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的free命令大家都很常用,可大家都清楚free输出的各行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root@localhost ~]#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4038116 4010292 27824 0 205228 1343276
-/+ buffers/cache: 2461788 1576328
Swap: 8289500 254076 8035424
第一行:
total 物理内存总数: 4038116
used 已经使用的内存数: 4010292
free 空闲的内存数: 27824
shared 当前已经废弃不用,总是0
buffers 即Buffer Cache内存数: 205228
cached 即Page Cache内存数: 1343276
关系:total = used + free
第二行:
-/+ buffers/cache的意思相当于:
-buffers/cache 的内存数:2461788 (等于第1行的 used – buffers – cached),实际上是应用程序所使用的内存。
+buffers/cache 的内存数: 1576328 (等于第1行的 free + buffers + cached),是对应用程序来说还剩余的内存。
可见-buffers/cache反映的是被程序实实在在吃掉的内存,而+buffers/cache反映的是可以挪用的内存总数。
对操作系统来讲buffers/cached 都是属于被使用,所以它认为free只有27824.
对应用程序来讲是(-/+ buffers/cach).buffers/cached 是等同可用的,因为buffer/cached是为了提高程序执行的性能,当程序使用内存时,buffer/cached会很快地被使用。
第三行是交换分区swap, 列出已使用、空闲的swap.
那buffers和cached都是缓存,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提高磁盘存取效率, Linux做了一些精心的设计, 除了对dentry进行缓存(用于VFS,加速文件路径名到inode的转换), 还采取了两种主要Cache方式: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前者针对磁盘块的读写,后者针对文件inode的读写。这些Cache有效缩短了 I/O系统调用(比如read,write,getdents)的时间。
磁盘的操作有逻辑级(文件系统)和物理级(磁盘块),这两种Cache就是分别缓存逻辑和物理级数据的。
Page cache实际上是针对文件系统的,是文件的缓存,在文件层面上的数据会缓存到page cache。文件的逻辑层需要映射到实际的物理磁盘,这种映射关系由文件系统来完成。当page cache的数据需要刷新时,page cache中的数据交给buffer cache,因为Buffer Cache就是缓存磁盘块的。但是这种处理在2.6版本的内核之后就变的很简单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cache操作。
Buffer cache是针对磁盘块的缓存,也就是在没有文件系统的情况下,直接对磁盘进行操作的数据会缓存到buffer cache中,例如,文件系统的元数据都会缓存到buffer cache中。
简单说来,page cache用来缓存文件数据,buffer cache用来缓存磁盘数据。在有文件系统的情况下,对文件操作,那么数据会缓存到page cache,如果直接采用dd等工具对磁盘进行读写,那么数据会缓存到buffer cache。
所以我们看linux,只要不用swap的交换空间,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内存太少.如果常常swap用很多,可能你就要考虑加物理内存了.这也是linux看内存是否够用的标准.
如果是应用服务器的话,一般只看第二行,+buffers/cache,即对应用程序来说free的内存太少了,也是该考虑优化程序或加内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