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名字有点长。
之所以想写这个文章是因为碰巧看到网上一篇关于Pyhon中类属性及实例属性区别的帖子。因为我之前也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今天碰巧看到了这篇帖子,发现帖子的作者只是描述了现象,然后对原因的解释比较含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这个问题,所以才想写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性子急的可以直接跳到最后看总结。
原帖子地址
问题描述
为了方便对比,我还是使用原帖子的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class AAA():
aaa = 10
# 情形1
obj1 = AAA()
obj2 = AAA()
print obj1.aaa, obj2.aaa, AAA.aaa
# 情形2
obj1.aaa += 2
print obj1.aaa, obj2.aaa, AAA.aaa
# 情形3
AAA.aaa += 3
print obj1.aaa, obj2.aaa, AAA.aaa
|
情形1的结果是:10 10 10
;
情形2的结果是:12 10 10
;
情形3的结果是:12 13 13
;
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
因为aaa
属性被称为类属性,既然是类属性,那么根据从C++/Java
这种静态语言使用的经验来判断,类属性应该是为其实例所共享的。很自然的,既然是共享关系,那么从类的层次改变aaa
的值,自然其实例的aaa
的值也要跟着变化了。
可是情形3的情况却说明,上面的说法是错的。
错哪里呢?
要从Python的类属性讲起
Python中类属性的含义
Python属于动态强类型的语言,在很多地方和静态语言不同,因此,不能把静态语言的规则套到动态语言上来。其中,类属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Python中属性的获取
对于属性,我们通常采用类.属性或实例.属性的形式调用。
例如上例中的AAA.aaa
属于类.属性形式,obj1.aaa
属于实例.属性的形式
Python中属性的设置
对于属性的设置我们通常采用类.属性 = 值或实例.属性 = 值的形式
例如obj1.aaa = 3
上例中obj1.aaa += 2
等价于obj1.aaa = obj1.aaa + 2
,这句话包含了属性获取及属性设置两个操作
OK,重点来了,Python中属性的获取和设置的机制与静态语言是不同的,正是背后机制的不同,导致了Python中类属性不一定是为其实例所共享的
Python中属性查找机制
Python中属性的获取存在一个向上查找机制,还是拿上面的例子做说明:
Python中一切皆对象,AAA
属于类对象,obj1
属于实例对象,从对象的角度来看,AAA
与obj1
是两个无关的对象,但是,Python通过下面的查找树建立了类对象AAA
与实例对象obj1
、obj2
之间的关系。
如图所示
1
2
3
4
5
|
AAA
|
-----
| |
obj1 obj2
|
(图画的不好,见谅 -.-!!!)
当调用AAA.aaa
时,直接从AAA
获取其属性aaa
。
但是情形1中调用obj1.aaa
时,Python按照从obj1
到AAA
的顺序由下到上查找属性aaa
。
值得注意的这时候obj1
是没有属性aaa
的,于是,Python到类AAA
中去查找,成功找到,并显示出来。所以,从现象上来看,AAA
的属性aaa
确实是共享给其所有实例的,虽然这里只是从查找树的形式模拟了其关系。
Python中的属性设置
原帖子的作者也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情形2中obj1.aaa += 2
。
为什么呢?
上面我们指出obj.aaa += 2
包含了属性获取及属性设置两个操作。即obj1.aaa += 2
等价于obj1.aaa = obj1.aaa + 2
。
其中等式右侧的obj.aaa
属于属性获取,其规则是按照上面提到的查找规则进行,即,这时候,获取到的是AAA
的属性aaa
,所以等式左侧的值为12
。
第二个操作是属性设置,即obj.aaa = 12
。当发生属性设置的时候,obj1
这个实例对象没有属性aaa
,因此会为自身动态添加一个属性aaa
。
由于从对象的角度,类对象和实例对象属于两个独立的对象,所以,这个aaa
属性只属于obj1
,也就是说,这时候类对象AAA
和实例对象aaa
各自有一个属性aaa
。
那么,在情形3中,再次调用obj1.aaa
时,按照属性调用查找规则,这个时候获取到的是实例对象obj1
的属性aaa
,而不是类对象AAA
的属性aaa
。
对问题探讨的总结
到这里就可以完满解释上面的问题:
1. Python中属性的获取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来查找属性;
2. Python中的类和实例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对象;
3. Python中的属性设置是针对对象本身进行的;
对情形1的解释
因为Python中的属性获取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来查找的,所以在情形1:
1
2
|
obj1 = AAA()
obj2 = AAA()
|
实例对象obj1
和obj2
不存在属性aaa
。
证明如下:
1
2
3
4
|
>>> obj1.__dict__
{}
>>> obj2.__dict__
{}
|
所以,此时,obj1.aaa, obj2.aaa, AAA.aaa
实质上都是指AAA.aaa
。因此,输出同样的结果。
对情形2的解释
因为Python中的类和实例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对象且Python中的属性设置是针对对象本身进行的,所以在情形2:
1
|
obj1.aaa += 2
|
实质上是对实例对象obj1
设置了属性aaa
,并赋值为12
。证明如下:
1
2
3
4
5
|
>>> obj1.aaa = 3
>>> obj1.__dict__
{'aaa': 3}
>>> obj2.__dict__
{}
|
因此,再次调用obj1.aaa
时,将获取到的是实例对象obj1
的属性aaa
,而不是类对象AAA
的属性aaa
。而对于实例对象obj2
,由于其并没有属性aaa
,所以调用obj2.aaa
时,获取到的是AAA
的属性aaa
。
对情形3的解释
顺利理解了前两个情形,那么第3个情形就很容易了,改变AAA
的属性aaa
只能影响到类对象AAA
和实例对象obj2
,不能影响obj1
,因为,obj1
存在aaa
,在获取时,不会获取到AAA
的属性。
写在最后的话
问题本身很简单,但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深入理解Python作为一个动态语言,在OOP的机制上与静态语言的差别。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两点:
1. 理解Python是如何利用查找树的机制来模仿类及实例之间的关系;
2. 理解动态语言是可以动态设置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