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私有云的难处—为什么需要CloudEngine?

    私有云的难处
    ——我们为什么需要 CloudEngine?
    郑昀 创建于2016/7/31 最后更新于2016/8/3
    关键词: 容器、Docker、OpenStack、虚拟机、私有云、Mesos、配置管理、部署、发布

    提纲:
    1. Docker+OpenStack,就够了吗?
    2. 累觉不爱的部署
    3. 你家的业务系统能DRP吗?
    4. 大前提:配置管理规范
    5. 还要考虑什么?

      2014年年底,我们开始试着将原有的持续集成和持续发布流程,从 OpenStack 迁移到 Docker 上。后来,我整理过两篇文章讲容器私有云和持续发布都要解决哪些基础问题(III)。
      现在,OpenStack 又回来了,与 Docker 并肩作战。不管是容器化 OpenStack,还是 Docker 集群,做到这一步就解决问题了吗?
     

    Docker+OpenStack,就够了吗?

    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容器或虚拟机

    我们都知道,Docker 实现的只是镜像内部的小环境的一致性,它保证了一个应用程序在不同机器上运行时的一致性。
     
    就我们之前持续经营了五年之久的 O2O 电商平台而言,首先它存在多条业务线:
    • 团购
    • POP 平台
    • 电影订座
    • 网店通
    • ……
    其次,它打通了供应链管理的全链条,从商机管理,销售行动管理,签约,终端设备铺设,……,到与商户的资金结算,与销售体系的佣金计算,与第三方支付的自动对账,与流量渠道的佣金对账,各种平台收费的核帐和摊销等等,加上外围技术支撑体系(如天机和鹰眼),里里外外大约近百个 Java 和 PHP 工程,每个工程都是集群
    这还不算上那些开源组件所需的集群,如 ZooKeeper,Redis, MyCat,Elastic Search,还不算上商业智能的那套体系。
     
    所以才云科技的张鑫说得对:
    然而大中型企业用户很快意识到,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保证“大环境”一致,即整个业务系统中众多容器、组件、服务之间如何配置、互联、依赖,如何保证开发、测试、生产环境能相互转化、克隆等。这些环境和配置在容器概念之上,是容器自身无法解决的,只能依赖集群层面的管理工具
     
    是的,给你一堆虚拟机,给你镜像库和一堆容器,你仍然很难构建出能 Run 起来的业务系统。
     

    累觉不爱的部署

    环境维护伤不起

    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团队纷纷夸耀自己在生产环境发布的频次。无疑,一天之内发布频次越高,同时发布质量还很稳定,意味着技术管理水平越高超。
     
    好吧,假定我们仅仅是每周发布一个常规版本(少则几个工程,多则几十个工程),每日可能有几次 hotfix。那么在生产环境中,部署时间 30 分钟 还是 2 小时,区别不大,毕竟部署是一次性的工作。
    但对于开发联调和测试来说,就完全不一样。如果 1 分钟就能完成一次部署,信手拈来,毫无心理负担,可以测试验证的东西,和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一次的部署,差异是巨大的。
     
     
    说白了,分布式系统的线下环境维护,做过的人都知道,伤不起。
     

    你家的业务系统能DRP吗?

    如何快速重建

    何谓 DRP?
    Disaster Recovery Plan,灾难恢复计划是也。
     
    2011年艺龙曾经因为 EMC 存储设备故障而连续 27 个小时无法对外提供服务,在此之后他们做了相应的规范和开发,我去年看到一份资料说,艺龙可以在 30 分钟内异地重建集群。此后适逢著名的携程 5·28 停服 11 个小时的大事件,惊吓之余我们启动了 DRP 计划。
    DRP 涵盖的事务有:
    • 代码
    • 配置
    • 数据
    DRP 面对的灾难场景: 
    • 生产机房物理毁灭,或短时间内网络不通(如光缆被挖断)
    • 线下机房毁灭
     
    想想看,如果你有一整套研发测试运维流程规范,还有:
    1. 代码库备份,
    2. 镜像库(包括了基础镜像)备份,
    3. 分环境的配置管理(一个环境对应一套持久化配置中心),
    4. 运维层面的 CMDB 备份,
    5. 数据库备份(跨机房数据同步),
    6. 在虚拟机和容器集群之上的集群管理工具
    那 DRP 可能真的是水到渠成。

     

     

    大前提: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与代码分离

    前面说过,给你 OpenStack 和 Docker,你也很难快速构建出可运行的业务系统,那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明白,要做到真正的大环境一致,必须将配置完全与代码分离,这里的配置不仅仅是服务之间的 IP 地址/内部域名/自动发现,还包括不同环境下不同应用的配置参数等。
    我们要求的是,线下测试环境测试通过的包(或镜像),可以直接上预发环境,上生产环境,一路穿行没有障碍。
    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是,不同环境需要打不同的包/镜像。
     
    因此,首先我们要一套环境对应一个持久化配置中心,与环境有关的参数都存储在配置中心里。
    其次,每个应用都有自己的配置模板,不同环境部署的应用默认继承配置模板,人们可以通过集群管理工具(或配置中心的管理界面)对本环境配置做一些微调。
     

     

    一定要能管到应用层面

    自研的 Java/PHP 工程,中间件,开源组件,这些都叫“应用”。
    我们在集群管理工具里,操作的对象是“应用”而不是裸机(当然你也能申请裸虚拟机)。
    重要的是,将镜像的构建与代码库的分支构建整合
     
    想想看,
    你自己的应用,应用的元信息里已经指定好了代码仓库地址,你本次只需要指定分支(一套环境对应一个分支,如测试环境对应于测试分支),选择虚拟化技术(虚拟机还是容器),指定节点数量;
    开源组件,比如你选择构建一个 Redis 集群,你只需要选择相应的镜像,指定节点数量,微调下配置;
    几分钟后一切成为现实,网络已经配置好了,内部域名就位,你能立刻开始联调测试,是不是很美好?
     
    背后对应哪些事情?我们以阿里的 ACP 给应用分配虚拟机资源为例吧:
    1. 分配机器
    2. 服务器初始化
    3. 天网
      1. 创建安全扫描黑盒任务
      2. 添加监控
      3. 添加ssh
      4. 安装ccbin
      5. 安装httpd/jboss/tomcat/resin等
      6. 安装jdk
      7. 安装acc
      8. 初始化sharedata
    4. 下载代码/镜像
    5. 凤蝶
      1. 下载额外流代码
      2. 配置assert
      3. 获取antx
      4. 初始化template目录
      5. 初始化uiweb
    6. build
    7. 部署前自检
    8. deploy
    9. checkservice
     
    我们的应用申请容器资源,背后的步骤大致为:
    1. 发送容器创建请求
    2. 从 iDB(注:自研的数据库自动化运维系统) 获取数据源配置:这样应用访问哪些数据库,用什么工程帐号,都自动解决了;
    3. 上传配置(含要注入的环境变量)和 Dockerfile 至 Git
    4. 创建 Jenkins Job
    5. 从 TouchStone(注:自研的容器私有云管理系统)  获取配置
    6. 下载代码
    7. 编译
    8. 打包
    9. 构建 Docker 镜像
    10. 镜像上传
    11. 部署信息结果处理
    12. Haproxy 配置文件生成
    13. Marathon 镜像创建
    14. DNS 配置
    15. checkservice
    16. 容器创建结果返回
     

    还要考虑什么?

    大致想来,集群管理工具还需要解决:
    • 灰度发布;
    • 安全管理:如何在虚拟机和容器的基础上做好安全检测,就像上面阿里 ACP 的“创建安全扫描黑盒任务”之类的步骤一样;
    • ……
     
    上面说了这么多,这个集群管理工具就是我们的 CloudEngine,之前我在《CloudEngine:大杀器如何炼成》里介绍过。
    -EOF-

    欢迎长按二维码订阅我的微信订阅号『老兵笔记』

    转载时请注明“转载自旁观者-博客园”或者给出本文的原始链接。

  • 相关阅读:
    java 根据对象属性排序
    无法初始化SFTP协议。主机是SFTP服务器吗
    Spring IOC 学习(三)IOC容器的依赖注入
    Spring-IOC学习-02 IOC容器初始化
    nginx简单使用
    Spring-IOC学习-01 IOC重要的几个接口定义
    Spring-IOC学习
    Http Service
    C#从入门到放弃--字符串类型转数字类型
    VS系列--快捷键的使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engyun_ustc/p/ce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