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关于软件工程的思考14:稳定和发布阶段

    稳定和发布阶段

    一个团队经历了计划、设计、开发等阶段,达到代码完成这一目标,似乎后面的事情是水到渠成的,但是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往往就是最考验团队的,考验团队的项目管理水平、应变能力。

    所有的软件公司都希望修正所有缺陷后再发布软件,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优秀的软件公司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够及时发布软件的同时及时修改软件中的问题。

    说到质量时,我们不提全面质量管理,因为如果大家都将全面质量管理,则意味着我们的质量管理没有抓到点子上。

    在最后的稳定和发布阶段,有一些常用的名词:

    1、Alpha:指集成了主要功能的第一个试用版本,仅仅在内部使用,给外部用户使用的Alpha版本会起一个比较美的名字,如技术预览版(Technical Preview)

    2、Beta:功能基本完备,稳定性也比Alpha要好,用户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小范围使用

    3、ZBB(Zero Bug Build):某天的版本要把在这之前(例如48小时前)记录的Bug都解决掉

    3、RC(Release Candidate):发布候选版本,RC1/RC2。。直到RTM为止,版本间隔时间较短

    4、RTM(Release To Manufacturer):最终发布版本,会把最终的版本和相关的文件资料交给另一个团队去包装、刻制光盘。

    5、RTW(Release To Web):对于网络应用来说,我们需要依赖web来发布最终版本,一般会交给网站运营团队去管理,这样的发布也可以叫做RTO(Release To Operation),把软件提交到各个应用商店则可以成为Release To Store。

    从代码完成到发布

    从代码完成到最终发布软件的流程:

    会诊小组Triage Team

    会诊小组是软件团队各个角色代表组成的小组,处理每一个影响产品发布的问题。

    对于每一个bug,会诊小组会决定采取下面哪一个行动:修复/设计本来如此/不修复/推迟

    随着项目进展和发布日期的接近,团队还要保证修改方案不会给产品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时会诊会议中开发者提交参加会诊的bug和修改方案,由会议决定是否同意修改方案。

    提交参加会诊的bug和修改方案中,主要要报告的是:

    会议讨论的结果有以下几种:

    1、Must:必须修复,修复方案可行,相关的测试都通过

    2、More info:需要更多信息,可能是缺陷的影响不明确,后果不明确,相关测试不完备或者解决方案有缺陷

    3、No:不能接受,可能是推到下一个里程碑,可能是提出的解决方案不符合要求

    4、Like:可能,但不一定必须修复,但是解决方案相对比较安全。这个属于一种中间状态,在相对简单的项目中可能没有这种状态,如果在当天的会诊中有Must,那么处于Like状态的修复就可以一起集成到代码库;如果没有Must,那么LIke就只能处于待命状态,直到出现Must为止,如果一直没有Must,那么这些修复就只能等到下一个里程碑了。这样做的好处是最终版本不会因为小问题而不断更新,消耗过多的测试资源。

    此外,项目接近尾声时,达到Must的标准要越来越高,这样做可以放走一些无伤大雅的Bug,让项目能如期完成。在Alpha阶段,拿到一个bug可以马上修复,在Beta阶段就要得到大家的同意再修复,在RC(Release Candidate)阶段,一般要通过会诊来决定是否值得花时间。

    如果修改方案被拒绝,也不意味着努力是白费的,可以将修改方案签入另外的源代码分支中。

    设计变更Design Change Request

    当经过Alpha/Beta阶段,就会收到不少用户的反馈,原来的设计也有不少要改进的地方,此时就可以提出DCR。

    提出DCR时,要指明问题在哪里,问题的影响,如果不修改会有什么后果,然后列出几种修改方案以及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和成本。

    然后会诊DCR,按照影响和成本排序,根据现有资源,按照排序来重新设计。

    ZBB

    ZBB新的构建把已知的bug都解决掉,当团队修复了所有bug,下一个版本发布之后,测试人员和用户会有很多机会使用到新的功能和场景,此时bug数会以惊人的速度反弹,故ZBB又称为Zero Bug Bounce。系统要经历几次反弹,最后接近0.

    在ZBB的定义中并不是追求bug数量绝对的0,因为bug是一直在新增的,而是处理一段时间前所有的bug,如处理掉48小时前出现的bug。

    回归测试

    项目临近结束时,所有人员都要回归测试所有的bug,每个人都要帮助团队确保这些bug是被修复了,而且没有导致功能的回归。

    砍掉功能

    来不及实现预期设计需求的处理方式就是取消掉一个功能。不能因为沉没成本而不舍得修改,不能因为以前花了成本,就要去以后一定要完成某个任务。

    逐步冻结

    随着程序功能的完善,我们要让程序的各个方面有次序的冻结,这样才能把稳定的软件交给用户。一般来说,程序的人机交互界面最先开始冻结,不能再随意修改。当功能冻结后,bug都解决掉,然后在下一个版本前不要再碰于此功能相关的代码,如果有新的功能要加入就在源代码的基础上创建分支,让当前版本和将来版本工作分开进行。

    渐进发布

    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一个产品同时对不同的目标用户用不同的频率来发布的情况,如小米公司的MIUI对几千人的荣誉内测组是一天一更新,对几百万开发组一周一更新,对几千万普通用户推出稳定版本。微软在windows10发布的过程中,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

    每日构建的测试用户群是金丝雀,早期矿工用金丝雀来检测瓦斯泄漏,说明金丝雀非常敏感。如果金丝雀用户能认定当前的windows通过了基本测试,那么这个版本就能推向更大的用户群。

    postmortem事后诸葛亮会议

    一个里程碑结束的时候要组织会议讨论,会议的核心问题是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什么方面可以做的更好。多问几次为什么,找到问题的根源。

    会议模板:

    这个会议在进行的时候要保持会议轻松愉快的氛围,当大官的最好不要出现,让大家畅所欲言,即使出现,也要低调,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坚持对事不对人,把重点放在改进,而不是挖旧账。让所有人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记录改进意见并投票,最好执行票数最高的一些改进意见。

    传说中的拐点

    在软件项目中,有这样一个拐点存在,在这一点之前,新的bug产生的数量大于bug解决的数量,在这一点之后,bug解决数量大于bug新增的数量,bug曲线就向下移动。对于日期驱动型的项目来说,必须要控制这个拐点出现的时间,如果bug数量不断上升则无法保证以后bug会下降,此时就应该主动让拐点发生,如推迟一些bug、砍掉一些功能、升高bug的标杆等。

    银弹之战

    为了避免项目成员为了一些问题争执不休,可以采用银弹Silver Bullet,每个角色的代表在项目过程中可以使用有限次的“停止争论,按我说的办”的武器,也就是银弹。银弹一出大家就要听话,银弹的数量是受到限制的。

  • 相关阅读:
    exec
    eval
    Python--day23--类的命名空间
    Python--day23--初识面向对象复习
    Python--day22--面向对象的交互
    Python--day21--异常处理
    Python--day21--包
    Python--day21--复习
    Python--day20--模块的导入
    动态加载布局的技巧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inyunmoyi/p/1257847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