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可谓熟悉而又陌生。
所谓熟悉的感觉,来自于自初中以来,学习到的各种先生的文章。现在还印象深刻的包括《闰土》、《社戏》、《纪念刘和珍君》、《孔乙己》、《阿Q》、
《药》。那时候,思考的少,只觉得按照课本的分析,鲁迅的形象大概应该是一个反抗腐朽政府的有风骨的文人。但因为孩子心性,印在脑海最深的却是《闰土》文章的配图,明月当空下,一个小英雄
拿着铁叉要打獾,那是何等的有趣。只不过后来,闰土长大后的一声“老爷”,却让人觉得不舒服。《社戏》中,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戏,却是那乌篷船。不管那其他的文字,只觉得一个乌篷船行于河
面、三五个小伙伴一起玩耍,那是多让人羡慕。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孔乙己》中的蚕豆与酒,《阿Q》中的画圆,《药》中的人血馒头、《纪念刘和珍君》的扑倒的刘和珍君与子弹与腐朽的军政府。
现在看来,那时的自己还是爱玩、思想也比较具象。
高考过后,就远离鲁迅先生的文章了。直到近几年来(中年),时不时蹦出在各种新媒体蹦出的鲁迅名言,让人觉得陌生而又熟悉。陌生是因为,以前从未见过(或已经忘记)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
熟悉是因为,这话这么简短与锋利,应该是先生说的吧。鲁迅先生的话语再次的兴起让人觉得高兴。大抵是欣喜于自己曾经学的原来如此经典。但兴起的原因,或许是因为现今社会的怼文化兴盛、但怼文
字却依然幼稚和无力。这犹如文艺复兴中欧洲人发现了希腊人留下的宝一样,各种新媒体上的发言者们也发现了鲁迅先生曾经的文字的犀利,犹如大炮之于自己手中的鸟枪。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到的鲁迅
零碎的记录于见解也就越多。有人说他在民国那可是有钱阶层、有人说他怼边了民国
所名为陌生
买了一套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