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Python十大经典算法之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经典的排序算法,基本上我们学习任何语言都会接触到冒泡排序。
    它的算法思想是,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列表,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遍历列表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列表已经排序完成。
    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大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故名。
    比如我们有下面这样一个列表:
    li = [10,8,4,7,5]
    

    每次遍历列表每个元素,然后比较前后两个元素的大小,如果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就交换位置,否则什么都不做。

    内层循环:

    下面是第一次遍历后的效果,我们将列表竖起来,可以看到最大值(10)像一条小鱼吐的一个泡泡逐渐冒到了水面:

     
    for j in range(len(li)-1):      # 列表中一个5个数,比较为两两比较,因此实际次数为4次
        if li[j] > li[j + 1]:       # 判断前面的数是否大于后面的数
            li[j], li[j + 1] = li[j + 1], li[j]   #大于则交换位置
    
    语句解释:
    len(li) - 1:len(li)获取列表li中的元素个数;这里我们只进行一次循环的情况,循环的次数为元素的个数-1;
    li[j] > li[j + 1]:就是比较大小啦;
    li[j], li[j + 1] = li[j + 1], li[j]:Python中的多元赋值,也是一种很方便的交换变量值的方式,省去了中间变量。
    li[j], li[j + 1] = li[j + 1], li[j] 
    

      等价于

    temp = li[j]
    li[j] = li[j+1]
    li[j+1]=temp
    

    第一轮比较已经确定最大值10,因此后面的比较10不需要参与;

    第二轮比较就是len(li) -1-1,本来比较就是len(li) -1,已经有一个值不用参与了,则需要再减去1,第二轮确定次大值8;
    第三轮时10,8已经确定,因此比较的次数就变成了 len(li) -1-2;
    以此类推,比较的次数实际是在以递减的方式减少;
    因此可以确定内层循环的最终写法:
    for j in range(len(li)-1-i):      # i为一个递增的数,减去递增,就是递减嘛
    

    每一轮循环就是将一个尚未排序的最大值进行了一次冒泡。

    外层循环:

    内层循环已确定,外层循环就简单了。
    每次冒泡确定一个最大值,那么n个数比较,只需要进行n-1次冒泡就行了。.

    for i in range(len(li)-1):      # n-1次冒泡
    

    最终结果:

    def bubbleSort(arr):
        n = len(arr)
     
        # 遍历所有数组元素
        for i in range(n):
     
            # Last i elements are already in place
            for j in range(0, n-i-1):
     
                if arr[j] > arr[j+1] :
                    arr[j], arr[j+1] = arr[j+1], arr[j]
     
    arr = [64, 34, 25, 12, 22, 11, 90]
     
    bubbleSort(arr)
     
    print ("排序后的数组:")
    for i in range(len(arr)):
        print ("%d" %arr[i])
    

      

      

    defbubbleSort(arr): n = len(arr)# 遍历所有数组元素foriinrange(n): # Last i elements are already in placeforjinrange(0, n-i-1): ifarr[j] > arr[j+1] : arr[j], arr[j+1] = arr[j+1], arr[j]arr = [64, 34, 25, 12, 22, 11, 90]bubbleSort(arr)print("排序后的数组:")foriinrange(len(arr)): print("%d" %arr[i])

  • 相关阅读:
    Nginx的日志剖析
    黑帽大会:苹果网络服务器比微软易入侵 狼人:
    美国安全局大力招募黑客 狼人:
    微软MAC地址数据库惊爆安全门:任何人都可以定位你 狼人:
    云网络被广泛应用 企业SaaS选型面临五大安全问题 狼人:
    华为聘请英国政府前CIO为首任全球网络安全官 狼人:
    莫使微博成黑客“投毒”新渠道 狼人:
    黑帽大会:Windows密码存储机制存在漏洞 狼人:
    思科增强云计算效率与安全性 狼人:
    德国安全专家成功破解GPRS加密算法 狼人: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umingzhao/p/1520159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