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大都市
特点:
微观层面特点:
1. 没有统一的概念将不同的部分组织起来
2. 代码风格不一致
3. 控制流无法预测,即控制流的流向很复杂
4. 额外的数据缓存,其目的让数据停留在更方便的地方(但是,容易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维护或扩展不方便)
5. 没有人了解整个系统,没有任何文档
宏观层面特点:
1. 系统没有弹性,无法变更和添加新功能
2. 版本周期过长,低品质的软件
3. 对第三方支持协议,涉及太多内部结构。会出现难以理解的、不容易复现的错误。
4. 团队新成员不理解整个系统,不能搞请状况,流失率高
原因:
造成的恶果的原因:
1. 没有清晰的需求。这个是项目开始之初,团队就不知道要构建什么。这个是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2. 系统结构难以理解,坏的架构设计只会招致更坏的设计(因为想解决问题,只能选用阻力最小的方法)
3. 缺乏内聚,不相关的功能放在一起,没有清晰的角色定义
4. 不必要的耦合。系统没有最底层,没有控制中心,所有组件必须一开始就创建。这使得代码层次的测试不能进行。
5. 没有共同的代码风格,没有共同的库,没有共同的命名习惯。重复的代码到处被使用。
6. 开发周期过长,造成整个系统测试、迭代困难,软件质量没有保证,这个即使恶果,又是原因之一
设计之城
而比较成功的设计,往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仅表现为几个特征
如设计之城的各阶段的特征:
在设计早期:
1. 确定了主要的功能领域,并推出初步架构
2. 系统中各独立部分的位置关系体现为传统的分层结构。并且,这些是基本的系统设计,可以随功能模块添加进行扩展。
3. 一些基本关注点的决定:
1) 顶层文件结构
2) 如何对事物命名
3) 内部"展示"风格
4) 共同的编码惯例
5) 选择单元测试
6) 一些基础设施的选择(如版本控制、系统的构建与持续集成)
在第二阶段,功能扩展:
1. 新代码的定位
一开始就有系统结构清晰的总体视图,所以,新的功能单元可以添加到正确的功能区域,而不是为了一时方便,代码随意添加。(这样,有的时候开发者的工作会需要动写脑筋,但是在系统维护和扩展时,就变得容易了)
2. 系统的一致性
顶层设计的良好风格和决定,为底层代理好处,代码是统一、整洁的。清晰的定义,确保没有重复的代码、接口惯例和常见设计模式被普遍使用、没有特殊生命周期的对象和资源管理问题。(这个重点是在于减少功能重复)
3. 架构增长
没有什么是一层不变的,架构应该是方便扩展、可重构的。这样,代码可以快速增长,同时又保持好的内部结构,添加新的功能不是问题。
4. 延迟设计决定
这部分应该是需求问题。YAGNI(如果不是马上需要,就不要去做),早期只设计中要的部分,将余下的决定推迟。特别是,不确定的需求,需要猜测。
5. 保持品质
结对编程、对代码复审、单元测试。对不正确、不合适的变更都要拒绝。开发者需要对设计负责。
6. 技术债务管理
什么是技术债务?为了赶时间,对于不太重要的功能被砍掉,允许小的代码"瑕疵"存在,发布时避免高风险的改动。这些都应该被标记为技术债务。
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集中清理这些技术债务,在后续版本中修改。
7. 单元测试 打造设计
单元测试在很大程度上定性了代码设计,它迫使我们实现好的结构,保证可测性。
8. 遵守设计
新的成员可以比较容易地拿起代码开始工作。开发团队动态地遵守架构设计,项目原则规定没有人"拥有"某部分设计,而是所有人都应该写出高品质的代码,可以改动系统的所有地方。
未来:
没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在整洁的背景下,突出的技术争论应该被解决掉。着重于适应性强的架构和灵活的代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