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的Icehouse openstack Summit终于结束,从香港又回到了北京,我们的产品反响相当不错,吸引了很多的注意力和商谈。可是实际上我最近过得很憋屈,心灰意冷,没有了当初那么拼命的动力。
先不说这些闹心的,谈谈我从summit归来的感受吧。
首先,最让我受到挫折的是英语听力。在会场上,你会遇到各国人,他们并不是使用那么纯正的英语,对于我来说,很难跟上他们的交谈,尤其是在design summit上。我一直对自己的英语很自信,之前做过一些技术书籍的翻译,每天和老外在IRC,ML上交流,没有任何阻碍,结果面对面的交流就歇菜了,这对我的打击好大,这次回来之后,得好好加强一下这个方面的练习。
其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由HP和RedHat发起的一个由TripleO+Ironic+Heat以及相关孵化项目组合而成的庞大体系在本次summit上浮现出来,该项目旨在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生命周期管理入口的统一,未来可以通过Openstack的API实现对这两种资源的统一管理。虽然目前有大量的解决方案,例如Cobbler,Foreman,cowbar等等,但假如社区也开始做这个事情了,估计未来还是得走上统一的道路。不得不说Redhat和HP的实力强大,背后拥有大量的core devs和众多项目的PTLs,在把握项目的发展方向上拥有明显的话语权,其他众公司只能望尘莫及了。在我参加的Puppet-openstack design summit上,redhat的packstack的作者谈论了大约近1个小时的TripleO在和puppet整合上遇到的问题,可见其影响之大了。
在谈谈puppet-openstack社区的讨论吧,先说点有趣的,刚开始我们并没有拿到场地,直到7号puppetlabs的人才在ml里发通知,说终于找到一个会场了,我以为可能去的人很少,结果我们刚开始从两张大圆桌,到后来人太多,把两张圆桌去掉,围上了满满的一屋人。前面的议题是关于社区管理上的细节,我提了两个topic,一个关于项目管理,一个是文档加强,没啥好说的,这里就不提了。最主要的两个topic是puppet-openstack module的弃用和新module puppet-common的创建:目前我们在使用的puppet-openstack模块变得越来越臃肿,使得它不再那么灵活,因此社区希望采用新的方案来替代它,旧的module会在下一个openstack release中被弃用;建立puppet-openstack-common的目的是代码重用,把每个module冗余的代码都提取出来,作为一个公共的库来使用,之前一直在ml上提起,这次终于开始动手了。
对了,我还去了Canonical的展台,尝试使用了Juju,他们将其定位为orchestration,类似于heat,UI的拖动设计得不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非常友好,但在后端的设计上还远远不够,比如我尝试了使用部署ceph的功能,点击配置,可以看到每个功能(称为hook)的源码,例如,install对应的就是一行bash语句:apt-get install ceph,启动服务也是类似,如果我希望每次安装最新版本的呢,或者我希望即使source中有最新的包,我也不希望去安装,如何保证? 收敛性和幂等性又如何保证? 都需要自己去写代码来保证,这对于开发效率来说,非常低下。有一点值得一提,后端的功能可以用shell,python,ruby等各种语言来实现,没有自己的DSL,这点上来说,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我目前更倾向于dsl,因为我现在不再是当年的学生时代,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用考虑后期维护的成本。目前在UOS中,我维护了近60个puppet module,数十万行代码,如果每个module都使用不同的语言开发,这对于后面想要接管我工作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个梦靥。
最后再上一张Openstack Foundation发布的数据统计图(http://www.slideshare.net/openstack/openstack-user-survey-october-2013),puppet在Openstack部署工具的占有率上遥遥领先。而且第二名还是devstack,这个仅适用于部署开发和测试环境,如果是严肃的生产环境,devstack并不适合。(但我了解到国内真有公司拿devstack一包装,就拿去给人部署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