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内存对齐的理解

    首先,什么是内存对齐?

    如果你不了解内存对齐,你应该会认为数据在内存上是一个接一个连续存储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数据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内存中摆放的,这个规则就是内存对齐的规则。为什么要内存对齐呢,这是因为各个硬件平台对存储空间的处理上有很大不同,一些平台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数据只能从某些特定地址开始存取,这通常是因为要考虑存取数据的效率才如此设计的。比如有些平台每次读取都是从偶地址开始,如果一个int型(假设为32位)的变量存放在偶地址开始的地方,那么一个读周期就可以读出,而如果存放在奇地址开始的地方,就可能会需要两个读周期,并且对两次读出的结果的高低字节进行拼凑才能得到该int数据,这种情况效率下降很多。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内存对齐的问题,编译器会替我们选择适合目标平台的对齐策略,当有特殊需求时,我们也可以自定义数据的对齐规则。

    如果你不了解内存对齐,你运行下面的代码

    struct Test{
            int a;
            char b;
            short c;
        };
    printf("size is %lu
    ",sizeof(struct Test));

    int占4个字节,char占1个字节,short占2个字节,结构体的长度应该是7,但是运行的结果会是8.而如果我们把b和a互换一下位置

    struct Test{
            char b;
            int a;
            short c;
        };
    printf("size is %lu
    ",sizeof(struct Test));

    运行结果结果会变成12.

    对齐规则可以这样理解,存放数据的起始地址要是数据自身长度的整数倍,也就是起始地址对自身长度取余结果为0,比如第一个成员变量的长度是1,起始存储位置为0x0000那么0x0000%1=0,所以是可以的。第二个成员变量的长度是4,如果按顺序存储,起始位置应该为0x0001,但是0x0001%4不等于0,所以要向后找符合规则的位置,直到0x0004,也就是说第一个变量到第二个变量之间的0x0001、0x0002和0x0003地址都是空着的。第三个成员变量的长度是2,紧接着第二个成员变量的起始位置是0x0008(0x0004-0x0007用来存储第二个变量),而这个位置符合规则,所以可以使用。这样,这个结构体占用了从0x0000-0x0009的10个字节,为什么结果是12呢,这是因为除了每个成员变量需要对齐外,整个结构体也需要对齐,结构体的对齐要求是自身长度要是最大成员变量长度的整倍数,最大成员变量的长度是4,也就是说结构体的长度要是4的倍数,目前结构体长度是10,那么最理想的结果就是12了。这就是对齐的规则。

    我们再来说一说如何自定义对齐规则,因为当涉及到客户端与服务端通信时通常都会用到。

    #pragma pack(2)
        struct Test{
            char b;
            int a;
            short c;
        };
    #pragma pack()
    printf("size is %lu
    ",sizeof(struct Test));

    运行上面代码,结果是8.代码#pragma pack(2)可以指定按2字节对齐,所以起始地址需要时2的整数倍,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结果是不是8.另外注意,#pragma pack()可以取消指定对齐,让代码恢复默认对齐规则。当客户端以结构体的形式传2进制流数据与服务端通信时,一般都按1字节对齐。

  • 相关阅读:
    std thread
    windows更新包发布地址
    How to set up logging level for Spark application in IntelliJ IDEA?
    spark 错误 How to set heap size in spark within the Eclipse environment?
    hadoop 常用命令
    windows 安装hadoop 3.2.1
    windows JAVA_HOME 路径有空格,执行软连接
    day01MyBatisPlus条件构造器(04)
    day01MyBatisPlus的CRUD 接口(03)
    day01MyBatisPlus入门(02)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ijintime/p/751507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