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会煎药,才有效〔杏林医话医案〕

    许多人都煎过中药,但是真正掌握煎药要领的人却不多。有人认为中药的煎煮时间越长越好,有人把买来的中药一股脑儿全倒入锅中,根本不考虑处方上写的“先煎”和“后下”,有人甚至把中药直接倒入沸水中煎煮。其实这些做法全都不对,那么,如何正确地煎煮中药呢?

    一、选择合适的器具。

         煎中药时最好用砂锅或砂罐煎。砂锅、砂罐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里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而且它们受热均匀,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如果没有砂锅,可以用白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代替。煎药最忌使用铝、铁、铜等金属器皿。因为这些金属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可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二、控制水量。
         煎中药时加水过量会使药液过多,药汁浓度过低而影响药效;但若加水太少,则不仅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还很容易煎焦。
         正确的加水量应该是在轻轻按住中药时,让水面高出药物2厘米左右。水量的多少还要根据药物的性能、吸水量以及煎药时间的长短适当增减。
    三、先用水泡。
         煎药前应当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使中药变软、细胞壁膨胀后再煎煮。这样,随着水温的逐渐增高,药物的有效成分才更容易煎出。
    以植物的花、叶、茎为主要成分的药物可浸泡20分钟左右;以植物的根、种子、果实等为主的药物应当浸泡30~60分钟。8

         治疗外感的祛邪药物,浸泡时间稍短;治疗内伤的滋补类中药,浸泡时间可稍长。
    四、掌握好火候。
         煎药的火候一般分为武火(即大火)和文火(即小火)两种。煎药时要根据中药的性质与治疗需要,选择武火急煎或以文火缓煎。需要煎煮较短时间的中药,宜用武火急煎;需要煎煮较长时间的中药,则宜用文火缓煎。
         用武火煎药时,水分蒸发快,药液容易外溢。所以煎中药多数采用先武后文的方法,即先用武火急煎,待煎沸后改用文火缓煎。
    五、控制好煎药时间。
         煎药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情和药性来定。煎药时间可分为3种:
        1.轻辛发散类中药多为治疗外感疾病的发汗解表药,这类药多由花、叶、全草等组成。其药性轻扬发散,味芳香,含有较多挥发油。这类中药的煎煮时间宜短。煎第一次时,要求在药煎沸后再煎煮10分钟左右;煎第二次时,要求在煎沸后再煎5分钟左右。

         2.滋补调理类中药多为调补人体气血和阴阳平衡的药物,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这类药物第一次煎时,要在煎沸后再煎30~60分钟;第二次煎时,要在煎沸后再煎20~30分钟。

         3.其它药物第一次煎时,一般在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第二次煎时,要在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
         煎煮中药时,还应按医师的处方要求处理,如“先煎”、“后下”等。
         煎煮中药确实有挺多讲究。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煎药方法,才能使中药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不可忽略《伤寒论》中的特殊煎药法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对服之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这些特殊的煎药方法广大中医师在处方医嘱时常常被忽略,而影响到中医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1.加酒同煎法:如炙甘草汤,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气血、通经络、和阴阳,助行药势、宣痹通阳。尤其在补阴剂或气血双补剂中加酒能够通行药性,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炙甘草汤是治疗气虚血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的常用方剂,在煎药的同时加入清酒,不独增强通心阳、推动血行之作用,而且还使诸养阴药滋腻之性得清酒而消除。此外酒还是一种很好的溶媒,加酒同煎,方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最大限度的溶出。笔者在10年前用炙甘草汤治疗数十例老年心动悸、脉结代、少气少苔患者,收效惘然,遂在活血化瘀、通阳益气等治法及方剂中变来变去,在越变越乱自己更加纳闷之余,又回过头来翻阅《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发现忽略了原方中的加酒同煎法,令自已遗憾不已!从此以后,再遇心动悸、脉结代患者,或被西医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处以炙甘草汤时,据脉症情形必告知加入50~250ml数量不等的黄酒同煎,始从仲师方中体会到了炙甘草汤在临床实例应用中的“鼓桴之效”。
      2.加蜜同煎法:如陷胸丸,以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仲师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为了缓和陷胸丸的峻烈药性变峻下为缓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顾护胃气;三是取其甘润缓急之功,辅佐主药发挥作用;四是取甘以矫味。《本草纲目》云:“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和营卫、润五脏、通三焦、润脾胃”。今天有些医师在处方时往往舍蜜不入,使方剂疗效不能尽最大限度的发挥,甚为遗憾。
      3.米熟则汤成: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等。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米熟则汤成,目的在于取稼穑之品粳米甘平之性,在补养脾胃、顾护脾肺之阴的同时,缓其方中其它药物之寒降性能,使药性在中上焦持久地发挥治疗效用。由于粳米是一味药食两用、以食为主的品种,属多数药房、药店配方“断档”饮片,医师处方、药师配方时只是告知病家或患者从自家的米袋中抓出“一撮”放在它药中一起煎煮,在处方或配方有粳米的处方时,“抓一撮大米放入”成了医师或药师们的“口头禅”,很少有医师或药师告知病家或患者“米熟汤成”这个煎煮的“度”!
      4.麻沸汤渍服: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胃脘部堵痞塞、按之柔软属气痞的有效方剂,仲师在方后注曰:“上二味,以麻沸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服”。因何要用麻沸汤渍之?就是因为大黄、黄连气厚味重,长时间煎煮后,多走肠胃而具泻下作用,故本方不用煎煮之法,而以滚开的沸水浸泡少顷,绞汁即饮,这种特殊煎法所得汤剂就能达到取其气、薄其味而除上部无形邪热之目的。同样,仲景在使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时,将“三黄”用麻沸汤二升渍之,以清泻上部之邪热而达到结散痞消;再将附子“别煮取汁”而发挥温经固表之功。
      5.去滓重煎法: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属和解剂,分别用于和中降逆消痞、和胃消中,消痞止利、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后注曰:“……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云“去滓再煎”者,就是使用浓缩法减少药物的体积,让患者服药量不致过多,其目的在于使“三泻心汤”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卓著。药性和合,不偏不烈,更适合于半表半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之证。
      6.先煎去上沬:仲景在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等方剂中,对麻黄、葛根的使用均注云:“……先煮麻黄、葛根,去上沫,内诸药……”其用意不仅在“去上沫、恐令人心烦”与“缓其性”,还在于增加药物溶出度,增强方剂的临床疗效。
      上述方剂的特殊煎法,从医师处方到药房调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忽略现象。近三四年来,笔者利用下乡支农、外地出差或本地药房抓药、查看中医处方及询问病家等诸多方法就“先煎去沫”常用方葛根汤、“去滓重煎”的三个泻心汤方、“麻沸汤渍服”的大黄黄连泻心汤、“米熟汤成”的竹叶石膏汤、“酒药同煎”的炙甘草汤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特殊煎法的摒弃现象十分严重,药房、药店有80%的调剂人员对“麻沸汤渍服”不知所云;90%以上的中医师在处方葛根汤、小青龙汤等含麻黄、葛根的处方时,对方中的麻黄、葛根没有“脚注”、“先煎去上沫”;超过大半的中医师对去滓重煎、酒药同煎、米熟汤成等这些特殊煎煮法在处方时不告知、不“脚注”。在基层就连那些中医“经方派”们也摒弃了这些特殊煎煮法,的确令人不可思议。

  • 相关阅读:
    新学期的合作
    软件工程问题及回答
    《程序猿的生命周期》阅读有感
    《构建之法》13~17章
    阅读《构建之法》十一、十二、十三章之感
    阅读《构建之法》十一、十二、十三章
    【.NET / C#】SubarrayUtils(查找子数组工具类)
    【Java】ComplexTimerTask (TimerTask 拓展封装)
    【Java】AesCbcCodec(AES_CBC加解密工具类)
    【Java】AesEcbCodec(AES_ECB加解密工具类)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uchsheng/p/3655876.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