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零基础报考软件设计师的经验教训

    <table>
    <tbody>
    <tr>
    <td id="artContent">
    <div style=" 656px; margin: 0; padding: 0; height: 0;"></div>
    <p>Hi, 大家好。</p><p>今天这篇更新讲的是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哦。</p><p>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大家一起学习Scott的方法很久了,总要实践一回。于是3月27日,我报名了软件设计师考试,5月20日刚刚考完。</p><p>软件设计师考试的介绍如下:</p><p><span><em><span>软件设计师考试属于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中级资格考试,是由国家人事部(已改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信息产业部(已改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的国家级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正地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span></em></span></p><p>每年的通过率大约是20%。</p><p><br></p><p>作为一个零基础非IT业内人士,报名了以后还是有点心虚的,在这两个月里秉持了Scott强调的“一次只有一个目标”原则:</p><p><span>1. 决定当前你的焦点是什么。只能有一个。</span></p><p><span>2. 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坚持它。它可能是一个项目的截止日期,就像我的挑战中那样,或者它也可以是任意规定的时间。焦点如果切换得太快就无法发挥作用。</span></p><p><span>3. 对于你的焦点之外的其他任何事,目标是使之平稳运转,而不是主动的自我提升,并绝对不要有新的主动承诺。</span></p><p><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EyODk0NQ==&amp;mid=401585394&amp;idx=1&amp;sn=3d83bd9207e69e6347f7ac64f5b5c869&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 data_ue_src="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EyODk0NQ==&amp;mid=401585394&amp;idx=1&amp;sn=3d83bd9207e69e6347f7ac64f5b5c869&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span>为什么说专注(而非努力)是完成事务的关键</span></a></p><p><br></p><p>至于报考的理由?一方面就像跑步有陪跑,我这次是作为陪考的角色;另一方面我也确实有兴趣学习软件方面的知识;再一方面就是想把学习的方法论应用到实践中。</p><p><br></p><hr><hr><p><br></p><p>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些错误。<br></p><p>A. 一开始花了很多时间挑选购买笔记本、签字笔、便笺纸…… 典型的想要跑步却只买了新跑鞋的行为。这些都被Scott称为感觉良好任务,做了这些琐事,心理上觉得自己为目标做出了努力,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进展。</p><p>如何不要拖延并且保持专注?</p><p><span>Scott:</span></p><p><span>1. 早起并马上开始工作。</span></p><p><span>这并不是用来节约时间,是因为,对我来说,起得早会很强烈地与把工作做完关联起来。当我早早醒来时(相对于我睡懒觉的空闲日子而言),我立即给了自己一个当天要努力工作的潜意识信号。</span></p><p><span>2.创建一个行动计划。</span></p><p><span>即使工作并不复杂,我也频繁地做计划,因为计划本身为采取行动创建了一个积极的打底效果。当然,(如果做法不得当)做计划也能浪费太多的时间, 不过花10分钟时间来概括出在接下来几个小时里你要完成的事情,可以推动你前进。</span></p><p><span>3. 早早完成一次工作量大爆发。</span></p><p><span>如果你那一天提早完成了工作,那也会创建积极的打底效应。那些我能在上午就完成2-3小时工作量的日子,就也是我能更轻松地在接下来8个小时内保持工作的日子。</span></p><p><br></p><p>B. 高估了自己每天能投身在学习中的时间</p><p>其实Scott已经提醒过不要高估自己的效率,我只能说,真正开始一个自发项目后,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还要低效。好处是,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压榨空间:-D</p><p>在此我推荐大家一个免费的APP,“番茄自习室”,它是基于番茄时钟法的原理,每当你专注了25分钟,就得到1个番茄。很多时候,我刚刚坐下来学习了十几分钟,就突然想起有一个其他的事情要做,类似于洗衣服、网购日用品之类的,很明显,这些事情并不紧迫,纯粹是逃避学习的拖延症发作。这时候,我会告诉自己,等完成这个番茄再去做那些杂事。</p><p>当然,如果你有一个手表,那我建议干脆把手机放在看不见的地方。用手表计时,每次专注学习的时间不要少于25分钟。</p><p><span>Scott:计划很简单而现实很复杂。你对于一天或者一周的计划可以是设定好的干脆利落的时间块,在你的日历上形成整洁的色块。生活则是一场混乱的干扰事件的侵袭。</span></p><p><span>结果就是你在理论上对事物做出承诺的能力,大大强于实践中。</span></p><p><span>20%法则</span></p><p><span>想想你是个只有你平常五分之一自制力、意志力和空闲时间的人。你会如何制定一个计划来完成你面前的目标?</span></p><p><span>现在把那作为你的实际计划,因为这个20%的你比你的虚构计划更接近现实。</span></p><p><span>那意味着如果你认为你可以为一个新目标承诺一周10个小时,那就问问你自己如果你只能做2个小时要如何设定计划。你可能最终做得比2个小时多,但它比起10个小时是个更实际的起点。</span></p><p><br></p><p>C. 做的练习题还是不够多</p><p>当然这个错误主要是B错误的后果,看书的进度比预计的慢,所以减少了做习题的时间。如果重新规划一下的话,我会选择Scott推荐过的逆序学习,即先做习题,再回头去看那本700页的书。</p><p><span><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EyODk0NQ==&amp;mid=401612235&amp;idx=1&amp;sn=9d8265b22cf131930ddc8e1df646c963&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 data_ue_src="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EyODk0NQ==&amp;mid=401612235&amp;idx=1&amp;sn=9d8265b22cf131930ddc8e1df646c963&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请参考:如何进行倒序学习(以及为什么它能节省你的时间)</a></span></p><p><img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ratio="0.75" data-w="1280" src="http://image108.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7/2822/106959136_1"></p><hr><hr><p><br></p><p>短时间学会一门艰涩学科的技巧:<br></p><p>曾经我在复习的时候常常欺骗自己,看到大段的论述或者比较难懂的部分,我会告诉自己我先跳过,等把其他部分学完了再回过头来钻研这一部分。</p><p>然而多年之后,我自己体会到了,而Scott也讲到了:、</p><p><span>诀窍就是切切实实去做。</span></p><p><span>在15天内通过一场微积分考试的诀窍,就是切实地学会微积分。不是一种背诵的窍门或者是考得好的花招,而是相反的,努力去深入理解根本原理。</span></p><p><span>原理比起表面的细节来说要少得多。只有通过真正学会这些,然后积极地练习做它们最常见的实例题目,你才能有机会在一场有着新题目的考试中发挥好。</span></p><p><span>带着这样的觉悟,才能在自己想要回避困难的时候,按捺心情,踏踏实实地看完难懂的部分。</span></p><p><br></p><p><span>MIT例行方法</span></p><p><span>这个例行程序非常普适,所以我说它可以在很多不同类型的课程上发挥作用,只需做一点点修改。在MIT挑战期间,我把同一个模版用在了多样化的课程上如生物、化学、经济学和编程学。</span></p><p><span>基本战略分为3部分:</span></p><p><span>1. 覆盖</span></p><p><span>2. 练习</span></p><p><span>3. 洞察</span></p><p><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EyODk0NQ==&amp;mid=401551554&amp;idx=1&amp;sn=83d04bf427ab2eec72459f9e7d73a3e6&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 data_ue_src="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EyODk0NQ==&amp;mid=401551554&amp;idx=1&amp;sn=83d04bf427ab2eec72459f9e7d73a3e6&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span>快速学习训练营-第6天</span></a></p><p><br></p><p><span>费曼技巧:</span></p><p><span>1. 拿出任何你不理解的概念/科目/问题。试着尽可能的具体,并集中于你理解得最少的东西上。</span></p><p><span>2. 试着写下一条对此概念的解释,仿佛你在把它教给其他人。这个要求迫使你思考得更明确直白,禁止你跳过某些你没有在头脑中好好想通的东西。</span></p><p><span>3. 每当你卡壳了,你就知道你缺少了一块理解的碎片。现在回去看书,看你的笔记,或是找一个同学或者老师来询问你欠缺的东西。往往你都可以完全靠你自己做成这整件事,而你缺失了什么东西会很明显。</span></p><p><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EyODk0NQ==&amp;mid=401660035&amp;idx=1&amp;sn=90e65724ed659c24625d0cc0c84f6128&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 data_ue_src="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EyODk0NQ==&amp;mid=401660035&amp;idx=1&amp;sn=90e65724ed659c24625d0cc0c84f6128&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span>如何学习高于你自身水平的科目</span></a></p><p><br></p><p><span>原则1:一次学会</span></p><p><span>这个原则主张,学习某样事物的正确时间就是你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你阅读或者听课时。等到最后才学习会导致大量白费的努力和糟糕的成绩。</span></p><p><span>每当我发现了一个没有立即豁然开朗的概念时,我会马上就投入时间去弄懂它。这带来了一段专心的努力,能够在任何漏洞破坏基础前将它修复。</span></p><p><span>原则2:懂了,就是有能力去教</span></p><p><span>如果你不能简明地解释某个事物,那意味着你没有充分理解它。伴随着一次学会的哲学,你可以分辨出你尚未学会某事的方式就是你是否可以教它。</span></p><p><span>这是确保你坚持了原则1的石蕊试验。如果你不能,大声地或者是书面地,没有疑惑没有矛盾地解释这个概念,那就停下来马上把它弄懂。</span></p><p><span>原则3:背诵是最后手段</span></p><p><span>最后一个原则是,死记硬背是个不良习惯,只有绝对必须的时候才能去用它。太多的学生把背诵作为他们武器的第一选择,并因此错失了所有他们本可以通过建立关联创造出来的洞察力,那虽然艰难但最终是能节省时间的。</span></p><p><span>有的知识是背诵胜过深入理解的。但是在上过数学、法律、心理学、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和很多其他领域的课程后,我得说那只是少数。</span></p><p><span>医学生和法学学者比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需要更多的记忆,但这个原则依然是正确的。</span></p><p><span><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EyODk0NQ==&amp;mid=401876182&amp;idx=1&amp;sn=12ad4a09914c574cd1e513fa6f354720&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 data_ue_src="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EyODk0NQ==&amp;mid=401876182&amp;idx=1&amp;sn=12ad4a09914c574cd1e513fa6f354720&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剖析A :对世界上最高效学习者之一所用方法的一次观察</a></span></p><p><br></p><hr><hr><p><br></p><p>向大家推荐知乎上面一位答主——叶倩倩,她写过不少关于学习方法的答案。<br></p><p>例如:<em><span>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欢的工作/学习任务?</span></em></p><p><span>对于这个问题,从此位答主的回答中,我们能看到主动回想、费曼技巧、刻意练习等多个Scott文章中反复强调过的概念。</span></p><p><span>叶倩倩的回答&nbsp;</span><span>摘要</span></p><p><span>作者:叶倩倩<br>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353727/answer/165700115<br>来源:知乎</span></p><p><span><span>人最大的错觉之一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span></span></p><p><span><span>想要高效率地完成自己不喜欢的学习任务,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并且得到有效的正反馈。</span><span>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看见自己因此而得到成绩的提升。</span><span>如果收获与付出不成正比,你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看到显而易见的成效,很快就会厌倦继续做这件事的。</span></span></p><p><span><span>人们往往讨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如果你开始对某件事游刃有余,自然就会乐在其中了</span></span></p><p><span></span></p><p><strong>既然不得不做,那就不如换个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它,先把“不喜欢”的情绪丢在一边,只管开始动手做就好了。</strong>把你用来“讨厌”它的精力放在下决心解决问题上,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时候,当自己觉得“啊好难,我不喜欢”的时候,承认“不喜欢”这个现象的存在,然后无视这个念头。</p><p><br><span>专注力是需要练习的,你越是放任自己,就越难保持专注,效率也就越低,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不喜欢的东西就会感到愈发困难,它也会给你带来愈多的挫败感。</span></p><p><span>一定要回想学过的知识,这非常重要!</span></p><p><span><strong>先理解,后记忆。</strong>只有真正理解了一个知识点,它才会在你需要用到它的时候迅速出现在你面前。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就算你记住了所有的知识点,面对灵活的考题的时候也可能一筹莫展。前面说的推导公式也是为了方便理解。“<strong>理解”的意思是,从教科书的一大段话中、从老师的板书里提炼出最重要的内容,想清楚它从哪里来、它的机制(原理)是什么、它是怎么工作的、能用来解决哪些问题。</strong></span></p><p><span>验证自己是否理解的一个好方法是和别人讲述、讨论你学到的内容</span><span>。</span></p><p><span><span><span>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花更多的时间在重难点上。这种持续关注重难点的方式叫做“刻意练习”。</span></span></span></p><p><br></p><hr><hr><p>最后,祝我自己能顺利通过软件设计师考试!<br></p><p>感谢读者“海盗”分享的Scott学韩语的心得体会!因为公众号的消息超过48小时就不能回复了,只能在此向你表示感谢。</p><p>欢迎其他人也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p><p><br></p><p><span><span></span><span></span></span></p><p><br></p><p><br></p>
    </td>
    <script>
    var html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rtContent").innerHTML;
    document.getElementById("artContent").innerHTML = html;

    </script>
    </tr>
    </tbody>
    </table>

  • 相关阅读:
    python thrift
    redis 知识点
    Spring其他注解和xml配置(不常用的)
    Spring常用的的注解以及对应xml配置详解
    Eureka的工作原理简介
    SpringBoot的自动配置实现和介绍
    SpringBoot多配置文件,切换环境
    数据卷介绍和常用的服务部署
    Spring Security简介
    在Java中入门,读取和创建Excel,Apache POI的使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oading/p/828658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