。

    read : io=10240MB, bw=63317KB/s, iops=15829, runt=165607msec
    第一行很容易读懂。fio做了10GB的IO,速率63.317MB/s,总IOPS 15829 (默认4k block size),运行了2分钟45秒。

    你看到的第一个延迟(Latency)数据是slat,或称为submission latency。这个值和他的名字很相像,代表“盘需要多久将IO提交到kernel做处理?”。

    slat (usec): min=3, max=335, avg= 9.73, stdev= 5.76
    我起初认为submission latency对于性能调试没有用,但是下面的数据让我改变了观点。269usec或1/4 ms看起来是噪音(noise),需要关注一下。我还没有做任何调试,所以我猜测改变scheduler以告诉kernel这不是机械硬盘会有效果。

    以下是从其他盘上得到的更多例子。

     slat (usec): min=3, max=335, avg= 9.73, stdev= 5.76 (SATA SSD)
     slat (usec): min=5, max=68,  avg=26.21, stdev= 5.97 (SAS 7200)
     slat (usec): min=5, max=63,  avg=25.86, stdev= 6.12 (SATA 7200)
     slat (usec): min=3, max=269, avg= 9.78, stdev= 2.85 (SATA SSD)
     slat (usec): min=6, max=66,  avg=27.74, stdev= 6.12 (MDRAID0/SAS)
    
     clat (usec): min=1, max=18600, avg=51.29, stdev=16.79

    接下来是completion latency。这是命令提交到kernel到IO做完之间的时间,不包括submission latency。在老版本的fio中,这是估计应用级延迟的最好指标。

    lat (usec): min=44, max=18627, avg=61.33, stdev=17.91

    在我看来,'lat'是一个新的指标,在man或者文档中都没有描述。分析C代码,似乎这个值是从IO结构体创建时刻开始,直到紧接着clat完成,这个算法最好地表现出了应用程序的行为。

    1.  
      clat percentiles (usec):
    2.  
      | 1.00th=[ 42], 5.00th=[ 45], 10.00th=[ 45], 20.00th=[ 46],
    3.  
      | 30.00th=[ 47], 40.00th=[ 47], 50.00th=[ 49], 60.00th=[ 51],
    4.  
      | 70.00th=[ 53], 80.00th=[ 56], 90.00th=[ 60], 95.00th=[ 67],
    5.  
      | 99.00th=[ 78], 99.50th=[ 81], 99.90th=[ 94], 99.95th=[ 101],
    6.  
      | 99.99th=[ 112]

    Completion latency百分数的解释一目了然,可能是输出信息中最有用的部分。我看了代码,这不是slat+clat,而是用了单独的结构体记录。

    这个列表可以在config文件中配置。在精简输出模式下有20个这样的格式,%f=%d; %f=%d;... 解析这样的输出格式会很有趣。

    作为比较,这里列出一个7200RPM SAS硬盘运行完全相同的负载的统一部分数据。

    Seagate 7200RPM SAS 512G ST9500430SS

    clat percentiles (usec):
         |  1.00th=[ 3952],  5.00th=[ 5792], 10.00th=[ 7200], 20.00th=[ 8896],
         | 30.00th=[10304], 40.00th=[11456], 50.00th=[12608], 60.00th=[13760],
         | 70.00th=[15168], 80.00th=[16768], 90.00th=[18816], 95.00th=[20608],
         | 99.00th=[23424], 99.50th=[24192], 99.90th=[26752], 99.95th=[28032],
         | 99.99th=[30080]
    
        bw (KB  /s): min=52536, max=75504, per=67.14%, avg=63316.81, stdev=4057.09

    带宽(bandwidth)的意思显而易见,而per=part就不是很好理解。文档上说这个值是指在单个盘上跑多个负载,可以用来看每个进程消耗了多少IO。对于我这样把fio跑在多个盘的情况,这个值意义不大。但由于SSD和机械硬盘混合使用,这个值挺有趣。

    下面是另一个SAS硬盘,占测试的所有4个盘总IO的0.36%。

        bw (KB  /s): min=   71, max=  251, per=0.36%, avg=154.84, stdev=18.29
    
        lat (usec) :   2= 0.01%,   4=0.01%,  10=0.01%,   20=0.01%, 50=51.41%
        lat (usec) : 100=48.53%, 250=0.06%, 500=0.01%, 1000=0.01%
        lat (msec) :   2= 0.01%,   4=0.01%,  10=0.01%,   20=0.01%

    latency分布部分我看了几遍才理解。这是一组数据。与三行使用一样的单位不同,第三行使用了毫秒(ms),使得文本宽度可控。把第三行读成2000, 4000, 10000, 20000微秒(us)就更清晰了。

    这组数据表示latency的分布,说明了51.41%的request延迟小于50微秒,48.53%的延迟小于100微秒(但是大于50微秒),以此类推。

    lat (msec) : 4=1.07%, 10=27.04%, 20=65.43%, 50=6.46%, 100=0.01%
    如果想用快速脚本解析这些繁琐的数据,你可能需要知道,最后一部分会省略那些没有数据的项。例如,我使用的SAS盘没有IO可以在1毫秒中完成,所以只有一行。
    cpu          : usr=5.32%, sys=21.95%, ctx=2829095, majf=0, minf=21
    这是用户/系统CPU占用率,进程上下文切换(context switch)次数,主要和次要(major and minor)页面错误数量(page faults)。由于测试是配置成使用直接IO,page faults数量应该极少。
    IO depths    : 1=10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Fio有一个iodepth设置,用来控制同一时刻发送给OS多少个IO。这完全是纯应用层面的行为,和盘的IO queue不是一回事。这里iodepth设成1,所以IO depth在全部时间都是1。
         submit    : 0=0.0%, 4=100.0%, 8=0.0%, 16=0.0%, 32=0.0%, 64=0.0%, >=64=0.0%
         complete  : 0=0.0%, 4=100.0%, 8=0.0%, 16=0.0%, 32=0.0%, 64=0.0%, >=64=0.0%

    submit和complete代表同一时间段内fio发送上去和已完成的IO数量。对于产生这个输出的垃圾回收测试用例来说,iodepth是默认值1,所以100%的IO在同一时刻发送1次,放在1-4栏位里。通常来说,只有iodepth大于1才需要关注这一部分数据。

    我会找时间测试多种调度策略,这些数据会变得更有趣。

    issued    : total=r=2621440/w=0/d=0, short=r=0/w=0/d=0
    发送的IO数量。这里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因为这是50/50的读写负载,照道理应该有相同数量的write。我猜测把unified_rw_reporting打开是的fio把所有的IO都认为是read。

    如果你在直接IO测试是看到了IO值很低,那么可能是出问题了。我在Linux kernel中找到参考说这种现象发生在文件末尾EOL或可能是设备的尾端。

    latency   : target=0, window=0, percentile=100.00%, depth=1
    Fio可以配置一个延迟目标值,这个值可以调节吞吐量直到达到预设的延迟目标。我还没有太多深入了解这部分。在基于时间或和容量的测试中,这行通常看起来一样。四个值分别代表预设的latency_target, latency_window, latency_percentile和iodepth。

    Run status group 0 (all jobs):
    Fio支持把不同的测试聚合。例如,我可以用一个配置文件混合包含SSD和HDD,但是设置分组(group)把IO单独汇总。我现在还没涉及这个功能,但未来会用到。

    MIXED: io=12497MB, aggrb=42653KB/s, minb=277KB/s, maxb=41711KB/s, mint=300000msec, maxt=300012msec

    最后,汇总输出吞吐量和时间。io=表示总共完成的IO数量。在基于时间的测试中这是一个变量,在基于容量的测试中,这个值能匹配size参数。aggrb是所有进程/设备的汇总带宽。minb/maxb表示测量到的最小/最大带宽。mint/maxt表示测试的最短和最长耗时。和io=参数类似,时间值对于基于时间的测试应该能匹配runtime参数,对于基于容量的测试是一个变量。

    由于我设置了unified_rw_reporting参数运行测试,所以只看到MIXED一行。如果禁用这个参数,对于读和写会有单独的行。

    够简单吧?我未来的几周会花更多的时间研究fio,我会发布更多关于配置,输出和图表代码的例子。

  • 相关阅读:
    TestNG(二)
    TestNG(一)
    设计模式(一)单例模式
    Locust学习笔记1-性能工具的选择
    使用postman工具做接口测试(七)——全局(Global)变量和环境(Environment)变量的使用
    使用postman工具做接口测试(六)——post 请求(application/json和application/x-www-from-urlencoded)
    接口测试理论
    使用Postman工具做接口测试(五)——生成随机参数
    MyBatis-Plus 构建查询条件说明
    win10解决端口被占用问题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uanbjut/p/1433738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