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向内的寻找

      程序员是一群善于思考的人, 作为一个程序员可能或多或少都思考过人生, 就在2015年两位互联网界的大佬思考出了自己的人生, 一位是李开复, 另外一位是黎万强。   李开复在他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阐述说要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而黎万强在他的《花与树的星空》摄影展上也是向众人们表达了要选择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事情。   寻找人生的意义一定是向内找,而不是向外找。 很多人习惯性的向外寻找, 思考出的人生的意义就是得到名利权,然而向外找是无休止的,看见很多人创业成功后又选择创业,赚了钱还要赚更多的钱, 成名了还要成更大的名。   李开复和黎万强他们不是向外寻找,都是向内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热爱, 他们所阐述的热爱的事,重点在热爱,而不在具体某一件事,如果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对外可以体现为多件不同的事。 这种热爱是无条件的热爱,在做事之前和做事之中就充满了兴奋和力量。而向外寻找的人生的意义往往就是有条件的, 需要做事之后得到什么结果才会觉得有价值, 在做事之中可能是煎熬和犹豫的。   本节将阐述人向外寻找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以及如何向内寻找自己真正的热爱。

    为什么要向外寻找?

      当我们还没有出生,在娘胎的时候,是没有向外寻找的习惯的,那时我们不区分外界和自己,没有你和我的概念,当感觉到高兴、愤怒等情绪时无法区分是母亲发出的还是自己发出的。 这种无区分性的完全的融合状态是一种纯然的存在,或是全然活在本体中,这个本体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说过,有的人称它为“真我”。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 我们就开始了向外寻找,让我们想想从娘胎到出生的过程。 当我们还在娘胎时,是我们附近的羊水给我们提供营养,维持着我们的生命。 当有一天,我们出生了,我们被挤出了到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陌生, 第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恐惧,失去了给我们提供营养的羊水,我们大声的哭,一直想要寻找以前的羊水,向外寻找的习惯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婴儿的时候饿了就哭,只有哭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那个时候只能这样才能维持生命。当我们哭而没有引起别人注意,我们就觉得缺少了爱,小时候如果缺乏对爱的感受,长大后就不断向外寻找爱。   小时候的缺失,使我们在本体外形成了坑洞。这个坑洞让我们和本体的某部分切断了联系,让我们感到无限的匮乏,我们需要向外不断索取东西来填补这个坑洞,弥补自己的匮乏感。当我们小时候缺乏爱时,长大后就不断向外寻找爱, 当我们小时候缺乏别人的关注, 长大后就不断向外寻找关注、想成名、想所有的人都关注自己。 当我们小时候缺乏价值感时, 长大后就不断向外寻找价值感。很多人思考出的人生的意义其实只是在填补这些坑洞。   然而我们要填补的坑洞是一个无底洞,如果一味的向外寻找来填补这个坑洞,那将是无休止的。然而,我们缺少的爱、价值等其实我们的本体都有,只是现在本体外面形成了坑洞,让我们和本体的这些方面切断了联系。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向外寻找, 而是向内认识我们的坑洞, 然后摘掉坑洞接触我们的本体。   和本体接触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能感受到是一种融合感。 这种融合感在我们小时候就有,当我们小时候我们能感知外界的花花草草,在晴天能感受到阳光的暖和,看着蝴蝶在花朵上飘飘起舞,能感受到蝴蝶的快乐,在雨天能感受到空气湿润,听着窗外滴答的雨声感觉到纯净的雨水都润到了自己的心间。小时候和外界是融合的。 然而慢慢长大融合感逐渐消失,经历越多,形成坑洞越多,失去了和本体联系,慢慢感受不到了这个融合感。   让我们向内寻找吧,寻找本体,重新感受到融合感,找到我们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热爱。

    如何向内寻找?

    • 找到内心无条件的主观判断法则

        有段时间我感觉工作没有意义,又开始寻找人生的意义,于是我咨询了三生社群的创始人、《全息智慧》的作者李春光, 他是清华建筑系毕业又去美国修了哲学系,对哲学研究颇深。 他告诉我一定不要向外寻找,要向内寻找, 他问我有没有对什么事情是无条件喜欢的,在做事之前或做事之中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因为这个事有什么结果才喜欢。想想为什么喜欢这种事情, 找出内心对事物判断是否喜欢的那个无条件的判断法则,注意一定是无条件的。 在外界做什么事情不重要,只要符合这个无条件的判断法则就行,找到这个法则后可能对应外界的不仅只是一件事情,可以是多件事情。外界的事情可以变,但内心的无条件判断法则是不会变的,也不会消失,如果你找到的法则变化了或消失了,那一般这个法则还是有条件的。   我的无条件判断法则是什么? 我下来不断思考我有没有无条件喜欢的事情。 还真被我发现了几件无条件喜欢做的事情,然后通过事情就能分析出无条件判断法则。   比如,我喜欢看间谍片,那是无条件的,我并不是为了看间谍片后和别人聊剧情,而是在看的过程中就喜欢,我在看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我不断的猜测谁是间谍,不断的想阴谋是什么, 影片给我强烈的带入感,当国民党特务出动要抓地下党时我内心也会紧张,当地下党识破国民党阴谋时,我内心也会喜悦。但我不喜欢看韩剧,那种剧情很慢的,哭都会哭十几分钟的电视,不会让我大脑有充分的思考,觉得很无聊。   又比如,我喜欢编程,也是无条件,并不是为了自己写的程序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而是在写程序的过程中就感觉到满足。编程能让我充分思考,考虑程序的可读性、安全性、可扩展性。我会把我的代码写的很整洁优雅,就像是精心的打扫干净自己的房间一样, 看见自己整洁优雅的代码,心中的体验非常的好。   分析我这些无条件喜欢的事情, 我发现只要事情能让我认真的深入思考我就会喜欢。我不喜欢看韩剧是因为哭都会哭十几分钟不能让我深入思考。  我也看不惯一些不认真的做法,比如一些外包公司的程序员敷衍了事的写程序员, 表面看功能没有问题, 实际程序有很多安全漏洞,也没有扩展性。这种内心无条件的主观判断法则最终能总结为一种品质,我发现我从小没有丢失的就是“真诚”。   这个内心无条件的主观判断法则, 在李春光的《全息智慧》中,称其为生命契约。这是我们一生要无条件的去实现的。外在做什么事情不重要, 只要符合我们的生命契约,只要能增强我们的生命契约就行, 我们在做这类事情的时候能感受到融合感, 感觉我们和事情融为一体了。   生命契约并不是我们的全部。我们发现生命契约能带来本体的那种融合感, 其实生命契约就是本体的一部分,是我们没有失去联系的那部分本体。既然它是我们一直存在从来没有失去联系的那部分本体,那为什么我们平时感受不到它?它就像空气一样,虽然一直存在,但我们很少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需要深入内心分析才能发现它。    那是因为小时候经验形成的坑洞给我们带来的匮乏感太大,让我们把重心都集中在这种匮乏感上,很少注意本来没有失去联系的本体。生命契约让我们无条件的去做事, 而坑洞让我们有条件的去做事,坑洞让我们在乎事情结果,让我们向外索取,使我们去追求名权利。要知道坑洞背后就藏着本体,只要摘下坑洞,接触本体,我们一样能感受到力量,一样可以无条件的去做事。如果我们只找到自己生命契约,而没有正确面对自己的坑洞,那么就可能只做得好自己喜欢的事情, 做不好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们摘掉坑洞后接触到的那部分本体是十分新鲜的,它带来的力量感甚至比生命契约更大。

    • 摘掉内心的坑洞

         坑洞会给我们带来匮乏感,会让我们有不好的情绪,前一节已经说过我们往往逃避这种不好的情绪,不想承认它们。 很多人的快乐都是假装的快乐,他们不承认自己的痛苦。比如有的人不承认父母不爱他,假装父母很爱他;有的人不承认工作无聊,假装工作很有趣;有的人不承认自己交际差,假装自己朋友多;很多人故意让自己很忙,假装自己活得很充实,其实活得很孤单。 不要逃避这些“环感觉”, 他们往往给我们传递了信息, 告诉我们这里有个坑洞,而一旦我们一直逃避, 坑洞就永远不能摘掉。    坑洞的形成是因为小时候的缺失,当我们有不好的情绪的时候,一定要家抓住它,不逃避,也不向外索取东西来填补, 我们只要静静的观察,不要有任何外在的行为。我们要思考这个坏感觉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小时候的哪件事情引起的。我们要对小时候的事情有重新的认识。我们往往是因为小时候的幼稚对这件事情认识不全面客观,形成了偏见或错觉, 导致我们形成了心理阴影, 这个阴影就是我们的坑洞。我们不断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对它进行重新认识, 慢慢的坑洞就会消失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以前害怕和人打交道, 在大街上害怕找人问路, 在餐厅害怕叫服务员。我为什么还有这种害怕的感觉?要找到根源问题,先就不要逃避这种感觉, 静静的去体会它,仔细回忆小时候做什么事情有同样的感觉。 我发现我小时候去商店买东西,害怕问老板商品的价格, 那种害怕的感觉就和现在一样。为什么害怕问老板价格? 回到小时候的场景,深入思考一下原因。 我终于知道了,是因为我小时候家里太穷,我不像其他孩子一样每天都有零花钱,他们可以买很多新奇的东西来玩。我没有买过那些东西。 我去商店害怕问价格,是害怕老板知道我没有买过,怕老板知道我家穷。我现在长大了,要对这件事情进行重新的认识,发现小时候真是幼稚, 问价格不等于穷。 就算是一瓶水每个地方卖的价格都不一样, 去哪儿买都要问一遍价格。    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我内心有很大一个自卑的坑洞,而在这个坑洞之后藏着的是本体的自信的一面。我只有摘掉这个坑洞才能释放我的自信。不然我以后就一直做不好和人打交道的事情。通过不断的训练,每当出现和人打交道的害怕的情绪, 我都回去小时候场景,对事情重新认识, 慢慢的我的坑洞消失了。我现在和人打交道很自然也很自信。

    感悟本体

      本体是道不明的,我们只能去感悟它。它是很多书籍提到的“真我”,佛家说的“心性”, 道家说的“道” 。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能道明的都不是真正的本体。所以我们只能说说本体的一些特征。   

    • 接触本体能感受到“融合感”

        当我们还在母体中时,那时是全然活在本体中,那个时候不分“你我”,能感受到融合感 。   人是出生的0-7个月才形成“我”的概念的。 刚出生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能控制世界所有的东西,后面发现我只能控制自己的胳膊,不能控制桌子动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腿,不能控制头上的电灯,然后才发现:胳膊和腿才是我的, 桌子和电灯不是我的。   小孩喜欢打游戏、喜欢看科幻片,那是因为游戏、科幻片满足了他们刚出生时的愿望,他们感觉自己能当超人,自己有超能力, 但大人觉得小孩幼稚,其实是大人的思想越来越弱,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可能控制外界的事物,甚至连困难都可能控制不了。 人由小长大其实思想是由强变弱的过程。我们不能让其变弱, 有时候需要回到小时候那种状态,感觉自己很强大才能把事做大。   当我们还是小孩时也能感受到融合感,能感知世界上的花花草草,能感知周围人的情绪。当慢慢长大,这种融合感开始丢失,我们和本体接触越来越少。   大自然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 一个物体是由各种元素、原子、分子组成,如果物体移动会产生能量, 比如风移动产生的能量可以发电。   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 人的身体是由各种元素、原子、分子组成, 人还有精神,人的精神和自然界的能量是差不多的东西。本体能和大自然做连接,当我们接触本体时,能感受到自己和大自然融合,我们能将大自然的能量转化为人的精神。   自然界有能量守恒定律,人的精神同样遵守这个定律。当我们精神想得到什么东西的时候, 其他地方可能就会失去什么东西, 比如我们想得到别人的注意, 想在别人面前表现, 同时就可能会有人得不到表现,失去别人的注意。 当你在别人面前炫耀的时候,想别人崇拜你, 其实别人可能不是崇拜你, 而是嫉妒你。再比如我们发泄愤怒,其实这个愤怒并没有消失,只是从你身上转移到了别人身上。人和人之前的情绪,像是有一个无形的“球”, 你传给我,我再传给他。   接触本体,能和其他人做连接,和其他人产生融合感,我们会变得特别敏感,能感知到他人的情绪。我们感到的情绪会更加强烈,痛会更痛,愤怒会更愤怒。但我们千万不要把这种更强烈的情绪传递给别人,别人会受更大的伤害。 接触本体,我们更有力量,我们能接住情绪的“球”,让这个球在我们这里停下来,然后把球传给大自然, 大自然能包容一切。   忙碌的工作会让我们失去和本体的连接,当你发现无法感知周围人的情绪,无法感知大自然时,应该放下工作去大自然走走,回到大自然,吸取大自然中的能量。   本体不仅能连接人和大自然,还能和“事”做连接。我们用本体去做事,会体会到一种融合感,我们和事情融合在一起了,忘记了时间,在做事的过程中就很享受,不再在乎事情的结果,不在乎成败。我们感受不到事情的“重要”,感受不到“压力”, 感受不到“紧张”,只感受得到“融合感” ,这样做事能把事情做得很好。   要感受到这种融合感,需要我们全然的“活着当下”,活着当下了,我们的思维没有在过去和未来,只在当前这件事情上。这样我们就不会感觉到压力、紧张。 如果感觉到压力、紧张, 那是因为我们思维在思考未来的结果,而没有在当下。   要和事情融合在一起,我们需要有专注力。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心里却放不下其他事情, 一边做现在的事情,一边想其他事情, 这样是达不到和事情融合的,我们要学会放下其他事情,只专注当前的一件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这件事情太重要了, 它和前途有关和名誉有关,让我们觉得压力,做事时会觉得紧张,这样是达不到和事情融合的, 我们要学会“无关”,不要觉得事情很重要,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事,自然会做好。   真正接触本体时,上台演讲时,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都不再感觉自己紧张, 而是觉得自己很释放, 能真正投入做事中,才能体会这种释放的感觉。

    • 本体有多个切面,能折射出多种品质

        本体就像是岩石中的黄金。它并不是那块岩石,他埋藏在岩石里面。本体就存在于知觉、情绪和心念活动里,但并非上述的任何一样东西。宝石埋藏在大地之中,但它们并非大地本身,它们是另一种东西。你内在的本体也是另一种东西、它即不是你的肌肉,也不是你的情绪和思想,然而它就埋藏于其中。你内在的本体就像岩石中的黄金、大地中的宝石一般。   本体如同宝石那样有多个切面,每个切面都能折射出光芒。本体能在我们人身上折射出多种品质。我们越是小时候越能接触本体, 我们看那些小孩,他们真诚、自信、勇敢、有好奇心, 而当人慢慢长大会丢失一些品质,变得不真诚、不自信。那是因为小时候经历的一些事情,在本体之外形成的坑洞,阻挡了本体发光。我们要分析小时候的事件,摘掉这些坑洞。   本体能折射出品质,但品质并不是本体,就像太阳能发光,但光并不是太阳。   爱、祥和、价值感、力量和意志,这些都是本体的不同面向。有了本体,你体验到的就不再是愤怒而是力量。你不再感觉到自傲或自卑,你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你会体认到你是圆满和强有力的。   我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应该是向外索取,追求名权利,而应该向内寻找,找到自己的本体。分析自己本体哪些面向丢失了,哪些面向是一直存在的,我们要找回丢失的面向、加强一直存在的面向。我分析自己发现:可能我从来没有丢失过的是“真诚“,而丢失很严重的是“自信”。   我一直做技术,后面转管理,内心十分的害怕。做管理要做决策,每次决策我总是犹豫,即使决策后还总是怀疑自己决定到底对不对。我害怕做管理并不是因为缺管理技巧,而是因为不自信。不是买本管理技巧的书学学就能做好的, 而是要找回自己本体缺失的部分。每个人做不好管理的原因都不一样,有的是缺乏自信、有的是缺少真诚、有的可能是缺少意志, 这些情况都不是看书能找到解决方法,必须向内寻找,深入分析自己,找回自己的本体。   我很多次想独立创业,但都没有行动,总觉得自己积累不够:要学更多的东西,积累更多的资源、人脉才能创业。后面发现并不是积累不够的问题,而是自己不够自信。当自己有自信后就敢出来创业,我现在创业,建立了“优伯立信”公司,创业的过程能让我每天体认到自信,这是我的收获。

    • 本体有吸引力

        很多人因为受外界影响,他的本体被隐藏起来了,我们见很多人,他们不能顺畅的表达自己、孤僻、内向、很多行为让人诧异,他们的让人感觉“不自然”。他们很想去做一些事情又害怕去做,不能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做事。他们很在乎别人的看法,总是在“装”,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外在的表现和真正的内心不一样。他们明明是块宝石,却在外在裹了厚厚的岩石。他们一直捂着,不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内心,慢慢丢失自己, 失去和本体的连接。   我们要将自己的本体释放出来,不要“捂着”、“装着”了,让我们表现“自然”一些, 遵循自己内心去做事。   本体具有吸引力,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 能吸引财富、名望围绕在周围,能吸引大自然、宇宙的能量。按内心去做事,展示出自己的本体,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讲个故事,大家可以从中理解到本体的吸引力。    有个和尚想在山上建座庙,周围人告诉他,建庙是需要很多钱的,没有几十万根本不行,还要懂很多知识才行,要了解建筑学,要购买建筑机械、钢筋、水泥,要知道用什么材料好,劝他放弃建庙的想法。然而,和尚知识遵循内心的想法,他只是想建庙,第二天就去山上开始伐木,准备搭建庙宇。周围越来越多的人被他吸引,后面很多义工一起来帮他,有出力的,帮他一起干活,也有出钱的,给他买了建筑机械和建筑材料。最后庙宇建成了。      寻找本体一定是向内的寻找,我们要不断的省视自己。写“感悟笔记”是一种感悟本体的一种好方法。首先去商店找一个你喜欢的本子,凭着你的感觉,去感受笔记本的外形、颜色、纸质是否让你心仪,一定要找个自己感觉喜欢的,不能随便买一个。每当我们有情绪时,心里不舒服时,打开笔记本,用笔记录下来你的心情。写感悟笔记比较随意,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是像写日志那样,不用注意调理逻辑。前面说过我们的潜意识会出现在梦或杂念之中,而通过写感悟笔记的方式可以抓住杂念,抓住了就马上把它记录下来。在写感悟笔记时不断问自己问题, 问自己为什么心情不好? 你在一边写一边就知道了答案, 就好像在和神对话一下, 好像神指挥了你的手用笔将答案写到了纸上。 写感悟笔记能让我们发现很多真相,能让我们发现小时候的根源问题,能越来越认识自己。尼尔·唐纳德·沃尔什就是用写感悟笔记的方法发现了一些人生真谛,然后写出来一本书《与神对话》,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体会一下如何写感悟笔记。

  • 相关阅读:
    最大子数组求和并进行条件组合覆盖测试
    Ubuntu 16.04 c++ Google框架单元测试
    The directory '/home/stone/.cache/pip/http' or its parent directory is not owned by the current user and the cache has been disabled. Please check the permissions and owner of that directory. If execu
    Problem executing scripts APT::Update::Post-Invoke-Success 'if /usr/bin/test -w /var/cache/app-info -a -e /usr/bin/appstreamcli; then appstreamcli refresh > /dev/null; fi'
    个人博客作业三:微软小娜APP的案例分析
    补交 作业一
    补交 作业二:个人博客作业内容:需求分析
    嵌入式软件设计第12次实验报告
    嵌入式软件设计第11次实验报告
    嵌入式软件设计第10次实验报告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angxiaolei521/p/587721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