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译)通过 HTML、JS 和 Electron 创建你的第一个桌面应用

    原文:Creating Your First Desktop App With HTML, JS and Electron
    作者:Danny Markov

    近年来 web 应用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桌面应用仍然有充分利用硬件的优势。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熟悉的 HTML、JS 和 Node.js 来创建桌面应用,打包成一个可执行文件,并且发布在 Windows, OS X 和 Linux 上。

    有两个受欢迎的开源项目,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的。一个是几个月前我们讨论到的 NW.js,另一个是今天我们将要使用的 Electron(点击这里查看它们的不同之处)。我们将把旧项目的 NW.js 重构成 Electron,所以你可以轻松地比较他们的不同。

    开始使用 Electron

    用 Electron 构建的应用仅仅是一个网站而已,这个网站在嵌入了 Chromium 的浏览器中运行。除了常规的 HTML5 接口,这些应用能够使用所有的 Node.js 模块,以及 Electron 特有的模块,这个模块能够让应用拥有访问操作系统的能力。

    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构建一个简单的应用,通过 RSS 订阅,来获取 Tutorialzine 上最新的文章,并通过好看的轮播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项目用到的所有文件,你可以点击文章顶部的下载按钮获取(译者注:下载链接)。

    下载后,解压内容到一个文件夹。从文件结构来看,你永远猜不到这是一个桌面应用,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网站。

    目录结构

    接下来,我们将仔细分析这些项目文件,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但首先,我们来运行这个应用。

    运行应用

    由于 Electron 应用只是一个 Node.js 应用,你需要安装 npm。你可以点击这里学习怎样安装,这很容易。

    解压项目后,在解压目录下打开 cmd 或者命令行,执行以下命令:

    npm install
    

    这条命令会创建一个 node_modules 文件夹,里面包含了项目需要所有的 Node.js 依赖。接下来,在同个终端上执行下面的命令:

    npm start
    

    这个应用会打开一个新的窗口。注意看,窗口有一个顶部菜单以及其他东西。

    你可能已经留意到,这个应用的启动方式不怎么友好。但这仅仅是开发时启动应用的方式。应用打包发布后,就会像普通的程序那样只是一个安装文件,双击图标就可以启动。

    它是如何工作的

    这一段内容,我们将讨论 Electron 应用必要的文件。我们将从 package.json 文件讲起,这个文件包含关于这个项目的各种信息,比如版本号、npm 依赖以及其他重要的配置。

    package.json
    
    {
      "name": "electron-app",
      "version": "1.0.0",
      "description": "",
      "main": "main.js",
      "dependencies": {
        "pretty-bytes": "^2.0.1"
      },
      "devDependencies": {
        "electron-prebuilt": "^0.35.2"
      },
      "scripts": {
        "start": "electron main.js"
      },
      "author": "",
      "license": "ISC"
    }
    

    如果你之前使用过 Node.js,你已经知道了这个文件是做什么的。在这里最值得讲述的是 scripts 这个属性,它定义了 npm start 这条命令,允许我们使用命令来运行应用。当我们执行这条命令的时候,electron 就会执行 main.js。这个 JS 文件的脚本打开了应用的窗口,定义了一些配置和事件处理。

    main.js

    var app = require('app');  // Module to control application life.
    var BrowserWindow = require('browser-window');  // Module to create native browser window.
    
    // Keep a global reference of the window object, if you don't, the window will
    // be closed automatically when the JavaScript object is garbage collected.
    var mainWindow = null;
    
    // 当所有窗口关闭时退出应用
    app.on('window-all-closed', function() {
        // On OS X it is common for applications and their menu bar
        // to stay active until the user quits explicitly with Cmd + Q
        if (process.platform != 'darwin') {
            app.quit();
        }
    });
    
    // This method will be called when Electron has finished
    // initialization and is ready to create browser windows.
    app.on('ready', function() {
        // 创建浏览器窗口
        mainWindow = new BrowserWindow({ 900, height: 600});
    
        // 加载这个应用的 index.html
        mainWindow.loadURL('file://' + __dirname + '/index.html');
    
        // 当窗口关闭时执行
        mainWindow.on('closed', function() {
            // Dereference the window object, usually you would store windows
            // in an array if your app supports multi windows, this is the time
            // when you should delete the corresponding element.
            mainWindow = null;
        });
    });
    

    我们来看一下,在 ready 方法做了哪些事情。首先我们定义了一个浏览器窗口,并且设置了它的初始化大小。然后,在窗口里面加载了 index.html 文件,这一步就像在浏览器中打开了一个 HTML 文件。

    正如你所看到的,这个 HTML 文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它包含了一个轮播组件的容器标签和一个用来展示 CPU 和 RAM 的 p 标签。

    index.html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title>Tutorialzine Electron Experiment</title>
    
        <link rel="stylesheet" href="./css/jquery.flipster.min.css">
        <link rel="stylesheet" href="./css/styles.css">
    
    </head>
    <body>
    
    <div class="flipster">
        <ul>
        </ul>
    </div>
    
    <p class="stats"></p>
    
    <!-->In Electron, this is the correct way to include jQuery<-->
    <script>window.$ = window.jQuery = require('./js/jquery.min.js');</script>
    <script src="./js/jquery.flipster.min.js"></script>
    <script src="./js/script.js"></script>
    </body>
    </html>
    

    这个 HTML 文件也引用了几个必要的样式文件,JS 库和脚本。注意在这里 jQuery 是通过一种奇怪的方式引入进来的。更多相关信息可以查看这个issue

    最后,是这个应用的实际脚本文件。脚本里面,我们调用 Tutorialzine 的 RSS 订阅接口,获取了最新的文章并且展示出来。如果我们在浏览器环境这么做,是获取不到数据的,因为跨域的原因,我们无法获取到数据。但在 Electron 里就没有跨域的限制,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 AJAX 请求来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function(){
    
        // Display some statistics about this computer, using node's os module.
    
        var os = require('os');
        var prettyBytes = require('pretty-bytes');
    
        $('.stats').append('Number of cpu cores: <span>' + os.cpus().length + '</span>');
        $('.stats').append('Free memory: <span>' + prettyBytes(os.freemem())+ '</span>');
    
        // Electron's UI library. We will need it for later.
    
        var shell = require('shell');
    
        // 获取 Tutorialzine 上最新的文章
    
        var ul = $('.flipster ul');
    
        // The same-origin security policy doesn't apply to electron, so we can
        // send ajax request to other sites. Let's fetch Tutorialzine's rss feed:
    
        $.get('http://feeds.feedburner.com/Tutorialzine', function(response){
    
            var rss = $(response);
    
            // Find all articles in the RSS feed:
    
            rss.find('item').each(function(){
                var item = $(this);
    
                var content = item.find('encoded').html().split('</a></div>')[0]+'</a></div>';
                var urlRegex = /(http|ftp|https)://[w-_]+(.[w-_]+)+([w-.,@?^=%&amp;:/~+#]*[w-@?^=%&amp;/~+#])?/g;
    
                // Fetch the first image of the article.
                var imageSource = content.match(urlRegex)[1];
    
                // Create a li item for every article, and append it to the unordered list.
    
                var li = $('<li><img /><a target="_blank"></a></li>');
    
                li.find('a')
                    .attr('href', item.find('link').text())
                    .text(item.find("title").text());
    
                li.find('img').attr('src', imageSource);
    
                li.appendTo(ul);
    
            });
    
            // Initialize the flipster plugin.
    
            $('.flipster').flipster({
                style: 'carousel'
            });
    
            // 文章被点击时,在系统默认浏览器打开连接
            // 不这样做的话,会在 electron 窗口中打开连接,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flipster').on('click', 'a', function (e) {
    
                e.preventDefault();
    
                // 在默认浏览器中打开链接
    
                shell.openExternal(e.target.href);
    
            });
    
        });
    
    });
    

    上面的代码中,比较酷的是,我们在一个文件同时使用了:

    • JavaScript 库 - 使用 jQuery 和 jQuery Flipster 来生成轮播效果。
    • Electron 原生模块 - Shell 这个模块提供了桌面相关的任务接口,在示例中,我们通过这个接口调用默认浏览器中打开了一个链接。
    • Node.js 模块 - 用来访问操作系统信息的 OS 模块,用来格式化的 Pretty Bytes 模块。通过这些模块,我们完成了这个应用!

    打包和发布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需要我们去做,就是准备好我们的应用给最终用户使用。你需要把项目打包成一个可执行文件,可以在用户的机器上双击运行。由于 Electron 应用可以在多个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运行,我们需要分别打包成 Windows、OS X 和 Linux 各个版本。像 Electron Packager 这个 npm 模块就是一个不错的工具。

    需要考虑的是,打包项目时会把所有资源,所有的 Node.js 依赖,加上一个缩小版的 WebKit 浏览器,打包成一个可执行的文件。这些东西加起来的结果就是,打包后的应用体积大约为 50mb。这个体积已经算是比较大了,对于一些简单的应用,比如这个示例项目来说,有些不太理想。但对于那些比较大而又复杂的项目来说,就无关紧要了。

    总结

    从这个示例项目可以看出,Electron 与 NW.js 的主要差异在于,NW.js 是直接打开一个 HTML 页面,而 Electron 是通过执行一个脚本文件,在代码中创建一个窗口。Electron 这种创建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大程度地控制应用,比如我们可以轻松地构建一个多窗口应用,并在窗口之间进行通信。

    整体上,Electron 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通过 web 技术来构建桌面应用的方式。接下来,你可以继续阅读:

    我(译者)的总结

    • 翻译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这篇文章已经有中文译文了,翻译完成后,我可以对比其他译文,总结不足之处。对比了一下,差距还是很大的。
    • 翻译到一半才发现,运行效果和文中的截图不一致。调试发现,是因为 Tutorialzine 的接口不能用了。这导致翻译出来的文章实用性大大降低,这一点,以后需要注意。
    • 文章没有讲到如何打包 Electron 应用,有点可惜。有时间我会补充,或者另写一篇。
    • 一年前就接触了 Electron,当时 Electron 还有很多不足,现在 Electron 改进了一些,比较看好 Electron 的发展。
    • 这是我的第一篇翻译,万事开头难,中间更难,结尾最难,还需继续努力。
  • 相关阅读:
    iOS多线程的初步研究(十)-- dispatch同步
    iOS 几种定时器
    iOS 如何计算UIWebView的ContentSize
    iOS 如何计算UIWebView的ContentSize
    iOS: NSTimer使用小记
    iOS: NSTimer使用小记
    使用Objective-C的+(void)initialize初始化static变量
    使用Objective-C的+(void)initialize初始化static变量
    拒绝从入门到放弃_《Python 核心编程 (第二版)》必读目录
    拒绝从入门到放弃_《Python 核心编程 (第二版)》必读目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unser/p/762701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