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ggplot2基础学习

     

    前言

    ggplot2是R语言最流行的第三方扩展包,是RStudio首席科学家Hadley Wickham读博期间的作品,是R相比其他语言一个独领风骚的特点。包名中“gg”是grammar of graphics的简称,是一套优雅的绘图语法。Wickham Hadley将这套语法诠释如下:

    一张统计图形就是从数据几何对象(geometric object,缩写geom)的图形属性(aesthetic attribute,缩写aes)的一个映射。此外,图形中还可能包含数据的统计变换(statistical transformation,缩写stats),最后绘制在某个特定的坐标系(coordinate system,缩写coord)中,而分面(facet)则可以用来生成数据不同子集的图形。

    这个解释读起来还是有点抽象。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解读这个概念。假设现在我们要对一批连续取值的数据绘制直方图。首先,要定义清楚需要几个分组或者每个分组的区间,根据分组定义统计落在这个分组里的个数,这个步骤就是把data变为stats。然后,需要选定表达数据的几何对象,这个例子选用的是条块bar,这个步骤就是选geomgeom有一堆属性需要设定,比如x、y、颜色等,称为aes,哪个aes由哪个stats指定,需要指定一个映射关系mapping,即指定谁对谁。知道谁对谁后,还需要知道怎么个对法,需要由scale决定,比如stats的color字段取值为1应该对到什么颜色上,取值为2应该对到什么颜色上。这些完成了以后,统计图形的主体部分就成形了,但是假如我们希望在直方图上,再画一个概率密度曲线图,怎么办?ggplot2的思想非常精妙,把上面的主体部分称为一个图层layer,一个统计图形可以拥有多个图层,每个图层叠加起来形成我们要的效果。接下来,再选定一个坐标系统coord,一张统计图形plot就做好了。假如我们有多组数据,每组数据都要按照相同的方法画一张图,每张图重复敲代码很繁琐,就可以使用分面facet快速绘制多张统计图形。这个过程用图形总结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ggplot2相比其他绘图系统的几个特性:

    • 标准化:任何一个统计图形遵循相同的绘图流程,所以语法高度统一;

    • 面向数据:上面的绘图流程只与数据有关,与数据无关的绘图细节封装在单独的theme()方法里,数据相关绘图与数据无关绘图分离;

    这两大特性解放了数据分析师的思维,做到绘图时所思即所见,非常优雅高效。下面我们来逐步剖析每个元素的内容。

    数据

    ggplot2接受的输入数据一般是data.frame,这是一个表格型结构,每一行是一个观测(observation),每一列是一个变量(variable)。R语言内置了许多著名的数据集,本文选取其中的iris进行讲解。iris中文名是鸢尾花,有四个属性,分别是Sepal.Length(花萼长度),Sepal.Width(花萼宽度),Petal.Length(花瓣长度),Petal.Width(花瓣宽度),以及一个类别标签Species。我在网上找了一个图片,做个标注,方便朋友理解。

    我们可以使用str()查看数据集的结构,用summary()对每一个变量进行统计。

    str(iris)

    summary(iris)

    Hadley对data.frame提出了一个是否tidy的概念,抽象来讲就是一个变量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一列,一个观测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一行,每个取值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一个单元格。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从R for Data Science这本书截取出这个图进行解释:

    左边的数据是tidy的,右边的数据是不tidy的,通过另一个包tidyr可以轻松完成二者的转换。ggplot2的数据要求是tidy的。

    统计图形基本要素

    几何对象geom

    几何对象,说的直观一些,就是你选择什么几何图形来表示这组数据。ggplot2提供了众多几何对象geom_xyz()供大家选择。举两个常见的例子,geom_point()用于表示两个连续变量之间的关系,几何形状是点;geom_bar()用于表示x轴为离散变量,y轴为连续连续变量之间的关系,几何形状是条块。完整的几何对象请下载RStudio公司总结的ggplot2 cheetsheet

    几何对象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相同数据的几何对象位置相同,是放在一个位置相互覆盖还是用别的排列方式。ggplot2的几何对象有一个position选项,用于指定如何在空间内布置相同取值的集合对象。dodge为并排模式;fill为堆叠模式,并归一化为相同的高度;stack为纯粹的堆叠模式;jitter会在X和Y两个方向增加随机的扰动来防止对象之间的覆盖。

    统计变换stats

    在ggplot2里,几何对象与统计变换往往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统计变换需要通过一个几何对象来展现;每个几何对象的展现依赖统计变换的结果。举个简单例子,以下两行代码的效果是一样的:

    ggplot(iris) + geom_bar(aes(x=Sepal.Length), stat="bin", binwidth = 3)
    ggplot(iris) + stat_bin(aes(x=Sepal.Length), geom="bar", binwidth = 3)

    图形属性aes

    每个几何对象都有自己的属性,这些属性的取值需要通过数据提供。数据与图形属性之间的映射关系称为mapping,在ggplot2中用aes()进行定义。常见的图形属性有:xysizecolorgroup。图形属性的任意一项都可以用数据的某一个变量来表示。

    标尺scale

    前面提到aes()设定了数据与图形属性的映射关系,但是数据怎么映射为属性,这就是标尺(Scales)的功能。对于任何一个图形属性,如xyalphacolorfilllinetypeshapesize,ggplot2都提供以下四种标尺:

    • scale_*_continuous():将数据的连续取值映射为图形属性的取值

    • scale_*_discrete():将数据的离散取值映射为图形属性的取值

    • scale_*_identity():使用数据的值作为图形属性的取值

    • scale_*_mannual():将数据的离散取值作为手工指定的图形属性的取值

    举个例子

    group_iris <- iris %>% group_by(Species) %>% dplyr::summarise(avg_sepal_length=mean(Sepal.Length))
    str(group_iris)
    p <- ggplot(group_iris) + geom_bar(aes(x=Species, weight=avg_sepal_length, fill=Species))
    p

    p + scale_fill_manual(
      values = c("skyblue", "royalblue", "navy"), # mannual类scale特有的选项,指定图形属性的取值范围
      limits = c("setosa", "versicolor", "virginica"), # 数据的取值范围
      breaks = c("setosa", "versicolor", "virginica"), # 图例和轴要显示的分段点
      name = "Species",  # 图例和轴使用的名称
      labels = c("set", "ver", "vir")  # 图例使用的标签
    )

    除了上述四大类通用的标尺,特定的图形属性还有一些专门的标尺类型。对于xy类图形属性,有如下几种特殊的标尺:

    • scale_x_date(labels=date_format("%m/%d"), breaks=date_breaks("2 weeks"))

    • scale_x_datetime()

    • scale_x_log10()

    • scale_x_reverse()

    • scale_x_sqrt()

    对于colorfill类的图形属性,有如下几类特殊标尺:

    • scale_fill_brewer(palette="Blues"):根据调色盘生成颜色标尺,可用的调色盘可以通过RColorBrewer::display.brewer.all()命令查看;对于具体的一个调色盘,可以通过RColorBrewer::brewer.pal(n=4, name="Blues")查看具体某个名字调色盘的n个配色值。

    • `scale_fill_grey(start=0.2, end=0.8, na.value="red"):灰度标尺

    • scale_fill_gradient(low="red", high="yellow"):双色渐变标尺

    • scale_fill_gradient2(low="red", high="blue", mid="white", midpoint=25):三色渐变标尺

    • scale_fill_gradientn(colours=terrain.colors(6)):n色渐标尺,其他的调色盘有rainbow()heat.colors()topo.colors()cm.colors()以及RColorBrewer包的调色盘。

    对于shape类的图形属性,我们可以手工指定形状:scale_shape_manual(values=c(3:7)。每个形状用数字表示,根据下图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形状。

    图层layer

    ggplot2的绘图过程有点像Photoshop,有一个图层的理念,每个图层可以有自己的图形对象和图形属性,通过+将不同图层叠加起来生成最后的统计图形。如果将数据定义在ggplot()中,那么所有图层都可以共用这个数据;如果将数据定义在geom_xyz()中,那么这个数据就只供这个几何对象使用。

    坐标系coord

    ggplot2默认的坐标系是笛卡尔坐标系,可以用如下方法指定取值范围:coord_cartesian(xlim=c(0,5), ylim=c(0,3))。如果想要让x轴和y轴换位置,比如将柱形图换成条形图,可以使用coord_flip()函数。coord_polar(theta="x", direction=1)是角度坐标系,theta指定角度对应的变量,start指定起点离12点钟方向的偏离值,direction若为1表示顺时针方向,若为-1表示逆时针方向。

    掌握了数据、几何对象、图形属性、图层和坐标系的概念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绘制常见的统计图形了。

    练习

    Kaggle数据挖掘竞赛里有一个经典的探索性分析例子,对iris数据集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可视化,帮助人通过直观的图形更深地理解特征与label的关系。Kaggle官网给出了Python版本的实现。本节用R对该notebook的代码进行重现。

    library(ggplot2)
    
    # Make scatter plot of Sepal.Length and Sepal.Width
    p.scatter <- ggplot(iris) + geom_point(aes(x=Sepal.Length, y=Sepal.Width))
    p.scatter

    # One piece of information missing in the plots above is what species each plant is
    p.scatter <- ggplot(iris) + geom_point(aes(x=Sepal.Length, y=Sepal.Width, color=Species))
    p.scatter

    # Boxplot to explore numeric variable
    p.box <- ggplot(iris) + geom_boxplot(aes(x=Species, y=Petal.Length))
    p.box

    # One way we can extend this plot is adding a layer of individual points on top of it
    p.box.jitter <- p.box + geom_jitter(aes(x=Species, y=Petal.Length))
    p.box.jitter

    # A violin plot combines the benefits of the previous two plots and simplifies them
    # Denser regions of the data are fatter, and sparser thiner in a violin plot
    p.violin <- ggplot(iris) + geom_violin(aes(x=Species, y=Petal.Length))
    p.violin

    # A final plot useful for looking at univariate relations is the kdeplot,
    p.density <- ggplot(iris) + geom_density(aes(x=Petal.Length, colour=Species)) 
    p.density

    分面

    分面,就是分组绘图,根据定义的规则,将数据分为多个子集,每个子集按照统一的规则单独制图,排布在一个页面上。ggplot2提供两种分面模式:facet_grid()facet_wrap()

    我们先来看一下facet_grid()的效果。

    library(tidyr)
    library(dplyr)
    # 将数据变为tidy的
    tidy_iris <- iris %>% 
      gather(feature_name, feature_value, one_of(c("Sepal.Length", "Sepal.Width", "Petal.Length", "Petal.Width")))
    
    p.box.facet <- ggplot(tidy_iris) + geom_boxplot(aes(x=Species, y=feature_value)) + facet_grid(feature_name~Species)
    p.box.facet

    可以看到facet_grid()是一个二维的矩形布局,每个子集的位置由行位置变量~列位置变量的决定,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每一个Species的取值作为一行,每一个feature_name的取值作为一列。

    再来看一下facet_wrap()的效果。

    p.box.facet <- ggplot(tidy_iris) + geom_boxplot(aes(x=Species, y=feature_value)) + facet_wrap(~feature_name+Species, scales="free")
    p.box.facet

    facet_wrap()生成一个动态调整的一维布局,根据~位置变量1+位置变量2+...来确定每个子集的位置,先逐行排列,放不下了移动到下一行。scales="free"让每个子图的坐标系适合自己的数据,便于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展示子图的细节,但也失去了不同子图之间比较的作用,需要谨慎使用。

    题外话:复杂布局

    分面的特点是可以快速生成多个子图,每个子图的生成方式是一样的,因此只需要指定分组的规则即可。但是有时候我们希望绘制多个子图,每个子图的生成方法却不一样,这个时候分面就不起作用了,需要使用grid包提供的布局功能。下面我们用ggplot2和grid的布局实现一个较为复杂的统计图形效果:

    library(grid)
    # Show bivariate scatter plot and univariate histogram
    p.hist.len <- ggplot(iris) + geom_histogram(aes(x=Sepal.Length))
    p.hist.wid <- ggplot(iris) + geom_histogram(aes(x=Sepal.Width)) + coord_flip()
    grid.newpage()
    pushViewport(viewport(layout = grid.layout(3, 3)))
    print(p.scatter, vp=viewport(layout.pos.row=2:3, layout.pos.col=1:2))
    print(p.hist.len, vp=viewport(layout.pos.row=1, layout.pos.col=1:2))
    print(p.hist.wid, vp=viewport(layout.pos.row=2:3, layout.pos.col=3))

    在做数据分析时,我们经常需要观察变量自身与变量之间的两两关系。这个过程中需要绘制大量的图表,且每个业务的数据分析都需要这么做,因此算是一种重复性比较大的工作。我们可以使用GGally包来快速完成这个探索性分析的任务。

    library(GGally)
    # Another useful seaborn plot is the pairplot, which shows the bivariate relation
    # between each pair of features
    # 
    # From the pairplot, we'll see that the Iris-setosa species is separataed from the other
    # two across all feature combinations
    
    ggpairs(iris, aes(colour=Species), alpha=0.4) # R could be better!!

    题外话:其他练习

    Kaggle数据挖掘竞赛剩下的例子是绘制Parallel coordinate graph、Andrews Curve、radviz,前两个的实现参考如下,最后一个暂时没找到对应的方法。

    # Parallel coordinate graph & Andrews Curve
    # 修改自:http://cos.name/2009/03/parallel-coordinates-and-andrews-curve/
    # 轮廓图的思想非常简单、直观,它是在横坐标上取n个点,依次表示各个指标(即变量);横坐标上则对应各个指标的值(或者经过标准化变换后的值),然后将每一组数据对应的点依次连接即可
    # 调和曲线图的思想和傅立叶变换十分相似:
    # 根据三角变换方法将 n 维空间的点映射到二维平面上的曲线上,其中x取值范围为[-pi,pi]。
    
    # Another multivariate visualization technique pandas has is parallel_coordinates
    # Parallel coordinates plots each feature on a separate column & then draws lines
    # connecting the features for each data sample
    
    p.paral <- ggplot(cbind(iris %>% gather(feature_name, feature_value, one_of(c("Sepal.Length", "Sepal.Width", "Petal.Length", "Petal.Width"))), id=1:nrow(iris))) + geom_line(aes(x=feature_name, y=feature_value, group=id, colour=Species))
    p.paral

    # One cool more sophisticated technique pandas has available is called Andrews Curves
    # Andrews Curves involve using attributes of samples as coefficients for Fourier series
    # and then plotting these
    andrews_curve <- function(data, x_col, y_col, step=pi/30){
      x = as.matrix(data[, x_col])
      t = seq(-pi, pi, pi/30)
      m = nrow(x)
      n = ncol(x)
      f = matrix(0, m, length(t))
      for(i in 1:m) {
        f[i,] = x[i,1]/sqrt(2)
        for(j in 2:n) {
          if (j%%2 == 0)
            f[i, ] = f[i, ] + x[i, j] * sin(j/2 * t)
          else f[i, ] = f[i, ] + x[i, j] * cos(j%/%2 * t)
        }
      }
      colnames(f) <- t
      label <- data[, y_col]
      id <- c(1:nrow(f))
      res <- cbind(as.data.frame(f), label, id)  %>%
        gather(x, y, -label, -id, convert = TRUE)
    }

    # A final multivariate visualization technique pandas has is radviz
    # Which puts each feature as a point on a 2D plane, and then simulates
    # having each sample attached to those points through a spring weighted
    # by the relative value for that feature
    
    # 暂时没能力实现

    其他元素

    主题

    所有与数据不相关的图形控制细节都放在theme()这个函数里。ggplot2内置了一些常见的主题:theme_bw()theme_classic()theme_grey()theme_minimal()。如果需要更多的主题可以安装ggthemes包,也可以自定义主题。

    图例

    ggplot2可以设定图例的位置:theme(legend.position="bottom"),其他选项有top、left和right。

    每个图形属性都会有一个图例,图例的类型共有三种:colorbar为颜色条,适合连续变量;legend为键值对,适合有限取值的变量;none,将一个图形属性的图例设置为none,则不显示这个图形属性的图例。

    标签

    常用的绘图标签有:

    • ggtitle("New Plot Title"):指定图形名称

    • xlab("New X label"):指定x轴标签

    • ylab("New Y label"):指定y轴标签

    • 图例标签需要使用scale_*()namelabels选项进行指定

    文章转自:丹追兵,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6120665

  • 相关阅读:
    LaTeX入门
    用jdom来解析xml文件小Demo
    Java乔晓松基于注解的面向AOP(切面)编程
    三层架构实战篇—系统登录实例
    selenium ide插件介绍
    WPF17行为(以控件在界面拖动为例)
    火狐浏览器显示“已阻止载入混合活动内容“的解决方法
    博客园—打赏功能
    网页返回顶部的几种方法
    自定义美化博客园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ongfa/p/853568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