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关于写文章的一点经验

    简介: 过去的一年,借着《如何画好一张架构图?》、《2020总结(个人篇):关于个人成长的再认知》以及《2020 总结(团队篇):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这三篇文章的热度,成为了2020的年度优秀作者,我个人习惯于回看自己「如何做到的」,所以借着这篇文章也回看一下自己在写文章过程中的一些成长,也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image.png

    作者 | 萧逸
    来源 | 阿里技术公众号

    一 缘起

    过去的一年,借着《如何画好一张架构图?》、《2020总结(个人篇):关于个人成长的再认知》以及《2020 总结(团队篇):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这三篇文章的热度,成为了2020的年度优秀作者,我个人习惯于回看自己「如何做到的」,所以借着这篇文章也回看一下自己在写文章过程中的一些成长,也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二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1 写文章的底层逻辑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在刘未鹏的博客中看到了《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1]这篇文章,从那个时候开始,写文章就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了我的心里,对我的成长影响甚远,长得枝繁叶茂。

    在我看来,对于任何问题的思考,想清楚、讲清楚、写清楚是三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想清楚」似乎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围绕某一个问题,大脑可以非常活跃的闪烁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这个过程有点像头脑风暴,让自己兴奋不已,但事实是我经常会「被大脑骗的团团转」。

    「讲清楚」就是发现自我被骗的过程,那些思考的闪光点一旦遇上逻辑,就会发现很难走通,对于问题的思考也远远没有头脑里的那般流畅,于是「在脑子里讲给别人听」就变成了一个逻辑完善的过程,在此之后才是对一个问题相对完整的思考。

    「写清楚」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把「讲给别人听」的逻辑,通过文字书写出来,大脑就再也不用费力去存储那些内容,更多的精力可以用于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观点,体系化的完善那些观点,因为往往写出来的时候才发现需要有很多背景要交代,有很多思考逻辑需要斟酌,有一些漏洞会被识别,有一些自己不完整的知识体系被觉察,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其实才是最宝贵的。

    所以,回看我自己,「为了更好的思考」可能是我写文章的最底层逻辑,也是一把成长的钥匙。去年我曾在团队的周会上分享过一个主题《有效的输出/成果是成长的唯一指标》,而写文章我认为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输出方式。

    2 写文章的两个态度

    避免「不敢写」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担心写出来的文章没人看,写的深度不够,观点不清晰,怕别人觉得简单,浅显,幼稚等等。这个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在我看来写文章最重要的一个读者其实是自己。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做了很多事情,但总觉得做了就做了,没有体系,没有章法,感觉很散;每天很累,又感觉收获不大。写文章,写日志等等诸多文字性的输出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成长累积过程。

    回看我自己写过的30多篇文字,最开始的出发点其实是写清楚一个技术方案,逐渐的有了一些成体系的总结输出,再之后有了一些业务思考和个人思考,顺着这些内容我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这些分享本身既是对外的表达,也是对内的自省,每一次有效的输出,都是对自己成长的累积。

    避免「完美主义」

    这是我经常犯的问题,总觉得要写就要写的非常完整,透彻,妄求一步到位的「完美主义」。所以一个主题动起笔来非常非常慢,经常会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客观理由,准备时间过长,拖延等等,同时这也给了自己非常大的压力。到现在为止,这个点我还是克服的不太好,但有两个基本的策略可以分享:

    • 把写作的内容先公布出去,用别人的期待逼自己一把
    • 把写作的要求降低,只要打动自己即可

    (1)逼自己一把

    先把自己的Deadline定好,并且公布出去。19年我在大麦运作「晨读分享」机制,要求自己必须带好这个头,自己的Deadline只要定了,就必须要做到。所以回看那个时候发表的几篇文章全在凌晨1点多,有一篇更是到凌晨3点,过程很辛苦,但是达成了又很有成就感,这也导致我觉得自己养成了一种不好的惯性,每次都拖到最后一刻把自己逼到绝境。最近很忙,我给自己找了客观的理由,然后有点想要放弃,但是内心中一次一次的重新唤起来,觉得自己应该写点什么,不然总是有种惴惴不安,所以逼自己必须要在这一周搞定,而今天是这周的最后一天 (手动捂脸)。

    (2)打动自己即可

    与「不敢写」的出发点一样:写文章最重要的一个读者其实是自己,只要写出来的内容自己觉得满意,觉得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能够打动自己即可,不一定非要尽善尽美。以「打动自己」为原则,那么写作的衡量点就回归到了初心:为了更好的思考,就可以避免各种心理障碍。回看我自己写的文章,其实发现这个原则在螺旋式的上升,我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这种维度看过去,我其实也看见了自己的成长,这点又很欣慰。

    三 写什么?

    如果回到我们的初心:为了更好的思考,其实写什么并不重要,个人沉淀思考、总结阶段性工作、技术方案、技术原理、前瞻性研究、业务思考、系统架构等等,想明白,写下来,理解通透,这就是一种历练。只要是有自己独立原创,写什么似乎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侧重在几个维度:

    • 技术方面:架构、技术原理、方案等等,提升思考能力和对于技术原理或本质的理解
    • 业务方面:业务全局的理解,业务逻辑,商业/生意模式等等,刻意训练自己的业务思考能力
    • 个人方面:工作思考,成长复盘,不断去回看自己如何做到的,或者如何犯错的,怎么样才能更好

    上述三个维度在很多文章里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在此之外,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库,日积月累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认知和能力体系。

    四 如何写?

    1 善于累积

    我习惯于用「累积」这个词,而不是「积累」。核心是累积的背后需要有自我的主动思考,主动取舍,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基于主题的累积,基于日常工作的思考,提升自己对一件事情的理解,不放过每一个问题背后可能带来的收获。除此之外,看书、听书、读文章,尝试自己去划重点,用作者的原话来去表达呈现作者原有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对愿意进行解释,来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看看自己的差距可能在哪里,把那些好的内容当做标杆和榜样,一个个去学习,然后一个一个的去超越。

    2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这个词基本上已经听到耳朵长茧了,怎么算刻意,如何刻意,怎么练习,练习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如果仔细去琢磨这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重新去思考的地方。我曾经在《我们应该花点心思去理解那些我们烂熟于心的词》中尝试去解读重新理解这个词,但也只做了一丁点解读。

    回到写文章这件事,我觉得可以去写有质量的工作日志,写工作复盘和思考,可以模仿一些文章的套路,可以去做一些知识的迁移应用,去寻找可能的结构,逐渐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型。这背后其实也是个解压缩和再压缩的过程,通过学习模仿,用我们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去解压缩阅读到的信息,然后把自己的思考、认知、经验再压缩成文字表达出来,尽可能减少损耗的传递给他人,重复「想清楚->讲清楚->写清楚」这个循环,用这样的方式来不断的提高自己。

    3 一些技巧

    以下是我自己常用的一些技巧,分享给大家。

    **给自己种一颗种子,静待发芽
    **
    这里的种子可以是一个问题,可以是一个想法,也可以是某个主题,不着急很快的输出文章,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去围绕这个「种子」去阅读,去检索,去累积,去思考,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暗时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天当你决定输出点什么的时候,这些内容就会自己跳出来。

    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这个点上可以利用xmind,不用刻意去按大纲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让大脑活跃起来,其中有两个点我觉得很重要:

    -不要让回读阻断大脑的思考:写的过程中不要回看自己已经写好的文字,随着思维意识向前,不要去读自己的文字,等彻底写完再去回看内容,再进行组织和调整,这个点特别重要。

    • 让自己的打字速度跟上思维的速度:选一个好的输入法,我在19年用了2个月的时间从拼音输入法转到了双拼输入法,让自己的打字速度跟上思维输出的速度。脑子里只要游走一些有趣的想法,就快速用备忘录记录下来,不让那些可能性流逝掉。这篇文章的内容基本上也是这样断断续续记录的点串联起来的。

    模块化输出

    模块化是一个重要的降低复杂性的手段,无论是做技术上还是写文章,把那些思考的散点逐渐聚拢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模块,之后在进行组合、修改和完善。可以先有文章的框架,然后选某一个点去模块化,也可以先有多个模块,再聚合成为一篇文章的框架。

    五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

    上边的文字,尽管我写的头头是道,但是对于我来说,写文章依然是一个挑战,依然不能做到像别人一样高产。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我在《晨读到底是什么》中曾经描述过好文章的三个关键要素:

    • 完整度,是否清晰描述来龙去脉,问题域,方案域,思考总结;
    • 体系化,同一个场景的解决方案是否可以上升抽象到更通用的层次?一篇文章可能不能描述清楚所有事情,是否能用后续的分享补充,让大家更体系化的理解整个方案或技术;
    • 独立思考,原创是必须保证的,通过文章分享的思考最好能举一反三的作用于我们现实的问题。

    除此之外,我觉得好的好文章可能还有三个层次:

    • 能够说清楚一件事,写文章是一种表达和沟通,把思维中的想法写下来,整理分类,表达清楚逻辑,这可能是一篇文章的基础;
    • 能够打动自己,尽可能将内心中的想法清晰无误的倾洒一篇文字上,把脑子中的无限可能性用逻辑表达清楚,这个过程自己一定是有收获的,也就是一定做到了「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这个初心。我自己觉得这篇文章对我自己而言基本做到了这点。
    • 能带给他人启发和帮助,引起他人的思考。我觉得这其实是写文章的终极目的,其评估的过程应该交给读者,好的文章应该具有生命力。

    以上算是我回看自己文章的一些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

    最后,借用陆游的一句诗来做结尾:汝欲学写诗,功夫在诗外!

    原文链接
    本文为阿里云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相关阅读:
    BEM(Block–Element-Modifier)
    http://element.eleme.io/#/zh-CN/component/quickstart
    Commit message 的写法规范。本文介绍Angular 规范(
    好的commit应该长啥样 https://github.com/torvalds/linux/pull/17#issuecomment-5654674
    代码管理
    if you have content fetched asynchronously on pages where SEO is important, SSR might be necessary
    Martin Fowler’s Active Record design pattern.
    The Zen of Python
    Introspection in Python How to spy on your Python objects Guide to Python introspection
    Object-Oriented Metrics: LCOM 内聚性的度量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unqishequ/p/1470783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