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全排列的hash

    我们经常使用的数的进制为“常数进制”,即始终逢p进1。例如,p进制数K可表示为
    K = a0*p^0 + a1*p^1 + a2*p^2 + ... + an*p^n (其中0 <= ai <= p-1),
    它可以表示任何一个自然数。

    对于这种常数进制表示法,以及各种进制之间的转换大家应该是很熟悉的了,但大家可能很少听说变进制数。这里我要介绍一种特殊的变进制数,它能够被用来实现 全排列的Hash函数,并且该Hash函数能够实现完美的防碰撞和空间利用(不会发生碰撞,且所有空间被完全使用,不多不少)。这种全排列Hash函数也 被称为全排列数化技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种变进制数。

    我们考查这样一种变进制数:第1位逢2进1,第2位逢3进1,……,第n位逢n+1进1。它的表示形式为
    K = a1*1! + a2*2! + a3*3! + ... + an*n! (其中0 <= ai <= i),
    也可以扩展为如下形式(因为按定义a0始终为0),以与p进制表示相对应:
    K = a0*0! + a1*1! + a2*2! + a3*3! + ... + an*n! (其中0 <= ai <= i)。
    (后面的变进制数均指这种变进制数,且采用前一种表示法)

    先让我们来考查一下该变进制数的进位是否正确。假设变进制数K的第i位ai为i+1,需要进位,而ai*i!=(i+1)*i!=1*(i+1)!,即正确的向高位进1。这说明该变进制数能够正确进位,从而是一种合法的计数方式。

    接下来我们考查n位变进制数K的性质:
    (1)当所有位ai均为i时,此时K有最大值
    MAX[K] = 1*1! + 2*2! + 3*3! + ... + n*n!
              = 1! + 1*1! + 2*2! + 3*3! + ... + n*n! - 1
              = (1+1)*1! + 2*2! + 3*3! + ... + n*n! - 1
              = 2! + 2*2! + 3*3! + ... + n*n! - 1
              = ...
              = (n+1)!-1
    因此,n位K进制数的最大值为(n+1)!-1。
    (2)当所有位ai均为0时,此时K有最小值0。
    因此,n位变进制数能够表示0到(n+1)!-1的范围内的所有自然数,共(n+1)!个。

    在一些状态空间搜索算法中,我们需要快速判断某个状态是否已经出现,此时常常使用Hash函数来实现。其中,有一类特殊的状态空间,它们是由全排列产生 的,比如N数码问题。对于n个元素的全排列,共产生n!个不同的排列或状态。下面将讨论如何使用这里的变进制数来实现一个针对全排列的Hash函数。

    从数的角度来看,全排列和变进制数都用到了阶乘。如果我们能够用0到n!-1这n!个连续的变进制数来表示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那么就能够把全排列完全地 数化,建立起全排列和自然数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实现了一个完美的Hash函数。那么,我们的想法能否实现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将进行讨论。

    假设我们有b0,b1,b2,b3,...,bn共n+1个不同的元素,并假设各元素之间有一种次序关系 b0<b1<b2<...<bn。对它们进行全排列,共产生(n+1)!种不同的排列。对于产生的任一排列 c0,c1,c2,..,cn,其中第i个元素ci(1 <= i <= n)与它前面的i个元素构成的逆序对的个数为di(0 <= di <= i),那么我们得到一个逆序数序列d1,d2,...,dn(0 <= di <= i)。这不就是前面的n位变进制数的各个位么?于是,我们用n位变进制数M来表示该排列:
    M = d1*1! + d2*2! + ... + dn*n!
    因此,每个排列都可以按这种方式表示成一个n位变进制数。下面,我们来考查n位变进制数能否与n+1个元素的全排列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由于n位变进制数能表示(n+1)!个不同的数,而n+1个元素的全排列刚好有(n+1)!个不同的排列,且每一个排列都已经能表示成一个n位变进制数。如果我们能够证明任意两个不同的排列产生两个不同的变进制数,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 定理1 n+1个元素的全排列的每一个排列对应着一个不同的n位变进制数。

    /*补充: 什么是逆序数:
    跟标准列相反序数的总和 
    比如说 
    标准列是1 2 3 4 5 
    那么 5 4 3 2 1 的逆序数算法: 
    看第二个,4之前有一个5,在标准列中5在4的后面,所以记1个 
    类似的,第三个 3 之前有 4 5 都是在标准列中3的后面,所以记2个 
    同样的,2 之前有3个,1之前有4个 
    将这些数加起来就是逆序数=1+2+3+4=10 

    再举一个 2 4 3 1 5 
    4 之前有0个 
    3 之前有1个 
    1 之前有3个 
    5 之前有0个 
    所以逆序数就是1+3=4 
    */
     
    对于全排列的任意两个不同的排列p0,p1,p2,...,pn(排列P)和q0,q1,q2,...,qn(排列Q),从后往前查找第一个不相同的元素,分别记为pi和qi(0 < i <= n)。
    (1)如果qi > pi,那么,
    如果在排列Q中qi之前的元素x与qi构成逆序对,即有x > qi,则在排列P中pi之前也有相同元素x > pi(因为x > qi且qi > pi),即在排列P中pi之前的元素x也与pi构成逆序对,所以pi的逆序数大于等于qi的逆序数。又qi与pi在排列P中构成pi的逆序对,所以pi的 逆序数大于qi的逆序数。
    (2)同理,如果pi > qi,那么qi的逆序数大于pi的逆序数。
    因此,由(1)和(2)知,排列P和排列Q对应的变进制数至少有第i位不相同,即全排列的任意两个不同的排列具有不同的变进制数。至此,定理1得证。

    计算n个元素的一个排列的变进制数的算法大致如下(时间复杂度为O(n^2)):

    template <typename T>
    size_t PermutationToNumber(const T permutation[], int n)
    {
    // n不能太大,否则会溢出(如果size_t为32位,则n <= 12)
    size_t result = 0;
    for (int j = 1; j < n; ++j) {
           int count = 0;
           for (int k = 0; k < j; ++k) {
             if (permutation[k] > permutation[j])
                ++count;
           }
           // factorials[j]保存着j!
           result += count * factorials[j];
    }

    return result;
    }
    总结:
    //实际上,如果只是求逆序数 可以做到O(n logn),时间耗费在求逆序数上,求逆序数相当于求排列的次数,所以是O(n logn)的
    据说还可以用树状数组优化。


    举例:

    例如三个元素的排列

    排列    逆序   Hash

    123    000    0
    132    001    2
    213    010    1
    231    002    4
    312    011    3
    321     012    5


    说明:
    (1)由于n!是一个很大的数,因此一般只能用于较小的n。
    (2)有了计算排列的变进制数的算法,我们就可以使用一个大小为n!的数组来保存每一个排列的状态,使用排列的变进制数作为数组下标,从而实现状态的快速检索。如果只是标记状态是否出现,则可以用一位来标记状态。

    可以看以前的:http://www.cnblogs.com/youxin/p/3352940.html

    转自:http://blog.csdn.net/ivapple/article/details/7551990

    更多:http://qfviolethill.blog.163.com/blog/static/114112168201002972344768

  • 相关阅读:
    Git 标签管理
    Git 分支管理
    HTTP 400 错误 编译器错误消息: CS0016
    使用DOS指修改文件名
    跨服务器连接数据库
    SharePoint 2013 页面访问,Url中间多一段"_layouts/15/start.aspx#"
    SharePoint 2013 搜索高级配置
    sharepoint 2013 创建母版页
    SharePoint 2013上传AI格式文件,再次下载后变成了PS格式文件
    SharePoint 2013 配置启用搜索服务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ouxin/p/335286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