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Fabric原理剖析

    Fabric架构

     
    image.png

    Fabric网络

     
    image.png

    Fabric模块

     
    image.png

    Fabric交易流

    根据Hyperledger Fabric 1.0架构,Fabric交易的整个生命周期可以分为7个阶段。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分析下Fabric交易的7个阶段,然后读者可以清晰的理解每个环节,每个处理过程,这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理解Fabric的架构体系,只有深刻理解了Fabric的架构设计原理,在开发过程中遇到问题才能快速解决。

    如下图反应了交易的整个生命周期以及交易于账本的交互。

     
    image.png

    第一阶段

    在交易的第一阶段,客户端应用发起智能合约A的一个交易请求给背书节点E0。智能合约A配置的背书策略要求只需要E0,E1和E2签名。其他节点不包含在策略的要求中,因此可以不签名。注意图中的红色和蓝色小矩形块分别代表不同的子链或者叫通道,这个通道是1.0架构引入的新概念,用来实现各条业务链的数据隔离,保护交易的隐私性,避免像比特币那样的交易对所有人都公开。


     
    image.png

    如图所示,这里说明一下,图中的C代表共识网络(Consensus Network),黄色的圆角矩形表示在peer上部署的智能合约。如E0,E1,E2上部署了A,B两个智能合约,E3上部署了A,D两个智能合约,而E4,E5上部署了Y,Z两个智能合约。

    第二阶段

    背书节点E0使用 MSP(MSP=Member Service Provider)验证签名,判断是否客户端应用被正确授权可以执行发起交易请求。背书节点获取交易请求中的参数(链代码)作为输入参数,然后E0会与交易对应ChainCode所属的docker实例通信,并为其提供模拟执行的State Database的读写集,也就是说ChainCode会执行完智能合约中的业务逻辑,但是并不会在stub.PutState的时候写数据库,ChainCode所属的docker实例执行完ChainCode后产生交易执行结果,然后将执行结构返回给E0。这个执行结果包括下列数据:响应值,读集合和写集合。不过,这个时候,并不会更新账本。这些值的集合,连同背书节点的签名和一个YES/NO 的陈述一起放到 proposal response 中返回给客户端应用(图中的Client App)。


     
    image.png

    第三阶段

    客户端应用验证背书节点签名,然后继续发送背书请求给E1和E2,过程跟与E0的交互时一样。

     
    image.png

    第四阶段

    背书节点E1和E2发送背书处理结果给客户端应用。客户端应用收集完所有背书节点的签名后,检查是否指定的背书策略已经满足。根据 Fabric 的架构设计,即使应用选择不检查交易的背书反馈,或者继续发送一个没有经过背书处理的交易,在commit交易的验证阶段,这个背书策略仍然会被peer 强制执行。

     
    image.png

    第五阶段

    客户端应用将交易和响应信息封装到一个事务消息(transaction message)中,然后广

    播到共识网络(这里的共识网络又称为排序服务Ordering Service,后续统一称为共识网络)。交易中包含读写集,背书节点签名和通道 ID。

    共识网络节点不会关注交易细节和交易消息的具体内容,只是简单地从网络中接收来自所有通道的交易,然后按通道按时间顺序排序,处理的结果是一个Batch的交易,也就是一个区块,这个区块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区块中的交易很多,区块的大小达到了配置文件中配置的大小,而另一种情况是区块中的交易很少,没有达到配置的大小,那么共识网络节点就会等,等到大小足够大或者超时时间。这些设置是在configtx.yaml中配置的。

    开发人员如果要自定义出块的时间和每个区块内交易的数量,可以参考文档: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github.com/hyperledger/fabric/blob/release/sampleconfig/configtx.yaml
    主要的相关的配置项如下:

    # Batch
    Timeout: The amount of time to wait before creating a batch.
    BatchTimeout: 2s
    # Batch Size:
    Controls the number of messages batched into a block.
    BatchSize:
    # Max Message
    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messages to permit in a
    # batch.
    MaxMessageCount:
    10
    # Absolute Max Bytes: The absolute
    maximum number of bytes allowed for
    # the serialized messages in a batch.
    If the "kafka" OrdererType is
    # selected, set 'message.max.bytes' and
    'replica.fetch.max.bytes' on the
    # Kafka brokers to a value that is
    larger than this one.
    AbsoluteMaxBytes: 10 MB
    # Preferred Max Bytes: The preferred
    maximum number of bytes allowed for
    # the serialized messages in a batch. A
    message larger than the
    # preferred max bytes will result in a
    batch larger than preferred max
    # bytes.
    PreferredMaxBytes: 512 KB
    # Max
    Channels is the maximum number of channels to allow on the ordering
    # network.
    When set to 0, this implies no maximum number of channels.
    MaxChannels:
    0
    

    这里主要的配置项是BatchTimeout和MaxMessageCount。

    BatchTimeout是配置多久产生一个区块,默认是2秒,通常在项目实践中,我们发现交易量并不大,如果配置的时间过小就会产生很多空的区块,配置时间太长,则发现等待产生区块的时间太长。具体时间由交易频率和业务量决定。我们实际项目中,通常配置在30秒。

    MaxMessageCount是配置在一个区块中允许的交易数的最大值。默认值是10。交易数设置过小,导致区块过多,增加orderer的负担,因为要orderer要不断的打包区块,然后deliver给通道内的所有peer,这样还容易增加网络负载,引起网络拥堵。我们实际项目中通常配置500,不过具体还应该看业务情况,因为如果每个交易包含的数据的size如果太大,那么500个交易可能导致一个区块太大,因此需要根据实际业务需求权衡。

    读者可能有一个疑问,这里有2个参数可以配置区块的出块策略,那么究竟那个因素优先发生作用呢?实际上根据Fabric设计的出块策略,BatchTimeout和MaxMessageCount的任何一个参数条件满足,都会触发产生新的区块。举个例子,假设我们配置了出块时间BatchTimeout为30秒,块内交易最大数量MaxMessageCount为500。第一种情况,当出块时间为20秒(时间上还没达到出块要求),但是交易数已经累积到500个了,这个时候也会触发新的区块产生。第二种情况,交易数才1个,但是出块时间已经30秒了,这个时间也会触发新的区块产生,尽管这个新的区块里只有一个交易。

    Fabric的这种出块策略设计相比还是比较灵活的,可配置的。相比而言,在比特币中,大家都知道出块机制是固定的,就是每隔10分钟(600秒)产生一个区块,就一个陌生,不可更改。而以太坊类似,也是基于事件的出块策略,只是时间更短,每15秒产生一个区块。因此,Fabric的出块策略在设计上还是比较进步的。


     
    image.png

    第六阶段

    共识服务节点将打包的区块广播道同一个通道的所有peer,通过Fabric提供的deliver RPC服务,共识服务节点和peer节点之间的通信细节,我们在稍后详细介绍。必须说明的是,E4和E5不在同样的通道上(或者说不属于同样的子账本),因此E4,E5不会收到任何更新消息。另外,共识网络节点只是涉及到排序交易和打包区块,不会执行智能合约。


     
    image.png

    第七阶段

    Peers收到共识网络发来的区块后,会先进行以下校验:

    n 再次验证区块中的交易以确保背书策略满足。

    n 检查区块的数据是否正确。

    n 对每个交易进行验证,确保自从读集合数据在交易执行生成后,读集合变量对应的账本的状态没有变化,也就是验证交易中的读写数据集是否与State Database的数据版本一致。

    验证通过后,区块中的交易打上合法和非法交易的标签,然后添加区块到通道对应的链上,同时把所有验证通过的交易的读写集中的写的部分写入状态数据库State Database。对于每个合法交易,写集合被提交到当前的状态数据库。同时,一个区块事件产生并发出,通知客户应用,交易已经不可更改的添加到了链上,也是告诉应用客户端,交易是合法还是非法。

    另外对于区块链,本身是文件系统,不是数据库,所有也会有把区块中的数据在LevelDB中建立索引。

     
    image.png
  • 相关阅读:
    shiro登录验证原理
    注解 java.lang.annotation.Inherited 介绍
    Spring Boot默认Initializer(1)——ConfigurationWarningsApplicationContextInitializer
    Java的static类
    Spring Boot中的initializers的作用分析
    2. Spring Boot项目启动原理初探
    1.Spring Boot入门及其jar包依赖模型分析
    关于正则式中的 |
    iOS :ViewDidAppear
    Xcod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405845829qq/p/1030379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