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来源于:https://news.cnblogs.com/n/558233/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作者古典

      先给你讲个故事,看你有没有中招:

    有一天,你的朋友给你“知识装逼”了一个术语,牛!怎么知道的?——他推给你一个公众号。

    你开始关注,觉得哇!大神!牛逼!长见识!

    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法——按照这个进度,过 3 年就能理解宇宙终极奥义了。

    慢慢你有了十多个类似的号,承包了你从专业、生活、工作、跑步、减肥、饮食、情感关系……等等所有的领域——咳咳,有点看不过来的你决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学习

    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上地铁看一篇,吃饭时看一篇,睡前刷 2 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频刷,平时看不完,跑步还能刷——但是,还是刷不完

    还好有收藏功能,全他妈的收藏!

    这也叫“松鼠症”——不断攒不断攒不断攒……

    等到收藏超过 100 篇未读的时候,你终于发现收藏=永不再读,这让你沮丧。

    更让人沮丧的是,你好像距离写文章的大牛越来越远了——在你“学习”的这段时间,这 100 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点。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颠覆原来的牛人——哇,原来这才是对的!

    别说宇宙奥义了,你对于生活有了深深的怀疑……

    再好的鸡汤也掩饰不了你日益的郁闷——确实这个世界 LOW 的就是刷了无数文章的你。

    你越来越焦虑,终于有一天,你彻底瘫痪了,对自己说,妈的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老子就是一个俗人,干嘛没事要成长?我要做一只猪,一坨肉,一个死尸——你开始转战娱乐、小说和短视频……

      中招的请举手。

      更加让你想抽自己的是,过了几天你歇过来,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刷刷刷。

      焦虑症-松鼠症-懒癌,本世纪三大绝症,其实是个死循环。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所有的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

      信息超载老话题不多说了,讲几个数据:

      全世界每天有 4000 本书出版,超过 4 亿个字;

      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 200 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 1000 篇文字正在产生……

      过去杂家、博物家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过谷歌度娘。

      知识的储存能力,人类早就被电脑完胜了,知识的搜索和链接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趋势也很明显:知识碎片化。这个碎片化从 3 个方面开始——

      首先时间和空间被打碎,移动手机允许你在三站地铁里听完一本书;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头条或者某个博客,你并不会像看一本书一样,知道前面一章讲什么的,后面即将讲什么,除了标题党,你根本对下一个博客、内容毫无预期,只能被动接受;

      最糟糕的其实是知识结构碎片化——你并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这句话。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废话。

      比如说有段时间我刷管理类的文,你会发现在雷军、傅盛、彼得德鲁克、吴伯凡、马云、吴晓波……各位大佬针对同一个问题讲的内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个?

      其实雷军讲的是互联网行业;傅盛讲的是小企业逆袭,他正在做投资;彼得德鲁克用管理在讲哲学;吴伯凡老师在讲中西方文化;马云老师在对大众励志;吴晓波其实是用管理谈财经——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话的场合,时间点和对象你一无所知。如果一个人没有搜索能力,他不会知道背景;没有思考能力,不会知道为什么——这样单纯知道一句话,比不知道更糟糕。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常年刷微信的人的大脑

      把前面两个结论放一块,结果很清晰——时间空间碎片化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实也干不过电脑),而信息碎片化知识结构碎片化带来的,则是学习效率的倒退和焦虑之源——因为他毁掉你的主动搜索能力和主动链接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极大的提高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难事,也是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它远远比迅速点开另一个同样标题很好玩、内容很逗比的标题的文章难得多也长得多——但这个时候,90% 的人会选择点开下一个话题——你的浅薄之路也从此开始。

      这也形成一个上瘾机制——瞬间点开新话题能让你获得“哇我懂了”的廉价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见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却无法越无法深度思考。为了抵御这种焦虑,你只好继续打开更多窗口,见证更多顶峰,然后更多焦虑。

      饮鸩止渴,一直到瘫痪。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我靠,我看了本书特好的书!”

      “是吗是吗说什么的给我讲讲?”

      “恩……特别好!特别牛!……我讲不出来,给个链接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这样?

      所以大部分的人学习,起初是为了解决问题,结果变成了逃避问题。他们越学越焦虑。

      什么是靠谱的学习方式?

      观察下那些给你喂知识的专家们怎么做的。

      他们都挺贼的——专注于一个小领域,以热点为关键词,搜索他们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然后通过新的知识结构表达出来。

      他们一方面无限度的降低了知识的门槛,其实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间的距离。

      知识创富时代,内容创业时代——无论你怎么说这个领域的弄潮儿,靠的都是这三个能力:在某个专业领域的专注力;与热点、痛点和经典结合的搜索力;以及重新架构的链接能力。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他们知道——即使你拿回来一百万个知识的砂砾,也只是沙漠,人们爱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组织的知识才是核心竞争力。有高度的知识,才有知识压强。

      在你不断的在沙漠闲逛,他们自己的金字塔盖了起来。

      怎么办呢?

      下面是 3 个把抵御碎片化,让知识“零存整取”的方式:

      1. 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

      李小龙当年刚回香港,在《欢乐今宵》上节目,节目组请来了一名太极拳拳师,想考验他能不能推到对方。拳师也摆好架子等他来推,结果李小龙一拳打在对方脸上。(此处有人准备直接拉到下面准备开骂“你他妈懂个屁太极”,这就是碎片化太厉害,完全不看上下文。

      李小龙想表达的是——在真实的实战中,没有人会等你摆好架势,只冲着你规定的地方打过来。

      学习也是一样——在真实生活中,环境和知识都变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学校里一样,系统的学好学完一门知识,然后坐在教室等着不超过知识点的考试。

      大部分时间,生活会先给你一个考试,然后你根据问题,自己找出关键词,开始学习。

      所以,学习的起点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晒的一本书、推荐的一个微信文、或者这个行业的一个经典教材引发你的焦虑,而应该是你真实遇到的一个问题:

    •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对话,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这时候,已经解决了一半。

    • 把问题拆分出关键字,然后开始搜索认知资源。

    • 找到你要到资源。

      2. 扩充学习资源——人事网书 

      找学习资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资源,第一反应是上网,或买本书。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为网络是个无底洞,这里翻翻那里看看,一不小心,2 天都出不来。要把书里面的内容消化用完至少 2 周,前提还是你选对了书。

      信息爆炸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

      所以其实最好的方式是:

      1. 从有经验的人开始,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给你清晰的建议、方向和边界;

      2. 找到行业对标,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3. 进一步用网络搜索资料和书的总结和评论,最后才是系统的看书。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这个方法展开又是一篇,我有机会另外开文讲

      3.  721 法则: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练习、思考和讨论

      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 10% 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 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 20% 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叫做 721 原则。

      碎片化学习对于 10% 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独处练习的 70% 和讨论的 20%,则需要留出大量时间来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永远只是系统化学习的辅助你需要留出足够多整块时间学习。

      如果能看到这里,顺便说一句——我每周只写一篇不那么好读的干货文,一方面因为我懒,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并不认为天天刷文能对人有所帮助,每周三晚上,如果能重新思考一个观点,做一点行动和思辨,帮助远远更大。(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记得在后面留言,做讨论的 20%)

      4. 输出倒逼输入

      如何能保证让自己思考有体系?

      我看过、试过很多方法,最后最有效的只有一个,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

      你可以写文章、讲课、做 PPT、做读书笔记、导图……只有一个要求——你的输出有结构

      你要先搭好图纸,设计出一个承重结构,然后铺钢筋,最后才放水泥和沙子。

      先建立一个结构,你的知识和信息量会自动吸附在结构之上。时间一长,你会成为一个能根据结构链接知识的人。

      很多人会说,我不会写该怎么办?

      研究新建构主义的王竹立老师有一个观点——把知识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积件式写作,就是用 ctrl+c 加 ctrl+V 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逻辑的文字。(引用别人东西记得注明来源哈)

      第二步,进入个性化改写阶段,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写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侧重点——现在网络上大部分的写作和讲课都是此类。

      第三步,创造性重构,在持续的前两步积累下,创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看了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结论说自己完全不适合写作,然后放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动笔从第一步做起——写作不是为了传播,至少为了思考和学习。

      希望你建立一座自己的金字塔。

  • 相关阅读:
    Win7 中出现图标显示不全或消失的解决方法
    动态控制ToolStrip上ToolStripButton的图标大小
    TS——类型断言
    TS——函数的类型
    TS之对象类型——接口
    TS——联合类型
    Git文件合并
    1-1、作用域深入和面向对象
    webStrom2017.1版本如何添加vue.js插件
    二:搭建一个webpack3.5.5项目:建立项目的webpack配置文件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jfjava/p/6747256.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