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图解 Transformer

    本文翻译自 : http://jalammar.github.io/illustrated-transformer/。是我看过的把 Transformer 讲解得最好的文章:这篇文章从输入开始,一步一步演示了数据在 Transformer 中的流动过程。由于看过一些中文翻译的文章,感觉不够好,所以我自己翻译了一个版本,在一些难以直译的地方,我加入了一些原文没有的文字说明,来更好地解释概念。另外,我添加了一些简单的代码,实现了一个基本的 self-attention 以及 multi-head attention 的矩阵运算。

    Transformer 依赖于 Self Attention 的知识。Attention 是一种在深度学习中广泛使用的方法,Attention的思想提升了机器翻译的效果。如果你还没学习 Attention,请查看这篇 Attention 的精彩讲解

    2017 年,Google 提出了 Transformer 模型,用全 Self Attention 的结构,取代了以往 NLP 任务中的 RNN 网络结构,在 WMT 2014 Englishto-GermanWMT 2014 English-to-French两个机器翻译任务上都取得了当时 SOTA 的效果。

    但是,这个模型更加重要的贡献是:使得模型训练过程能够并行计算。在 RNN 中,每一个 time step 的计算都依赖于上一个 time step 的输出,这就使得所有的 time step 必须串行化,无法并行计算,如下图所示。


    而在 Transformer 的 Encoder 中,所有 time step 的数据,都是经过 Self Attention 计算,使得整个运算过程可以并行化计算。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从上到下,一步一步拆解 Transformer 的各种概念,希望有助于初学者更加容易地理解 Transformer 到底是什么。

    Transformer 使用了 Seq2Seq任务中常用的结构——包括两个部分:Encoder 和 Decoder。一般的结构图,都是像下面这样。


    如果你看到上图不知所措,不要担心,下面我们来一步步拆解 Transformer。

    从整体宏观来理解 Transformer

    首先,我们将整个模型视为黑盒。在机器翻译任务中,接收一种语言的句子作为输入,然后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输出。


    中间部分的 Transformer 可以拆分为 2 部分:左边是编码部分(encoding component),右边是解码部分(decoding component)。

    其中编码部分是多层的编码器(encoder)组成(Transformer 的论文中使用了 6 层编码器,这里的层数 6 并不是固定的,你也可以根据实验效果来修改层数)。同理,解码部分也是由多层的解码器(decoder)组成(论文里也使用了 6 层的解码器)。

    每一个编码器 在结构上都是一样的,但它们的权重参数是不同的。每一个编码器里面,可以分为 2 层
    • Self-Attention Layer
    • 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前馈神经网络,缩写为 FFNN)

    输入编码器的文本数据,首先会经过一个 self-attention 层,这个层处理一个词的时候,不仅会使用这个词本身的信息,也会使用句子中其他词的信息(你可以类比为:当我们翻译一个词的时候,不仅会只关注当前的词,也会关注这个词的上下文的其他词的信息)。本文后面将会详细介绍 self-attention 的内部结构。

    接下来,self-attention 层的输出会经过前馈神经网络(我的理解就是全连接网络,只不过每个输入位置对应的前馈神经网络是独立的)。

    同理,编码器也具有这两层,但是这两层中间还插入了一个 Encoder-Decoder Attention 层,这个层能帮助解码器聚焦于输入句子的相关部分(注意,中间的 Encoder-Decoder Attention 层虽然也是 Attention,但不是 Self-Attention。我的理解是:这个层类似于 Seq2Seq 中的 Attention)。


    从细节来理解 Transformer

    上面,我们从宏观理解了 Transformer 的主要部分。下面,我们来看输入的张量数据,在 Transformer 中运算最终得到输出的过程。

    Transformer 的输入

    和通常的 NLP 任务一样,我们首先会使用词嵌入算法(embedding algorithm),将每个词转换为一个词向量。实际中向量一般是 256 或者 512 维。那么整个输入的句子是一个向量列表,其中有 3 个词向量。在实际中,每个句子的长度不一样,我们会取一个适当的值,作为向量列表的长度。如果一个句子达不到这个长度,那么就填充全为 0 的词向量;如果句子超出这个长度,则做截断。句子长度是一个超参数,通常是训练集中的句子的最大长度,你可以尝试不同长度的效果。


    编码器(Encoder)接收的输入都是一个向量列表,输出也是大小同样的向量列表,然后接着输入下一个编码器。

    第一个编码器的输入是词向量,而后面的编码器的输入上一个编码器的输出

    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向量列表在编码器里面是如何流动的。


    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 Transformer 的一个重要特性:每个位置的词向量经过编码器都有自己单独的路径。具体来说,在 self-attention 层中,这些路径之间是有依赖关系的;而在 Feed Forward (前馈神经网络)层中,这些路径之间是没有依赖关系的。因此这些词向量在经过 Feed Forward 层中可以并行计算(**这句话会造成困扰,我认为在 self-attention 层中,也能并行计算,没有必要单独说 Feed Forward 层也可以并行计算**)。

    下面我们用一个更短的句子,来说明数据在编码器的编码过程。

    Encoder(编码器)

    上面我们提到,一个编码器接收的输入是一个向量列表,它会把向量列表输入到 self-attention 层,然后经过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前馈神经网络)层,最后得到输出,传入下一个编码器。


    每个位置的词都经过 self-attention 层,得到的每个输出向量都单独经过前馈神经网络层,每个向量经过的前馈神经网络都是一样的

    Self-Attention 整体理解

    别被“Self-Attention”这么高大上的词给唬住了,乍一听好像每个人都应该对这个词熟悉一样。但我在读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之前就没有听过这个词。下面来分析 Self-Attention 的具体机制。

    假设我们想要翻译的句子是:

    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
    

    这个句子中的 it 是一个指代词,那么 it 指的是什么呢?它是指animal还是street?这个问题对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对算法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

    当模型在处理(翻译)it 的时候,self-attention机制能够让模型把itanimal关联起来。

    同理,当模型处理句子中的每个词时,self-attention机制使得模型不仅能够关注这个位置的词,而且能够关注句子中其他位置的词,作为辅助线索,进而可以更好地编码当前位置的词。

    如果你熟悉 RNN,回忆一下:RNN 在处理一个词时,会考虑前面传过来的hidden state,而hidden state就包含了前面的词的信息。而 Transformer 使用self-attention机制,会把其他单词的理解融入处理当前的单词。


    当我们在第五层编码器中(编码部分中的最后一层编码器)编码“it”时,有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在“The animal”上,并且把这两个词的信息融合到了"it"这个单词中

    你可以点击查看 Tensor2Tensor notebook。在这个 notebook 里,你可以加载 Transformer 模型,并通过交互式的可视化,来理解 self-attention。

    Self-Attention 的细节

    计算Query 向量,Key 向量,Value 向量

    下面我们先看下如何使用向量来计算 self-attention,然后再看下如何使用矩阵来实现 self-attention。(矩阵运算的方式,使得 self-attention 的计算能够并行化,这也是 self-attention 最终的实现方式)。

    计算 self-attention 的第 1 步是:对输入编码器的每个词向量,都创建 3 个向量,分别是:Query 向量,Key 向量,Value 向量。这 3 个向量是词向量分别和 3 个矩阵相乘得到的,而这个矩阵是我们要学习的参数。

    注意,这 3 个新得到的向量一般比原来的词向量的长度更小。这 3 个向量的长度一般是 64,而原始的词向量或者最终输出的向量的长度是 512(这 3 个向量的长度,和最终输出的向量长度,是有倍数关系的)。这是为了计算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时,保持 Self-Attention 参数量和计算量不变。关于 Multi-head Attention,后面会给出实际代码。这里为了简化,假设只有一个 head 的 Self-Attention。


    上图中,有两个词向量:Thinking 的词向量 x1 和 Machines 的词向量 x2。
    以 x1 为例,X1 乘以 WQ 得到 q1,q1 就是 X1 对应的 Query 向量。
    同理,X1 乘以 WK 得到 k1,k1 是 X1 对应的 Key 向量;
    X1 乘以 WV 得到 v1,v1 是 X1 对应的 Value 向量

    Query 向量,Key 向量,Value 向量是什么含义呢?

    其实它们就是 3 个向量,给它们加上一个名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 Self-Attention 的计算过程和逻辑含义。继续往下读,你会知道 attention 是如何计算出来的,Query 向量,Key 向量,Value 向量又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计算 Attention Score(注意力分数)

    第 2 步,是计算 Attention Score(注意力分数)。假设我们现在计算第一个词 Thinking 的 Attention Score(注意力分数),需要根据 Thinking 这个词,对句子中的其他每个词都计算一个分数。这些分数决定了我们在编码Thinking这个词时,需要对句子中其他位置的每个词放置多少的注意力。

    这些分数,是通过计算”Thinking“对应的 Query 向量和其他位置的每个词的 Key 向量的点积,而得到的。如果我们计算句子中第一个位置单词的 Attention Score(注意力分数),那么第一个分数就是 q1 和 k1 的内积,第二个分数就是 q1 和 k2 的点积。


    第 3 步就是把每个分数除以 8(8 是指 Key 向量的长度的平方根,这里 Key 向量的长度是 64,$sqrt{64}=8$)。你也可以除以其他数,除以一个数是为了在反向传播时,求取梯度更加稳定。

    第 4 步,接着把这些分数经过一个 Softmax 层,Softmax可以将分数归一化,这样使得分数都是正数并且加起来等于 1。


    这些分数决定了在编码当前位置(这里的例子是第一个位置)的词时,对所有位置的词分别有多少的注意力。很明显,当前位置(这里的例子是第一个位置)的词会有最高的分数,但有时,关注到其他位置上相关的词也很有用。

    第 5 步,得到每个位置的分数后,将每个分数分别与每个 Value 向量相乘。这种做法背后的直觉理解就是:对于分数高的位置,相乘后的值就越大,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它们身上;对于分数低的位置,相乘后的值就越小,这些位置的词可能是相关性不大的,这样我们就忽略了这些位置的词。

    第 6 步是把上一步得到的向量相加,就得到了 self-attention 层在这个位置(这里的例子是第一个位置)的输出。


    上面这张图,包含了 self-attention 的全过程,最终得到的当前位置(这里的例子是第一个位置)的向量会输入到前馈神经网络。但这样每次只能计算一个位置的输出向量,在实际的代码实现中,self-attention 的计算过程是使用矩阵来实现的,这样可以加速计算,一次就得到所有位置的输出向量。下面让我们来看,如何使用矩阵来计算所有位置的输出向量。

    使用矩阵计算 Self-Attention

    第一步是计算 Query,Key,Value 的矩阵。首先,我们把所有词向量放到一个矩阵 X 中,然后分别和 3 个权重矩阵$W{Q}$,$W{K}$,$W^{V}$ 相乘,得到 Q,K,V 矩阵。


    矩阵 X 中的每一行,表示句子中的每一个词的词向量,长度是 512。Q,K,V 矩阵中中的每一行表示 Query 向量,Key 向量,Value 向量,向量长度是 64

    接着,由于我们使用了矩阵来计算,我们可以把上面的第 2 步到第 6 步压缩为一步,直接得到 self-attention 的输出。


    使用矩阵计算 Self-Attention

    多头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attention)

    Transformer 的论文通过增加多头注意力机制(一组注意力称为一个 attention head),进一步完善了 self-attention 层。这种机制从如下两个方面增强了 attention 层的能力:

    1. 它扩展了模型关注不同位置的能力。在上面的例子中,第一个位置的输出 z1 包含了句子中其他每个位置的很小一部分信息,但 z1 可能主要是由第一个位置的信息决定的。当我们翻译句子: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时,我们想让机器知道其中的it指代的是什么。这时,多头注意力机制会有帮助。

    2. 多头注意力机制赋予 attention 层多个“子表示空间”。下面我们会看到,多头注意力机制会有多组 $W{Q},W{K},W^{V}$ 的权重矩阵(在 Transformer 的论文中,使用了 8 组注意力(attention heads)。因此,接下来我也是用 8 组注意力头 (attention heads))。每一组注意力的 $W{Q},W{K},W^{V}$的权重矩阵都是随机初始化的。经过训练之后,每一组注意力可以看作是把输入的向量映射到一个”子表示空间“。


    在多头注意力机制中,我们为每组注意力维护单独的 WQ, WK, WV 权重矩阵。将输入 X 和每组注意力的WQ, WK, WV 相乘,得到 8 组 Q, K, V 矩阵

    接着,我们把每组 K, Q, V 计算得到每组的 Z 矩阵,就得到 8 个 Z 矩阵。


    接下来就有点麻烦了,因为前馈神经网络层接收的是 1 个矩阵(其中每行的向量表示一个词),而不是 8 个矩阵。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法,把 8 个矩阵整合为一个矩阵。

    怎么才能做到呢?我们把矩阵拼接起来,然后和另一个权重矩阵 $W^{O}$ 相乘。

    在下面的代码实现中,我们拼接的矩阵就是最终的输出,不会和 $W^{O}$ 相乘。


    1. 把 8 个矩阵 {Z0,Z1...,Z7} 拼接起来
    2. 把拼接后的矩阵和 WO 权重矩阵相乘
    3. 得到最终的矩阵 Z,这个矩阵包含了所有 attention heads(注意力头) 的信息。这个矩阵会输入到 FFNN (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层

    这就是多头注意力的全部内容。我知道,在上面的讲解中,出现了相当多的矩阵。下面我把所有的内容都放到一张图中,这样你可以总揽全局,在这张图中看到所有的内容。


    既然我们已经谈到了多头注意力,现在让我们重新回顾之前的翻译例子,看下当我们编码单词`it`时,不同的 attention heads (注意力头)关注的是什么部分。

    当我们编码单词"it"时,其中一个 attention head (注意力头)最关注的是"the animal",另外一个 attention head 关注的是"tired"。因此在某种意义上,"it"在模型中的表示,融合了"animal"和"word"的部分表达

    然而,当我们把所有 attention heads(注意力头) 都在图上画出来时,多头注意力又变得难以解释了。


    代码实现矩阵计算 Attention

    下面我们是用代码来演示,如何使用矩阵计算 attention。首先使用 PyTorch 库提供的函数实现,然后自己再实现。

    使用 PyTorch 库的实现

    PyTorch 提供了 MultiheadAttention 来实现 attention 的计算。

    torch.nn.MultiheadAttention(embed_dim, num_heads, dropout=0.0, bias=True, add_bias_kv=False, add_zero_attn=False, kdim=None, vdim=None)
    

    参数说明如下:

    • embed_dim:最终输出的 K、Q、V 矩阵的维度,这个维度需要和词向量的维度一样

    • num_heads:设置多头注意力的数量。如果设置为 1,那么只使用一组注意力。如果设置为其他数值,那么 num_heads 的值需要能够被 embed_dim 整除

    • dropout:这个 dropout 加在 attention score 后面

    现在来解释一下,为什么 num_heads 的值需要能够被 embed_dim 整除。这是为了把词的隐向量长度平分到每一组,这样多组注意力也能够放到一个矩阵里,从而并行计算多头注意力。

    例如,我们前面说到,8 组注意力可以得到 8 组 Z 矩阵,然后把这些矩阵拼接起来,得到最终的输出。如果最终输出的每个词的向量维度是 512,那么每组注意力的向量维度应该是 $512 div 8 = 64$。

    如果不能够整除,那么这些向量的长度就无法平均分配。

    下面的会有代码示例,如何使用矩阵实现多组注意力的并行计算。

    定义 MultiheadAttention 的对象后,调用时传入的参数如下。

    forward(query, key, value, key_padding_mask=None, need_weights=True, attn_mask=None)
    
    • query:对应于 Key 矩阵,形状是 (L,N,E) 。其中 L 是输出序列长度,N 是 batch size,E 是词向量的维度

    • key:对应于 Key 矩阵,形状是 (S,N,E) 。其中 S 是输入序列长度,N 是 batch size,E 是词向量的维度

    • value:对应于 Value 矩阵,形状是 (S,N,E) 。其中 S 是输入序列长度,N 是 batch size,E 是词向量的维度

    • key_padding_mask:如果提供了这个参数,那么计算 attention score 时,忽略 Key 矩阵中某些 padding 元素,不参与计算 attention。形状是 (N,S)。其中 N 是 batch size,S 是输入序列长度。

      • 如果 key_padding_mask 是 ByteTensor,那么非 0 元素对应的位置会被忽略
      • 如果 key_padding_mask 是 BoolTensor,那么 True 对应的位置会被忽略
    • attn_mask:计算输出时,忽略某些位置。形状可以是 2D (L,S),或者 3D (N∗numheads,L,S)。其中 L 是输出序列长度,S 是输入序列长度,N 是 batch size。

      • 如果 attn_mask 是 ByteTensor,那么非 0 元素对应的位置会被忽略
      • 如果 attn_mask 是 BoolTensor,那么 True 对应的位置会被忽略

    需要注意的是:在前面的讲解中,我们的 K、Q、V 矩阵的序列长度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中,K、V 矩阵的序列长度是一样的,而 Q 矩阵的序列长度可以不一样。

    这种情况发生在:在解码器部分的encoder-decoder attention层中,Q 矩阵是来自解码器下层,而 K、V 矩阵则是来自编码器的输出。


    在完成了编码(encoding)阶段之后,我们开始解码(decoding)阶段。解码(decoding )阶段的每一个时间步都输出一个翻译后的单词(这里的例子是英语翻译)

    输出是:

    • attn_output:形状是 (L,N,E)
    • attn_output_weights:形状是 (N,L,S)

    代码示例如下:

    ## nn.MultiheadAttention 输入第0维为length
    # batch_size 为 64,有 12 个词,每个词的 Query 向量是 300 维
    query = torch.rand(12,64,300)
    # batch_size 为 64,有 10 个词,每个词的 Key 向量是 300 维
    key = torch.rand(10,64,300)
    # batch_size 为 64,有 10 个词,每个词的 Value 向量是 300 维
    value= torch.rand(10,64,300)
    
    embed_dim = 299
    num_heads = 1
    # 输出是 (attn_output, attn_output_weights)
    multihead_attn = nn.MultiheadAttention(embed_dim, num_heads)
    attn_output = multihead_attn(query, key, value)[0]
    # output: torch.Size([12, 64, 300])
    # batch_size 为 64,有 12 个词,每个词的向量是 300 维
    print(attn_output.shape)
    

    手动实现计算 Attention

    在 PyTorch 提供的 MultiheadAttention 中,第 1 维是句子长度,第 2 维是 batch size。这里我们的代码实现中,第 1 维是 batch size,第 2 维是句子长度。代码里也包括:如何用矩阵实现多组注意力的并行计算。代码中已经有详细注释和说明。

    class MultiheadAttention(nn.Module):
        # n_heads:多头注意力的数量
        # hid_dim:每个词输出的向量维度
        def __init__(self, hid_dim, n_heads, dropout):
            super(MultiheadAttention, self).__init__()
            self.hid_dim = hid_dim
            self.n_heads = n_heads
    
            # 强制 hid_dim 必须整除 h
            assert hid_dim % n_heads == 0
            # 定义 W_q 矩阵
            self.w_q = nn.Linear(hid_dim, hid_dim)
            # 定义 W_k 矩阵
            self.w_k = nn.Linear(hid_dim, hid_dim)
            # 定义 W_v 矩阵
            self.w_v = nn.Linear(hid_dim, hid_dim)
            self.fc = nn.Linear(hid_dim, hid_dim)
            self.do = nn.Dropout(dropout)
            # 缩放
            self.scale = torch.sqrt(torch.FloatTensor([hid_dim // n_heads]))
    
        def forward(self, query, key, value, mask=None):
            # K: [64,10,300], batch_size 为 64,有 12 个词,每个词的 Query 向量是 300 维
            # V: [64,10,300], batch_size 为 64,有 10 个词,每个词的 Query 向量是 300 维
            # Q: [64,12,300], batch_size 为 64,有 10 个词,每个词的 Query 向量是 300 维
            bsz = query.shape[0]
            Q = self.w_q(query)
            K = self.w_k(key)
            V = self.w_v(value)
            # 这里把 K Q V 矩阵拆分为多组注意力,变成了一个 4 维的矩阵
            # 最后一维就是是用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 来得到的,表示每组注意力的向量长度, 每个 head 的向量长度是:300/6=50
            # 64 表示 batch size,6 表示有 6组注意力,10 表示有 10 词,50 表示每组注意力的词的向量长度
            # K: [64,10,300] 拆分多组注意力 -> [64,10,6,50] 转置得到 -> [64,6,10,50]
            # V: [64,10,300] 拆分多组注意力 -> [64,10,6,50] 转置得到 -> [64,6,10,50]
            # Q: [64,12,300] 拆分多组注意力 -> [64,12,6,50] 转置得到 -> [64,6,12,50]
            # 转置是为了把注意力的数量 6 放到前面,把 10 和 50 放到后面,方便下面计算
            Q = Q.view(bsz, -1, self.n_heads,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permute(0, 2, 1, 3)
            K = K.view(bsz, -1, self.n_heads,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permute(0, 2, 1, 3)
            V = V.view(bsz, -1, self.n_heads,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permute(0, 2, 1, 3)
    
            # 第 1 步:Q 乘以 K的转置,除以scale
            # [64,6,12,50] * [64,6,50,10] = [64,6,12,10]
            # attention:[64,6,12,10]
            attention = torch.matmul(Q, K.permute(0, 1, 3, 2)) / self.scale
    
            # 把 mask 不为空,那么就把 mask 为 0 的位置的 attention 分数设置为 -1e10
            if mask is not None:
                attention = attention.masked_fill(mask == 0, -1e10)
    
            # 第 2 步:计算上一步结果的 softmax,再经过 dropout,得到 attention。
            # 注意,这里是对最后一维做 softmax,也就是在输入序列的维度做 softmax
            # attention: [64,6,12,10]
            attention = self.do(torch.softmax(attention, dim=-1))
    
            # 第三步,attention结果与V相乘,得到多头注意力的结果
            # [64,6,12,10] * [64,6,10,50] = [64,6,12,50]
            # x: [64,6,12,50]
            x = torch.matmul(attention, V)
    
            # 因为 query 有 12 个词,所以把 12 放到前面,把 5 和 60 放到后面,方便下面拼接多组的结果
            # x: [64,6,12,50] 转置-> [64,12,6,50]
            x = x.permute(0, 2, 1, 3).contiguous()
            # 这里的矩阵转换就是:把多组注意力的结果拼接起来
            # 最终结果就是 [64,12,300]
            # x: [64,12,6,50] -> [64,12,300]
            x = x.view(bsz, -1, self.n_heads *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
            x = self.fc(x)
            return x
    
    
    # batch_size 为 64,有 12 个词,每个词的 Query 向量是 300 维
    query = torch.rand(64, 12, 300)
    # batch_size 为 64,有 12 个词,每个词的 Key 向量是 300 维
    key = torch.rand(64, 10, 300)
    # batch_size 为 64,有 10 个词,每个词的 Value 向量是 300 维
    value = torch.rand(64, 10, 300)
    attention = MultiheadAttention(hid_dim=300, n_heads=6, dropout=0.1)
    output = attention(query, key, value)
    ## output: torch.Size([64, 12, 300])
    print(output.shape)
    

    关键代码

    其中用矩阵实现多头注意力的关键代码如下所示, K、Q、V 矩阵拆分为多组注意力,变成了一个 4 维的矩阵

        # 这里把 K Q V 矩阵拆分为多组注意力,变成了一个 4 维的矩阵
        # 最后一维就是是用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 来得到的,表示每组注意力的向量长度, 每个 head 的向量长度是:300/6=50
        # 64 表示 batch size,6 表示有 6组注意力,10 表示有 10 个词,50 表示每组注意力的词的向量长度
        # K: [64,10,300] 拆分多组注意力 -> [64,10,6,50] 转置得到 -> [64,6,10,50]
        # V: [64,10,300] 拆分多组注意力 -> [64,10,6,50] 转置得到 -> [64,6,10,50]
        # Q: [64,12,300] 拆分多组注意力 -> [64,12,6,50] 转置得到 -> [64,6,12,50]
        # 转置是为了把注意力的数量 6 放到前面,把 10 和 50 放到后面,方便下面计算
        Q = Q.view(bsz, -1, self.n_heads,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permute(0, 2, 1, 3)
        K = K.view(bsz, -1, self.n_heads,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permute(0, 2, 1, 3)
        V = V.view(bsz, -1, self.n_heads,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permute(0, 2, 1, 3)
    

    经过 attention 计算得到 x 的形状是 [64,12,6,50],64 表示 batch size,6 表示有 6组注意力,10 表示有 10 个词,50 表示每组注意力的词的向量长度。把这个矩阵转换为 [64,12,300]的矩阵,就是相当于把多组注意力的结果拼接起来。

    # 这里的矩阵转换就是:把多组注意力的结果拼接起来
    # 最终结果就是 [64,12,300]
    # x: [64,12,6,50] -> [64,12,300]
    x = x.view(bsz, -1, self.n_heads *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
    

    使用位置编码来表示序列的顺序

    到目前为止,我们阐述的模型中缺失了一个东西,那就是表示序列中单词顺序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ransformer 模型对每个输入的向量都添加了一个向量。这些向量遵循模型学习到的特定模式,有助于确定每个单词的位置,或者句子中不同单词之间的距离。这种做法背后的直觉是:将这些表示位置的向量添加到词向量中,得到了新的向量,这些新向量映射到 Q/K/V,然后计算点积得到 attention 时,可以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为了让模型了解单词的顺序,我们添加了带有位置编码的向量--这些向量的值遵循特定的模式

    如果我们假设词向量的维度是 4,那么带有位置编码的向量可能如下所示:


    带有位置编码的向量长度为 4 的例子

    带有位置编码的向量到底遵循什么模式?

    在下图中,每一行表示一个带有位置编码的向量。所以,第一行对应于序列中第一个单词的位置编码向量。每一行都包含 512 个值,每个值的范围在 -1 和 1 之间。我对这些向量进行了涂色可视化,你可以从中看到向量遵循的模式。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包含了 20 个词,每个词向量的维度是 512。你可以看到,它看起来像从中间一分为二。这是因为左半部分的值是由 sine 函数产生的,而右半部分的值是由 cosine 函数产生的,然后将他们拼接起来,得到每个位置编码向量

    你可以在get_timing_signal_1d() 查看生成位置编码的代码。这种方法来自于Tranformer2Transformer 的实现。

    而论文中的方法和上面图中的稍有不同,它不是直接拼接两个向量,而是将两个向量交织在一起。如下图所示。你可以 点击这里查看代码


    生成位置编码的公式,在 Transformer 论文的 3.5 节中有详细说明。

    这不是唯一一种生成位置编码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扩展到未知的序列长度。例如:当我们的模型需要翻译一个句子,而这个句子的长度大于训练集中所有句子的长度,这时,这种位置编码的方法也可以生成一样长的位置编码向量。

    残差连接

    在我们继续讲解之前,编码器结构中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是:编码器的每个子层(self-attention 层和 FFNN)都有一个残差连接和层标准化(layer-normalization)。


    将 Self-Attention 层的层标准化(layer-normalization)和向量都进行可视化,如下所示:

    在解码器的子层里面也有层标准化(layer-normalization)。假设一个 Transformer 是由 2 层编码器和两层解码器组成的,如下图所示。

    Decoder(解码器)

    现在我们已经介绍了解码器中的大部分概念,我们也基本知道了解码器的原理。现在让我们来看下, 编码器和解码器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上面说了,编码器一般有多层,第一个编码器的输入是一个序列,最后一个编码器输出是一组注意力向量 K 和 V。这些注意力向量将会输入到每个解码器的encoder-decoder attention层,这有助于解码器把注意力集中中输入序列的合适位置。


    在完成了编码(encoding)阶段之后,我们开始解码(decoding)阶段。解码(decoding )阶段的每一个时间步都输出一个翻译后的单词(这里的例子是英语翻译)

    接下来会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输出一个结束符,Transformer 就完成了所有的输出。每一步的输出都会在下一个时间步输入到下面的第一个解码器。Decoder 就像 Encoder 那样,从下往上一层一层地输出结果。正对如编码器的输入所做的处理,我们把解码器的输入向量,也加上位置编码向量,来指示每个词的位置。


    解码器中的 self-attention 层,和编码器中的 self-attention 层不太一样:

    在解码器里,self-attention 层只允许关注到输出序列中早于当前位置之前的单词。具体做法是:在 self-attention 分数经过 Softmax 层之前,屏蔽当前位置之后的那些位置。

    Encoder-Decoder Attention层的原理和多头注意力(multiheaded self-attention)机制类似,不同之处是:Encoder-Decoder Attention层是使用前一层的输出来构造 Query 矩阵,而 Key 矩阵和 Value 矩阵来自于解码器最终的输出。

    最后的线性层和 Softmax 层

    decoder 最终的输出是一个向量,其中每个元素是浮点数。我们怎么把这个向量转换为单词呢?这是由 Softmax 层后面的线性层来完成的。

    线性层就是一个普通的全连接神经网络,可以把解码器输出的向量,映射到一个更长的向量,这个向量称为 logits 向量。

    现在假设我们的模型有 10000 个英语单词(模型的输出词汇表),这些单词是从训练集中学到的。因此 logits 向量有 10000 个数字,每个数表示一个单词的分数。我们就是这样去理解线性层的输出。

    然后,Softmax 层会把这些分数转换为概率(把所有的分数转换为正数,并且加起来等于 1)。然后选择最高概率的那个数字对应的词,就是这个时间步的输出单词。


    在上图中,最下面的向量,就是编码器的输出,这个向量输入到线性层和 Softmax 层,最终得到输出的词

    Transformer 的训练过程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 Transformer 的前向传播过程,下面讲讲 Transformer 的训练过程,这也是非常有用的知识。

    在训练过程中,模型会经过上面讲的所有前向传播的步骤。但是,当我们在一个标注好的数据集上训练这个模型的时候,我们可以对比模型的输出和真实的标签。

    为了可视化这个对比,让我们假设输出词汇表只包含 6 个单词(“a”, “am”, “i”, “thanks”, “student”, and “”(“”表示句子末尾))。


    我们模型的输出词汇表,是在训练之前的数据预处理阶段构造的

    当我们确定了输出词汇表,我们可以用向量来表示词汇表中的每个单词。这个表示方法也称为 one-hot encoding。例如,我们可以把单词 “am” 用下面的向量来表示:


    介绍了训练过程,我们接着讨论模型的损失函数,这我们在训练时需要优化的目标,通过优化这个目标来得到一个训练好的、非常精确的模型。

    损失函数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训练过程,比如:把“merci”翻译为“thanks”。

    这意味着我们希望模型最终输出的概率分布,会指向单词 ”thanks“(在“thanks”这个词的概率最高)。但模型还没训练好,它输出的概率分布可能和我们希望的概率分布相差甚远。


    由于模型的参数都是随机初始化的。模型在每个词输出的概率都是随机的。我们可以把这个概率和正确的输出概率做对比,然后使用反向传播来调整模型的权重,使得输出的概率分布更加接近震数输出。

    那我们要怎么比较两个概率分布呢?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一个概率分布减去另一个概率分布。关于更多细节,你可以查看交叉熵(cross-entropy)KL 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但上面的例子是经过简化的,因为我们的句子只有一个单词。在实际中,我们使用的句子不只有一个单词。例如--输入是:“je suis étudiant” ,输出是:“i am a student”。这意味着,我们的模型需要输出多个概率分布,满足如下条件:

    • 每个概率分布都是一个向量,长度是 vocab_size(我们的例子中,向量长度是 6,但实际中更可能是 30000 或者 50000)
    • 第一个概率分布中,最高概率对应的单词是 ”i“
    • 第二个概率分布中,最高概率对应的单词是 ”am“
    • 以此类推,直到第 5 个概率分布中,最高概率对应的单词是 ”“,表示没有下一个单词了

    我们用例子中的句子训练模型,希望产生图中所示的概率分布

    我们的模型在一个足够大的数据集上,经过足够长时间的训练后,希望输出的概率分布如下图所示:


    希望经过训练,模型会输出我们希望的正确翻译。当然,如果你要翻译的句子是训练集中的一部分,那输出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希望的是模型在没见过的句子上也能够准确翻译(你可以参考交叉验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Igfjmp-4BA)。需要注意的是:概率分布向量中,每个位置都会有一点概率,即使这个位置不是输出对应的单词--这是 Softmax 中一个很有用的特性,有助于帮助训练过程

    现在,由于模型每个时间步只产生一个输出,我们可以认为:模型是从概率分布中选择概率最大的词,并且丢弃其他词。这种方法叫做贪婪解码(greedy decoding)。另一种方法是每个时间步保留两个最高概率的输出词,然后在下一个时间步,重复执行这个过程:假设第一个位置概率最高的两个输出的词是”I“和”a“,这两个词都保留,然后根据第一个词计算第二个位置的词的概率分布,再取出 2 个概率最高的词,对于第二个位置和第三个位置,我们也重复这个过程。这种方法称为集束搜索(beam search),在我们的例子中,beam_size 的值是 2(含义是:在所有时间步,我们保留两个最高概率),top_beams 的值也是 2(表示我们最终会返回两个翻译的结果)。beam_size 和 top_beams 都是你可以在实验中尝试的超参数。

    更进一步理解

    我希望上面讲的内容,可以帮助你理解 Transformer 中的主要概念。如果你想更深一步地理解,我建议你可以参考下面这些:

    相关工作: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不妨点个赞,让我有更多动力写出好文章。

    我的文章会首发在公众号上,欢迎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张贤同学


  • 相关阅读:
    ICE框架之Slice2CSharp映射---接口的映射
    ICE框架之Sclice2CSharp映射---结构的映射
    ICE框架之Sclice2CSharp映射---异常的处理
    ICE框架之Slice2CSharp映射---标识符、模块、内置类型的映射
    关于clientHeight、offsetHeight、scrollHeight[转]
    GridView中设置日期格式不起作用的解决方法
    提供 ice分布式程序设计中文版
    更换网卡后给网卡分配IP不成功的解决方法
    ICE框架之Slice2CSharp映射---字典的映射
    ICE框架之Slice2CSharp映射---异常的映射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angxiann/p/1355905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