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分层模式的认知

    分层模式认知(参考:https://www.jianshu.com/p/c498aaf124c7

                   https://www.cnblogs.com/youxin/archive/2013/05/20/3089095.html)

    分层模式:分层体系架构模式模式也称为多层体系架构模式。它可以用来构造可以分解为子任务组的程序,每个子任务都处于一个特定的抽象级别。每个层都为下一个提供更高层次服务。在分层架构中的组件被划分成几个层,每个层代表应用的一个功能.分层架构本身没有规定要分成多少层,大部分的应用会分成表现层,业务层,持久层和数据库层.小的应用有时候会将业务层和持久层合在一起,更大规模的应用可能会划分更多的层,比如调用外部服务的层.

    一、特定环境:一个需要分解的比较大的系统。这种模式对大部分JAVAEE应用程序来说是标准模式,因此被大部分架构师、软件设计师、开发者广泛知晓。由于分层架构模式和公司里传统的IT沟通以及组织结构非常类似,使得它成为大多数商务应用开发最自然的选择。分层的开发方式实现了人类对复杂事物的普遍处理方式——分而治之。通过把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为相对简单的独立系统,低耦合的分解既可以实现开发人员的并行工作,又可以实现开发人员的任务分工。而且通过分层,对组件拼装和流水化作业提供了理论和事实的基础。

    二、分层模式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分层模式的关键点在于确定依赖:即通过分层,可以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

    典型的分层方式是应用程序专用功能位于上层,跨越应用程序领域的功能位于中层,而配置环境专用功能位于低层。层的数量与组成取决于问题领域和解决方案的复杂程度。通常而言只有一个应用程序专用层。应当把子系统组织成分层结构,架构的上层是应用程序专用子系统,架构的低层是硬件和操作专用子系统,中间件层是通用服务。
    对系统进行分层有如下基本原则:
    — 可见度。各子系统只能与同一层及其下一层的子系统存在依赖关系。 
    — 易变性。最上层放置随用户需求的改变而改变的元素。最底层放置随实施平台(硬件、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的改变而改变的元素。中间的夹层放置广泛适用于各种系统和实施环境的元素。如果在这些大类中进一步划分有助于对模型进行组织,则添加更多的层。 
    — 通用性。一般将抽象的模型元素放置在模型的低层。如果它们不针对于具体的实施,则倾向于将其放置在中间层。 
    — 层数。对于小型系统,三层就足够了。对于复杂系统,通常需要5-7层。无论复杂程度如何,如果超过10层,就需要慎重考虑了。层数越多,越需慎重。

    三、解决方案。

    分层架构是常用的架构模式,对于一个大系统可以划分为几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位于不同的抽象层次。各层间上层依赖下层服务,下层不能依赖上层。消息可以从上向下,也可以从下向上。自顶向下调用下层接口,称为请求。自低向上的通信,称为通知,一般使用回调方法,从而实现单路径耦合。

    【分层的步骤】

    1、定义抽象准则

    2、根据准则定义抽象层数

    3、给每个层命名并指定任务

    4、指定服务

    5、细化分层,重复上述步骤,直到一个稳定的分层结构

    6、为每层指定接口

    7、构建独立层

    8、指定层间通信,分离临接层

    9、设计错误处理策略

    【分层的变体】

    松散分层结构:注重性能,损失可维护性

    继承分层结构:访问直接,依赖性强

    【分层的优点】

    分层架构模式是个可靠的通用模式,对于大部分应用它是个很好的开始,尤其当不知道哪种结构适合使用时。

      1、降低复杂度,上层不需要关注下层细节。

           2、提高灵活性,可以灵活替换某层的实现。

           3、减小耦合度,将层次间的依赖减到最低。

        4、有利于重用,同一层次可以有多种用途。

           5、有利于标准化。

    它有如下几点优势:重用性好、标准化支持、局部依赖、可替换性

    【分层的缺点】

    分层主要有以下的缺点:影响多层次的修改;降低了效率;多层传递,重复的工作;层的粒度难以把握。

      1、不能封装所有工作,可能会带来及联修改。

      2、过多层次影响性能。

    难点:1、如何划分层次。

         2、定义层次职责。

    分层的多层传递中有现象被称为污水池反模式(architecture sinkhole anti-pattern)。该反模式描述的是这样的场景,请求流穿过架构的很多层,每一层只有少量的甚至没有业务逻辑。例如,假设展示层响应用户的请求获取客户信息,展示层将请求传递给业务层,业务层什么也不做,仅仅将请求直接传递给持久层,持久层执行SQL语句获取数据。数据在回传过程中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

    每个分层架构都可能会有一些场景落入污水池反模式。然而关键是分析这样的请求占了多少比例。通常80-20定律可用来分析是否落入了污水池反模式。当反模式的比例比较大时,你或许考虑将某些层开放,这时要注意缺乏层隔离,会使得以后修改时比较困难。

    分层架构会使应用变得庞大,即使把表示层和业务层分成了单独的部署单元。这对某些应用不需要考虑,但是也会带来一些部署的隐患,如健壮性、可靠性、性能和可伸缩性。

    【常用分层】

    常见的分层架构模式
    1.客户端-服务器模型(Client-Server,C/S)。
    2.三层模型:用户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
    3.多层结构的技术组成模型:表现层、中间层、数据层。
    4.网络系统常用三层结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5.RUP典型分层方法:应用层、专业业务层、中间件层、系统软件层。
    6.基于Java的B/S模式系统结构:浏览器端、服务器端、请求接收层、请求处理层。
    7.某六层结构:功能层(用户界面)、模块层、组装层(软件总线)、服务层(数据处理)、数据层、核心层。

    【分层演化过程】

      单层架构-->两层架构-->三层架构-->N层架构

      单层架构:早期批处理系统

      两层架构:C/S 客户/服务器模式

        特点:没有复杂的领域逻辑

        优点:有非常好的工具支持,VBDelphiPowerBuilder

        缺点:代码冗余,难于维护。

      模式:1、领域逻辑写在客户端

                2、领域逻辑写在数据库(存储过程)

        面向对象技术、WEB兴起、Java出现共同推进了三层架构。

          LayerTier的区别:1Tier强调物理上的分离,Two Tier System2Layer强调逻辑上的分层。

      三层架构:表现层-领域层-数据源层(持久层)

        1、表现层:提供服务,显示信息。

        2、领域层:系统核心逻辑。

        3、数据源层:与数据库、消息系统以及其他软件包通信

    四、实例。

      为了演示分层架构是如何工作的,想象一个场景,如图,用户发出了一个请求要获得客户的信息。黑色的箭头是从数据库中获得用户数据的请求流,红色箭头显示用户数据的返回流的方向。在这个例子中,用户信息由客户数据和订单数组组成(客户下的订单)。

      其中,Presentation 层代表了代码中的jsp界面层;Business 层代表代码中处理请求并返回结果的servlet层;Persistence持久层代表代码中的dao层;Database数据层代表了代码中的sql语句。

      用户界面只管接受请求以及显示客户信息。它不管怎么得到数据的,或者说得到这些数据要用到哪些数据表。如果用户界面接到了一个查询客户信息的请求,它就会转发这个请求给用户委托(Customer Delegate)模块。这个模块能找到业务层里对应的模块处理对应数据(约束关系)。业务层里的customer object聚合了业务请求需要的所有信息(在这个例子里获取客户信息)。这个模块调用持久层中的custom dao来得到客户信息,调用order dao来得到订单信息。这些模块会执行SQL语句,然后返回相应的数据给业务层当customer object收到数据以后,它就会聚合这些数据然后传递给customer delegate,然后传递这些数据到customer screen展示在用户面前。

    总结一下分层模式:


      “模式的模式”——强大同时灵活


      适应:集成不同类型功能 ——当我们需要把很多不同功能的代码集成起来的时候,这种模式提供了最合理的结构。能让我们的代码有足够的灵活性去应对需求变更。
      不适应:简单业务模型——如果系统本身不复杂(或者叫做可预期的修改很少),建立各种层次,然后为了符合层次间调用的规定,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代码,陷入过度设计的泥坑。
      方法论:以业务逻辑特征建模 ——使用分层模式,往往需要我们在大脑里对问题领域进行层次抽象,这种抽象最可信赖的原则,就是按照业务逻辑去做。比如现实业务中有一个角色,我们就建立一个角色的模块;如果我们有一个场景,就以此为名建立一个这样的模块……。以业务逻辑建立的模块,本身也会让系统更容易被理解,因为在代码里能找到和现实中一一对应的概念。

      设计模式实现:
      门面模式 ——我们对于每个模块或者每个层次都会设计一个“门面”来降低耦合的复杂程度。
      策略模式——抽象层次会隐藏底层的实现细节,这就是策略模式最基本的设计,我们往往会把上层作为功能接口,下层作为可选的策略来实现。

  • 相关阅读:
    问世即屠榜的bert
    写给日后面试的小朋友们~
    SQL笔记续补
    《姜子牙》视频笔记
    知识图谱之小米的落地与应用探索
    Pyspark ml
    一个小时学会用 Go 编写命令行工具
    C#设计模式-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C#设计模式-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
    C#设计模式-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angjiabei/p/909550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