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redis zset底层实现原理

    一.Zset编码的选择

    1.有序集合对象的编码可以是ziplist或者skiplist。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使用ziplist编码:

    • 元素数量小于128个
    • 所有member的长度都小于64字节
    • 其他:
      • 不能满足上面两个条件的使用 skiplist 编码。以上两个条件也可以通过Redis配置文件zset-max-ziplist-entries 选项和 zset-max-ziplist-value 进行修改
      • 对于一个 REDIS_ENCODING_ZIPLIST 编码的 Zset, 只要满足以上任一条件, 则会被转换为 REDIS_ENCODING_SKIPLIST 编码

    2.zset操作命令

    zadd(key, score, member):向名称为key的zset中添加元素member,score用于排序。如果该元素已经存在,则根据score更新该元素的顺序。
    zrem(key, member) :删除名称为key的zset中的元素member
    zincrby(key, increment, member) :如果在名称为key的zset中已经存在元素member,则该元素的score增加increment;否则向集合中添加该元素,其score的值为increment
    zrank(key, member) :返回名称为key的zset(元素已按score从小到大排序)中member元素的rank(即index,从0开始),若没有member元素,返回“nil”
    zrevrank(key, member) :返回名称为key的zset(元素已按score从大到小排序)中member元素的rank(即index,从0开始),若没有member元素,返回“nil”
    zrange(key, start, end):返回名称为key的zset(元素已按score从小到大排序)中的index从start到end的所有元素
    zrevrange(key, start, end):返回名称为key的zset(元素已按score从大到小排序)中的index从start到end的所有元素
    zrangebyscore(key, min, max):返回名称为key的zset中score >= min且score <= max的所有元素 zcard(key):返回名称为key的zset的基数
    zscore(key, element):返回名称为key的zset中元素element的score zremrangebyrank(key, min, max):删除名称为key的zset中rank >= min且rank <= max的所有元素 zremrangebyscore(key, min, max) :删除名称为key的zset中score >= min且score <= max的所有元素

    二.ziplist

    1. 介绍

    ziplist 编码的 Zset 使用紧挨在一起的压缩列表节点来保存,第一个节点保存 member,第二个保存 score。ziplist 内的集合元素按 score 从小到大排序,其实质是一个双向链表。虽然元素是按 score 有序排序的, 但对 ziplist 的节点指针只能线性地移动,所以在 REDIS_ENCODING_ZIPLIST 编码的 Zset 中, 查找某个给定元素的复杂度为 O(N)O(N)

    2.

    //操作
    ZADD price 8.5 apple 5.0 banana 6.0 cherry
    
    //存储顺序

    3. 从以上的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ziplist内存数据结构,由如下5部分构成:
     

    各个部分在内存上是前后相邻的并连续的,每一部分作用如下:

    • zlbytes: 存储一个无符号整数,固定四个字节长度(32bit),用于存储压缩列表所占用的字节(也包括<zlbytes>本身占用的4个字节),当重新分配内存的时候使用,不需要遍历整个列表来计算内存大小。

    • zltail: 存储一个无符号整数,固定四个字节长度(32bit),表示ziplist表中最后一项(entry)在ziplist中的偏移字节数。<zltail>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最后一项(不用遍历整个ziplist),从而可以在ziplist尾端快速地执行push或pop操作。

    • zllen: 压缩列表包含的节点个数,固定两个字节长度(16bit), 表示ziplist中数据项(entry)的个数。由于zllen字段只有16bit,所以可以表达的最大值为2^16-1。

      注意点:如果ziplist中数据项个数超过了16bit能表达的最大值,ziplist仍然可以表示。ziplist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zllen>小于等于2^16-2(也就是不等于2^16-1),那么<zllen>就表示ziplist中数据项的个数;否则,也就是<zllen>等于16bit全为1的情况,那么<zllen>就不表示数据项个数了,这时候要想知道ziplist中数据项总数,那么必须对ziplist从头到尾遍历各个数据项,才能计数出来。

    • entry,表示真正存放数据的数据项,长度不定。一个数据项(entry)也有它自己的内部结构。

    • zlend, ziplist最后1个字节,值固定等于255,其是一个结束标记。

    三.skiplist

    1.介绍

    skiplist 编码的 Zset 底层为一个被称为 zset 的结构体,这个结构体中包含一个字典和一个跳跃表。跳跃表按 score 从小到大保存所有集合元素,查找时间复杂度为平均 

    O(logN)O(logN),最坏 O(N
    O(N)
     。字典则保存着从 member 到 score 的映射,这样就可以用 O(1)O(1)​ 的复杂度来查找 member 对应的 score 值。虽然同时使用两种结构,但它们会通过指针来共享相同元素的 member 和 score,因此不会浪费额外的内存。

    2.详解

    跳表(skip List)是一种随机化的数据结构,基于并联的链表,实现简单,插入、删除、查找的复杂度均为O(logN)。简单说来跳表也是链表的一种,只不过它在链表的基础上增加了跳跃功能,正是这个跳跃的功能,使得在查找元素时,跳表能够提供O(logN)的时间复杂度。

    先来看一个有序链表,如下图(最左侧的灰色节点表示一个空的头结点):

    有序链表结构图

    在这样一个链表中,如果我们要查找某个数据,那么需要从头开始逐个进行比较,直到找到包含数据的那个节点,或者找到第一个比给定数据大的节点为止(没找到)。也就是说,时间复杂度为O(n)。同样,当我们要插入新数据的时候,也要经历同样的查找过程,从而确定插入位置。

    假如我们每相邻两个节点增加一个指针,让指针指向下下个节点,如下图:

    每两个节点增加一个跳跃指针的有序链表

    这样所有新增加的指针连成了一个新的链表,但它包含的节点个数只有原来的一半(上图中是7, 19, 26)。现在当我们想查找数据的时候,可以先沿着这个新链表进行查找。当碰到比待查数据大的节点时,再回到原来的链表中进行查找。比如,我们想查找23,查找的路径是沿着下图中标红的指针所指向的方向进行的:

    一个搜索路径的例子

    • 23首先和7比较,再和19比较,比它们都大,继续向后比较。
    • 但23和26比较的时候,比26要小,因此回到下面的链表(原链表),与22比较。
    • 23比22要大,沿下面的指针继续向后和26比较。23比26小,说明待查数据23在原链表中不存在,而且它的插入位置应该在22和26之间。

    在这个查找过程中,由于新增加的指针,我们不再需要与链表中每个节点逐个进行比较了。需要比较的节点数大概只有原来的一半。

    利用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在上层新产生的链表上,继续为每相邻的两个节点增加一个指针,从而产生第三层链表。如下图:

    两层跳跃指针

    在这个新的三层链表结构上,如果我们还是查找23,那么沿着最上层链表首先要比较的是19,发现23比19大,接下来我们就知道只需要到19的后面去继续查找,从而一下子跳过了19前面的所有节点。可以想象,当链表足够长的时候,这种多层链表的查找方式能让我们跳过很多下层节点,大大加快查找的速度。

    skiplist正是受这种多层链表的想法的启发而设计出来的。实际上,按照上面生成链表的方式,上面每一层链表的节点个数,是下面一层的节点个数的一半,这样查找过程就非常类似于一个二分查找,使得查找的时间复杂度可以降低到O(log n)。但是,这种方法在插入数据的时候有很大的问题。新插入一个节点之后,就会打乱上下相邻两层链表上节点个数严格的2:1的对应关系。如果要维持这种对应关系,就必须把新插入的节点后面的所有节点(也包括新插入的节点)重新进行调整,这会让时间复杂度重新蜕化成O(n)。删除数据也有同样的问题。

    skiplist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它不要求上下相邻两层链表之间的节点个数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而是为每个节点随机出一个层数(level)。比如,一个节点随机出的层数是3,那么就把它链入到第1层到第3层这三层链表中。为了表达清楚,下图展示了如何通过一步步的插入操作从而形成一个skiplist的过程:

    skiplist插入形成过程

    从上面skiplist的创建和插入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节点的层数(level)是随机出来的,而且新插入一个节点不会影响其它节点的层数。因此,插入操作只需要修改插入节点前后的指针,而不需要对很多节点都进行调整。这就降低了插入操作的复杂度。实际上,这是skiplist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这让它在插入性能上明显优于平衡树的方案。这在后面我们还会提到。

    skiplist,指的就是除了最下面第1层链表之外,它会产生若干层稀疏的链表,这些链表里面的指针故意跳过了一些节点(而且越高层的链表跳过的节点越多)。这就使得我们在查找数据的时候能够先在高层的链表中进行查找,然后逐层降低,最终降到第1层链表来精确地确定数据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跳过了一些节点,从而也就加快了查找速度。

    刚刚创建的这个skiplist总共包含4层链表,现在假设我们在它里面依然查找23,下图给出了查找路径:

    skiplist上的查找路径展示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演示的各个节点的插入过程,实际上在插入之前也要先经历一个类似的查找过程,在确定插入位置后,再完成插入操作。

    实际应用中的skiplist每个节点应该包含key和value两部分。前面的描述中我们没有具体区分key和value,但实际上列表中是按照key(score)进行排序的,查找过程也是根据key在比较。

    执行插入操作时计算随机数的过程,是一个很关键的过程,它对skiplist的统计特性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它的计算过程如下:

    • 首先,每个节点肯定都有第1层指针(每个节点都在第1层链表里)。
    • 如果一个节点有第i层(i>=1)指针(即节点已经在第1层到第i层链表中),那么它有第(i+1)层指针的概率为p。
    • 节点最大的层数不允许超过一个最大值,记为MaxLevel。

    这个计算随机层数的伪码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randomLevel()
    level := 1
    // random()返回一个[0...1)的随机数
    while random() < p and level < MaxLevel do
    level := level + 1
    return level

    randomLevel()的伪码中包含两个参数,一个是p,一个是MaxLevel。在Redis的skiplist实现中,这两个参数的取值为:

    1
    2
    p = 1/4
    MaxLevel = 32

    四.skiplist与平衡树、哈希表的比较

    • skiplist和各种平衡树(如AVL、红黑树等)的元素是有序排列的,而哈希表不是有序的。因此,在哈希表上只能做单个key的查找,不适宜做范围查找。所谓范围查找,指的是查找那些大小在指定的两个值之间的所有节点。
    • 在做范围查找的时候,平衡树比skiplist操作要复杂。在平衡树上,我们找到指定范围的小值之后,还需要以中序遍历的顺序继续寻找其它不超过大值的节点。如果不对平衡树进行一定的改造,这里的中序遍历并不容易实现。而在skiplist上进行范围查找就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找到小值之后,对第1层链表进行若干步的遍历就可以实现。
    • 平衡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引发子树的调整,逻辑复杂,而skiplist的插入和删除只需要修改相邻节点的指针,操作简单又快速。
    • 从内存占用上来说,skiplist比平衡树更灵活一些。一般来说,平衡树每个节点包含2个指针(分别指向左右子树),而skiplist每个节点包含的指针数目平均为1/(1-p),具体取决于参数p的大小。如果像Redis里的实现一样,取p=1/4,那么平均每个节点包含1.33个指针,比平衡树更有优势。
    • 查找单个key,skiplist和平衡树的时间复杂度都为O(log n),大体相当;而哈希表在保持较低的哈希值冲突概率的前提下,查找时间复杂度接近O(1),性能更高一些。所以我们平常使用的各种Map或dictionary结构,大都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
    • 从算法实现难度上来比较,skiplist比平衡树要简单得多。

    五.Redis中的skiplist实现

    skiplist的数据结构定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efine ZSKIPLIST_MAXLEVEL 32
    #define ZSKIPLIST_P 0.25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robj *obj;
    double score;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struct zskiplistLevel {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unsigned int span;
    } level[];
    } zskiplistNode;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unsigned long length;
    int level;
    } zskiplist;

    简单分析一下几个查询命令:

    • zrevrank由数据查询它对应的排名,这在前面介绍的skiplist中并不支持。
    • zscore由数据查询它对应的分数,这也不是skiplist所支持的。
    • zrevrange根据一个排名范围,查询排名在这个范围内的数据。这在前面介绍的skiplist中也不支持。
    • zrevrangebyscore根据分数区间查询数据集合,是一个skiplist所支持的典型的范围查找(score相当于key,数据相当于value)。

    实际上,Redis中sorted set的实现是这样的:

    • 当数据较少时,sorted set是由一个ziplist来实现的。
    • 当数据多的时候,sorted set是由一个dict + 一个skiplist来实现的。简单来讲,dict用来查询数据到分数的对应关系,而skiplist用来根据分数查询数据(可能是范围查找)。

    看一下sorted set与skiplist的关系,:

    • zscore的查询,不是由skiplist来提供的,而是由那个dict来提供的。
    • 为了支持排名(rank),Redis里对skiplist做了扩展,使得根据排名能够快速查到数据,或者根据分数查到数据之后,也同时很容易获得排名。而且,根据排名的查找,时间复杂度也为O(log n)。
    • zrevrange的查询,是根据排名查数据,由扩展后的skiplist来提供。
    • zrevrank是先在dict中由数据查到分数,再拿分数到skiplist中去查找,查到后也同时获得了排名。

    总结起来,Redis中的skiplist跟前面介绍的经典的skiplist相比,有如下不同:

    • 分数(score)允许重复,即skiplist的key允许重复。这在最开始介绍的经典skiplist中是不允许的。
    • 在比较时,不仅比较分数(相当于skiplist的key),还比较数据本身。在Redis的skiplist实现中,数据本身的内容唯一标识这份数据,而不是由key来唯一标识。另外,当多个元素分数相同的时候,还需要根据数据内容来进字典排序。
    • 第1层链表不是一个单向链表,而是一个双向链表。这是为了方便以倒序方式获取一个范围内的元素。
    • 在skiplist中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每个元素的排名(rank)。

    六.Redis为什么用skiplist而不用平衡树?

    这里从内存占用、对范围查找的支持和实现难易程度这三方面总结的原因。

    There are a few reasons:
    1) They are not very memory intensive. It’s up to you basically. Changing parameters about the probability of a node to have a given number of levels will make then less memory intensive than btrees.
    1) 也不是非常耗费内存,实际上取决于生成层数函数里的概率 p,取决得当的话其实和平衡树差不多。

    2) A sorted set is often target of many ZRANGE or ZREVRANGE operations, that is, traversing the skip list as a linked list. With this operation the cache locality of skip lists is at least as good as with other kind of balanced trees.
    2) 因为有序集合经常会进行 ZRANGE 或 ZREVRANGE 这样的范围查找操作,跳表里面的双向链表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这类操作。

    3) They are simpler to implement, debug, and so forth. For instance thanks to the skip list simplicity I received a patch (already in Redis master) with augmented skip lists implementing ZRANK in O(log(N)). It required little changes to the code.
    3) 实现简单,ZRANK 操作还能达到 o(logn)的时间复杂度O

     

    参考:https://zsr.github.io/2017/07/03/redis-zset%E5%86%85%E9%83%A8%E5%AE%9E%E7%8E%B0/

  • 相关阅读:
    泰勒综合
    滤波器、窗等的系数为什么是对称的?
    l'alphabet en francais
    弄清for循环的本质
    js中的闭包
    js中用正则表达式
    java Calendar
    Android实现XML解析技术
    junit4 详解
    redhat vi 命令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uanfang0903/p/1216539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