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业界,能够被世界认可的似乎只有美国的企业。美国一直走在这个发展最迅速的行业的最前沿,它的前进步伐甚至连精明的日本人也赶不上。然而在软件业,美国正不得不密切关注一个最有潜力的对手———印度。经过仅仅10年的发展,印度软件业就雄踞全球第二,把日本和欧洲远远甩在后面,近几年的增长率都达50%。其原因是什么,整个国民经济并非十分发达的印度,为什么会在软件上大大超过中国?
短短10年间,印度在软件行业的突出成就却令人大跌眼镜。印度人以Y2K(千年虫)解决方案为开端,继之以软件外购服务,印度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的关键角色。像InfoSys、Satyam、Wipro这样的公司现在不仅是孟买,而且是纽约投资者的宠爱。
“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业却无所建树。”一家国外知名杂志这样写道。“中国或许拥有杰出的硬件公司,比如联想(在商业周刊评选出的全球IT100强中名列第六),它远远超过其印度的对手。但是,谈到软件业,中国没有什么可以与印度世界水平的软件公司相比。”
事实可能没有想象得那么糟。但国内软件业人士还是期望能够真正到印度去看一下,看看印度软件业到底比中国强在哪儿?其实,在过去的一两年中,一些企业家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到过印度。而一个月前,由北京市软件行业协会组织的二十名国内软件业人士再次亲身实地到印度去取经。
■政策与大环境至关重要
近年来,印度软件出口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长,2000年出口总额预计达到57亿美元,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部分的1/4。麦肯锡公司预计,到2008年,其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出口为500亿美元,将占印度出口总额的33%。
2月23日,中国的软件企业家们从北京出发,先去新德里,中间去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3月3日回到北京。一个团有二十多人,主要是做系统集成和企业应用的软件公司,有浪潮齐鲁软件、金蝶、北大融通、数码方舟、万网、西安协同、招信互联等公司,通用软件公司除了金山,还有翰林汇。
“新德里大概相当于比较偏僻的省会城市,街道比较窄,一般是双车道。车小,而且比较旧。”在金山总经理雷军眼中,印度的首都新德里至少比中国落后10年。的确,“在新德里某些地区,停电仍然经常发生,没有地铁,几乎没有高架桥,”美国《商业周刊》这样描述。
但它在软件业却非同一般。经过一番访问和考察,中国的软件同行们看到了一些差距产生的原因。
那些去过印度的软件业人士看来,印度软件业能够这么迅速地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点:政府支持、英语程度、人才储备、重视管理以及开放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扶持。1991年印度政府发布文件大力扶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赋,同时软件和服务公司的银行贷款“优先权”,引发了印度软件行业的一场革命。而从1998年7月,印度政府决定由政府支持给金融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由“小型企业发展银行”(SIDB)管理。同时规定银行优先贷款给新创设的高科技风险公司,尤其是小型企业。
“政府支持是印度软件业发展的导火线。”雷军说。另外一点,印度官方语言是英语,所以,他们非常容易进入欧美市场。翰林汇老总周军认为,“这是他们的独特优势,是我们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且,这里有一个发展大环境的因素。印度本身没有软件市场,所以他们不得不面向海外,”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也造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比如系统集成类软件,这些就让从业者保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也就与国外接口容易。否则的话,他们就很难维持出口的局面。”
■从标准化与产品流程入手
目前印度软件公司中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在得到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会最高级别的全球23家计算机软件公司中,有15家是印度公司。
中国的考察者参观了一家名叫InfoSys的公司,它是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印度软件公司,其市值一度高达450亿。公司人数有9500人,2000年营业额估计有两个多亿美元,纯利回报33%。这家企业是1981年一个工程师借了他太太150美元,和六个伙伴开始创业,1994年发展到300多人,2000年初达4500人,现在有9500人,很早就通过了CMM5(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和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
类似的公司还有很多,但它们看上去都很像,大体是个软件工厂,几乎什么活都可以干,ERP、CRM、电子商务等等,能适应任何机型、任何程序语言等。“印度的软件企业重视的是产品开发流程与标准化工作。”
一位在印度软件企业工作过的中国人把他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即印度的软件开发管理的特点是流程重于项目,流程管理人员独立于研发部门,专门检查研发部门的开发流程是不是按照既定流程走,如果流程不对,项目肯定就此停止。另外,所谓的项目经理一般都是从编码人员升上来的,至少有四年以上的经验,而公司所有的东西(包括草稿)都有文档,其详细文档要求达到只有这个文档就可以编码的程度。
“重视管理与开放的态度使得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更为迅速”。通过ISO和CMM(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的公司数量巨大。
于是,印度软件公司开发出来的软件整个体系架构非常清晰,而且相当稳定。“打开具体的代码一看,拖沓冗长,水平不咋样。”周军说,“因为,印度企业不是靠一两个软件英雄搞研发,而是靠一大批软件技术人员的分工协作。”所以,他们必须注重标准化,注重开发的流程管理,以与国际接口。
■市场与人才难以拷贝
如今的印度,超过1000人的软件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基本只做软件开发,员工人数都在5000人以上。InfoSys六年前有三四百人,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就发展到了接近一万人。
在中国的考察团参加印度的一个软件大会时,作为参观者却经常被另外一些参观者叫住。北京市软件行业协会科技交流部的杨小姐告诉记者,“他们会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是否需要什么产品与合作。”而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展会上很少能见到。
显然,印度人不放过每一次市场机会,他们的销售意识十分强。一位软件专业人士认为,这种销售能力是并非能够模仿的。
再者,印度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而且很多是有十年以上经验的工程师,以及一些从美国回国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我们最缺的是有十年背景的工程师。在印度,包括在美国,我见到的项目经理都是三四十岁的人。在国内项目经理和部门经理都是工作两三年的人。”雷军说。
但是另一方面,印度的软件公司可以让高中生编代码,而且能把软件整体把握得很好,并得到相当好的设计文档。“这是一个人力资源结构的问题。”北大青鸟APTECH总经理杨明先生认为,固然有些软件是需要一两个软件高手来编程的,但是大多数软件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就是“软件蓝领”。印度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基础技术人才,才使其在过去的10年发展中后来居上。
“这种软件基础人才,或者说软件蓝领正是中国目前最缺少的。”杨明告诉记者,“印度的做法正好值得我们借鉴。”当地一家名为APTECH的电脑教育公司,在印度就有1030个培训点,每年培训近100万电脑技术人才。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培训机构能够培养出大量的能够编程的“软件蓝领”,才使得印度的软件企业可以形成“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这样合理的人才结构。
当然,市场销售与人才是最难以完全拷贝的。但令人欣慰的是,从去年开始,印度的软件人才培训方式已经被北大青鸟APTECH移植到中国,并专门从印度请来一位负责市场的副总和一位电脑教育专家,在中国培训不同层次的软件技术人才。杨明先生说,“不论如何,我们必须一点一点地学习与借鉴,才有可能赶超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