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cos 从开源到现在已经18个releases了,更新很快,社区也很活跃,光钉钉群的人数那也是好多,每次点个查看全部成员的按钮,我的钉钉就要卡死,也有可能我没更新最新的版本。
前面写了一段时间的Sentinel,最近还是打算学习下Nacos,目前不用也没关系,关键是先要体验下,知道这个框架的优点,对技术选型来说很重要。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alibaba/nacos
记得Star下哦。。。
其实Nacos的官方文档已经很详细了,而且是中文版,对国内的开发来说简直是福音。这其实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既然这么详细了,还有必要写这些文章吗?
这个嘛主要是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也许我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也许这些问题对某些刚接触的人来说有用,这就够了。除了官方文档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大牛也写了很多文章,咱们应该多向这些乐于分享的人学习。
详细介绍
Nacos主要用于 服务发现和服务健康监测,动态配置服务,动态 DNS 服务等场景。
下图是官方提供的,通过下图可以全面的了解Nacos。
特性大图:要从功能特性,非功能特性,全面介绍我们要解的问题域的特性诉求
架构大图:通过清晰架构,让您快速进入 Nacos 世界
业务大图:利用当前特性可以支持的业务场景,及其最佳实践
生态大图:系统梳理 Nacos 和主流技术生态的关系
优势大图:展示 Nacos 核心竞争力
战略大图:要从战略到战术层面讲 Nacos 的宏观优势
快速体验
很多框架为了让使用者快速体验,都会提供一个快速启动包,简单方便。
我们可以在https://github.com/alibaba/nacos/releases页面下载你需要的版本包:
Windows上下载zip包就可以了,linux上下载tar包。以Windows为例,解压之后进入bin目录,直接运行startup.cmd脚本即可启动Nacos服务。Linux/Unix/Mac上执行sh startup.sh -m standalone启动服务,standalone代表着单机模式运行,非集群模式。
默认的账号密码是 nacos/nacos,登陆之后可以看到主页面。
Spring Boot 集成配置管理
由于是第一篇文章,咱们先从配置这块学起,首先体验下配置在Spring Boot中如何集成,详细的后面再一一进行介绍。
加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boot</groupId>
<artifactId>nacos-config-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0.2.1</version>
</dependency>
注意:版本 0.2.x.RELEASE对应的是 Spring Boot 2.x 版本,版本 0.1.x.RELEASE 对应的是 Spring Boot 1.x 版本。
通过下面的地址查看版本列表:
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alibaba.boot/nacos-config-spring-boot-starter
在Nacos后台新建一个配置:
Data ID:Nacos 中的某个配置集的 ID。配置集 ID 是组织划分配置的维度之一。Data ID 通常用于组织划分系统的配置集。一个系统或者应用可以包含多个配置集,每个配置集都可以被一个有意义的名称标识。Data ID 通常采用类 Java 包(如 com.taobao.tc.refund.log.level)的命名规则保证全局唯一性。此命名规则非强制。
在启动类上指定Data ID:
@NacosPropertySource(dataId = "nacos-springboot", autoRefreshed = true)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NacosSpringBootAp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NacosSpringBootApp.class, args);
}
}
测试代码: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ConfigController {
@NacosValue(value="${name}", autoRefreshed=true)
private String name;
@GetMapping("/nam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this.name;
}
}
使用@NacosValue来注入配置,autoRefreshed默认为false, 在后台改了是不会刷新值的,需要设置成true才可以刷新。
第一篇文章就到这里,更多特性,我们后面一一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