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校招面试 之 网络】第2题 TCP的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滑动窗口

    1、可靠传输 

    (1)三次握手

    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

    (1)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A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B,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B确认。

    (2)第二次握手:服务器B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A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B进入SYN_RECV状态。

    (3)第三次握手:客户端A收到服务器B的SYN+ACK包,向服务器B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A和服务器B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完成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开始传送数据。

     

    三次握手涉及到的概念:未连接队列:

    在三次握手中,服务器维护一个未连接队列,该队列为每个客户端的SYN包(syn=j)开设一个条目,该条目表明服务器已收到SYN包,并向客户发出确认,正在等待客户的确认包。这些条目所标识的连接在服务器处于SYN_RECV状态,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的确认包时,删除该条目,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

    (2)四次握手

    由于TCP连接是全双工的,因此每个方向都必须单独进行关闭。这原则是当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后就能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个方向的连接。收到一个 FIN只意味着这一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一个TCP连接在收到一个FIN后仍能发送数据。首先进行关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执行被动关闭。
    TCP协议的连接是全双工连接,一个TCP连接存在双向的读写通道。 
    简单说来是 “先关读,后关写”,一共需要四个阶段。以客户机发起关闭连接为例
    1.服务器读通道关闭
    2.客户机写通道关闭
    3.客户机读通道关闭
    4.服务器写通道关闭
    关闭行为是在发起方数据发送完毕之后,给对方发出一个FIN(finish)数据段。直到接收到对方发送的FIN,且对方收到了接收确认ACK之后,双方的数据通信完全结束,过程中每次接收都需要返回确认数据段ACK。
    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   客户机发送完数据之后,向服务器发送一个FIN数据段,序列号为i;
        1.服务器收到FIN(i)后,返回确认段ACK,序列号为i+1,关闭服务器读通道;
        2.客户机收到ACK(i+1)后,关闭客户机写通道;
       (此时,客户机仍能通过读通道读取服务器的数据,服务器仍能通过写通道写数据)
        第二阶段 服务器发送完数据之后,向客户机发送一个FIN数据段,序列号为j;
        3.客户机收到FIN(j)后,返回确认段ACK,序列号为j+1,关闭客户机读通道;
        4.服务器收到ACK(j+1)后,关闭服务器写通道。
    这是标准的TCP关闭两个阶段,服务器和客户机都可以发起关闭,完全对称。

    为什么要采用三次握手,两次不行吗?

    2、滑动窗口 

    关于这部分自己不晓得怎么叙述才好,因为理解的部分更多,下面就用自己的理解来介绍下TCP的精髓:滑动窗口协议。
         所谓滑动窗口协议,自己理解有两点:1. “窗口”对应的是一段可以被发送者发送的字节序列,其连续的范围称之为“窗口”;2. “滑动”则是指这段“允许发送的范围”是可以随着发送的过程而变化的,方式就是按顺序“滑动”。在引入一个例子来说这个协议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先了解以下前提:
    -1. TCP协议的两端分别为发送者A和接收者B,由于是全双工协议,因此A和B应该分别维护着一个独立的发送缓冲区和接收缓冲区,由于对等性(A发B收和B发A收),我们以A发送B接收的情况作为例子;
    -2. 发送窗口是发送缓存中的一部分,是可以被TCP协议发送的那部分,其实应用层需要发送的所有数据都被放进了发送者的发送缓冲区;
    -3. 发送窗口中相关的有四个概念:已发送并收到确认的数据(不再发送窗口和发送缓冲区之内)、已发送但未收到确认的数据(位于发送窗口之中)、允许发送但尚未发送的数据以及发送窗口外发送缓冲区内暂时不允许发送的数据;
    -4. 每次成功发送数据之后,发送窗口就会在发送缓冲区中按顺序移动,将新的数据包含到窗口中准备发送;
         TCP建立连接的初始,B会告诉A自己的接收窗口大小,比如为‘20’:
         字节31-50为发送窗口

     A发送11个字节后,发送窗口位置不变,B接收到了乱序的数据分组:

    只有当A成功发送了数据,即发送的数据得到了B的确认之后,才会移动滑动窗口离开已发送的数据;同时B则确认连续的数据分组,对于乱序的分组则先接收下来,避免网络重复传递:

    如果出现丢包现象:(如图中的7、8、9丢失)

    B给A发确认号为7,确认数据包中有“选择性确认段”,此时A只发送丢失的7-9,而不会再发10-12

    3、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方面主要有两个要点需要掌握。一是TCP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的机制;二是如何考虑流量控制中的传输效率。
    (1)流量控制
         所谓流量控制,主要是接收方传递信息给发送方,使其不要发送数据太快,是一种端到端的控制。主要的方式就是返回的ACK中会包含自己的接收窗口的大小(ack+wind),并且利用大小来控制发送方的数据发送:

    这里面涉及到一种情况,如果B已经告诉A自己的缓冲区已满,于是A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时间后,B的缓冲区出现了富余,于是给A发送报文告诉A我的rwnd大小为400但是这个报文不幸丢失了,于是就出现A等待B的通知||B等待A发送数据的死锁状态。为了处理这种问题,TCP引入了持续计时器(Persistence timer),当A收到对方的零窗口通知时,就启用该计时器,时间到则发送一个1字节的探测报文,对方会在此时回应自身的接收窗口大小,如果结果仍未0,则重设持续计时器,继续等待

    (2)传递效率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单个发送字节单个确认,和窗口有一个空余即通知发送方发送一个字节,无疑增加了网络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报文(请想想为了一个字节数据而添加的40字节头部吧!),所以我们的原则是尽可能一次多发送几个字节,或者窗口空余较多的时候通知发送方一次发送多个字节。对于前者我们广泛使用Nagle算法,即:
    *1. 若发送应用进程要把发送的数据逐个字节地送到TCP的发送缓存,则发送方就把第一个数据字节先发送出去,把后面的字节先缓存起来;
    *2. 当发送方收到第一个字节的确认后(也得到了网络情况和对方的接收窗口大小),再把缓冲区的剩余字节组成合适大小的报文发送出去;
    *3. 当到达的数据已达到发送窗口大小的一半或以达到报文段的最大长度时,就立即发送一个报文段;
         对于后者我们往往的做法是让接收方等待一段时间,或者接收方获得足够的空间容纳一个报文段或者等到接受缓存有一半空闲的时候,再通知发送方发送数据。

    4、拥塞控制

    慢开始算法以及拥塞避免算法:

  • 相关阅读:
    会计科目不能使用
    SAP提示为创建科目作为控制范围中成本要素
    创建成本要素
    拓端tecdat:R语言集成模型:提升树boosting、随机森林、约束最小二乘法加权平均模型融合分析时间序列数据
    拓端tecdat:R语言用贝叶斯线性回归、贝叶斯模型平均 (BMA)来预测工人工资
    拓端tecdat:数据评估三方科技公司开发人员能力
    拓端tecdat:R语言因子实验设计nlme拟合非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有机农业施氮水平
    拓端tecdat:R语言主成分回归(PCR)、 多元线性回归特征降维分析光谱数据和汽车油耗、性能数据
    Go的异常处理 defer, panic, recover
    Android项目架构设计深入浅出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uelisheng/p/938799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