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ntry参数配置
1.环境搭建
首先文件目录如下:
add.js
文件:
function add (a, b){
return a + b;
}
export default add;
count.js
文件:
function count(x, y){
return x + y;
}
export default count;
index.js
文件:
import add from './add'
import count from './count'
console.log('index.js文件加载了~');
console.log(add(1, 2));
console.log(count(3, 5));
webpack.config.js
的配置:
const { resolve } = require('path')
const HtmlWebpackPlugin = require('html-webpack-plugin')
/**
* entry:入口起点
* 1.string
* 2.array
* 3.object
*/
module.exports = {
entry: './src/index.js',
output: {
filename: '[name].js',
path: resolve(__dirname, 'build')
},
plugins: [
new HtmlWebpackPlugin()
],
mode: 'development'
}
2.entry写法
string
entry: './src/index.js'
属于单入口写法,打包形成一个chunk
,输出一个bundle
文件;这种写法打包出来的js
文件默认叫main.js
:
array
entry: ['./src/index.js', './src/add.js'],
属于多入口写法,所有入口文件最终只会形成一个chunk
,输出出去只有一个bundle
文件。
为了演示,删除index.js
中引入add.js
的语句:
// import add from './add'
import count from './count'
console.log('index.js文件加载了~');
// console.log(add(1, 2));
console.log(count(3, 5));
当引入多个js
文件之后,所有的文件都会打包到第一个文件中,也就是index.js
。并且输出的bundle
文件默认名字为main.js
:
作用:只有在HMR
功能中让html
热更新生效;
object
entry: {
index: './src/index.js',
add: './src/add.js'
},
属于多入口写法,有几个入口文件就形成几个chunk
,并输出相应数量的bundle
文件;
此时chunk
的名称 是key
:
特殊用法
将value
设置为数组以第二种方式引入多个入口js
文件:
entry: {
Pindex: ['./src/index.js', './src/count.js'],
Padd: './src/add.js'
},
同时将index.js
中的引入全部删除:
// import add from './add'
// import count from './count'
console.log('index.js文件加载了~');
// console.log(add(1, 2));
// console.log(count(3, 5));
这种方式为结合了array
和object
两种形式,在Pindex
中,将数组中的所有js
文件都打包进第一个js
文件:index.js
中,形成一个chunk
,输出的bundle
文件名字为指定的Pindex.js
;Padd
则按原来object
的形式输出。也就是最后打包出Pindex.js
和Padd.js
两个文件,并且Pindex.js
包含了index.js
和count.js
两个文件:
这种方式结合和array
写法和object
写法的功能:
entry: {
//所有入口文件最终只会形成一个chunk,输出出去只有一个bundle文件
Pindex: ['./src/index.js', './src/count.js'],
//形成一个chunk,输出一个bundle文件
Padd: './src/add.js'
},
这种方式多用于dll
引入时:
entry: {
//最终打包生成的[name] --> jquery
//['jquery] --> 要打包的库是jquery
jquery: 'jquery',
react: ['react', 'react-dom', 'react-router'],
},
二.Output参数配置
output
的基本写法:
output: {
//文件名称(指定名称和目录)
filename: 'js/[name].js',
path: resolve(__dirname, 'build'),
publicPath: '/',
chunkFilename: 'js/[name]_chunk.js',
library: '[name]',
//libraryTarget: 'window',
libraryTarget: 'commonjs'
},
其中:
1.filename
文件名称,可以指定名称和目录;
2.path
输出文件目录,该目录为将来所有资源输出的公共目录;build
只是指定了根目录,输出的文件可以带有目录结构,但都是以build
为根目录;
3.publicPath
所有资源引入公共路径的前缀。比如会将imgs/a.jpg
转换为/imgs/a.jpg
;前者表示当前路径下直接找imgs
,后者的/
会以当前服务器的地址作为补充,去服务器根目录下找imgs
目录;代码上线的时候更倾向于使用后者这样的路径;所以会通过publicPath
配置一个公共的路径;
注意这个参数,不是指定输出的路径,而是设置引入路径的格式:
不使用了该配置,文件的引入路径前面没有/
:
使用该配置后,就有/
:
该参数一般用于生产环境;
4.chunkFilename
非入口chunk
的名称。所谓入口chunk
,指的是上面讨论的单入口和双入口chunk
的引入方式,除此之外的引入方式,比如import
等引入方式,都采用这种方式;
比如使用import
方式引入add.js
文件时,入口文件index.js
文件应该这样改写:
import count from './count'
console.log('index.js文件加载了~');
import ('./add').then(({default: add}) => {
console.log(add(1, 2));
})
console.log(count(3, 5));
执行webpack
后,add.js
被整改为了0_chunk.js
:
采用这种写法,可以将某些文件打包输出为单独的chunk
。
5.library
没有使用该字段时,打包出来的main.js
内容都是被包围在函数中的,外面访问不了:
而添加了该字段后,打包出来的main.js
代码通过赋值给一个全局变量main
。main
为打包过后整个库向外暴露的变量名。
可通过libraryTarget
属性指定这个全局变量的所属,比如将它设置为window
对象的属性:
比如我想以commonjs
的方式引入该全局变量,那么可以将libraryTarget
的值设置为commonjs
,打包后的结果为:
这样就可以commonjs
的方式引入这个全局变量了;
总结:也就是通过libraryTarget
这个属性,将打包后的库文件暴露出去,外面可以直接引入使用。并且可以设置引入的规则,比如window
、commonjs
等方式;
library
一般是作为暴露一个库来使用的,通常是结合dll
将某个库单独打包,然后引入使用,这时候才需要使用library
。
三.module参数配置
module
参数里主要配置loader
:
const { resolve } = require('path')
const HtmlWebpackPlugin = require('html-webpack-plugin')
module.exports = {
entry: './src/index.js',
output: {
filename: 'js/[name].js',
path: resolve(__dirname, 'build'),
},
module: {
rules: [
//loader的配置
{
test: /.css$/,
//多个loader使用use
use: ['style-loader', 'css-loader'],
},
{
test: /.js$/,
//配出node_modules下的js文件
exclude: /node_modules/,
//只检查src 下的js文件
include: resolve(__dirname, 'src'),
//优先执行pre
// enforce: pre,
//延后执行post,不写就是按顺序执行
enforce: post,
//单个loader用loader
loader: 'eslint-loader',
//单个loader时,还可以加一个options进行具体配置
options: {}
},
{
//表示oneOf中的配置只生效一个
oneOf: [
]
}
]
},
plugins: [
new HtmlWebpackPlugin()
],
mode: 'development'
}
四.Resolve参数配置
该参数作用为配置解析模块的规则:
//解析模块的规则
resolve: {
//配置解析模块路径别名
alias: {
//意思是配置了一个变量$css,它的值就代表了这个css文件的绝对路径
$css: resolve(__dirname, 'src/css')
},
extensions: ['.js', '.json', '.css']
}
1.alias属性
比如可以通过其中的alias
属性配置文件的路径,因为当项目文件目录较深的时候,引用的路径会比较麻烦。
经过上面的配置后,$css
就代表了src/css
这个路径,在index.js
文件中就可以通过下列形式引入src/css/index.css
文件了:
import '$css/index.css'
这样做的优点是,只需要进行一次设置,之后需要引入文件时就可以简写路径。缺点:写路径的时候就没有提示了。
2.extensions属性
作用为:配置文件路径中可以省略的后缀名,默认值为js
和json
,也就是说引入src
下的index.js
时,引入路径可以省略js
后缀,即'./src/index'
。
如在index.js
中引入文件:
import '$css/index'
首先会找到src/css
目录,然后查找有没有index.js
、index.json
或index.css
文件,如果有就引入,没有就报错;这样写的缺点是:千万不要将同名的不同类型的文件同时省略后缀名,比如index.js
和index.css
,这样通过index
引入始终只能引入index.js
。
3.modules属性
作用为:告诉webpack
解析模块是去找哪个目录
五.DevServer参数配置
具体配置项如下所示:
devServer: {
//运行代码的目录
contentBase: resolve(__dirname, 'build'),
//监视contentBase目录下的所有文件,一旦文件变化就会reload(重载)
watchContentBase: true,
watchOptions: {
//忽略文件
ignored: /node_modules/
},
//启动gzip压缩
compress: true,
//指定端口号
port: 5000,
//指定域名
host: 'localhost',
//自动打开浏览器
open: true,
//开启HMR功能
hot: true,
//不要显示启动服务器的日志信息
clientLogLevel: 'none',
//除了一些基本的启动信息之外,其他内容都不要打印
quiet: true,
//如果出错了,不要全屏提示
overlay: false,
//服务器代理--> 解决开发环境的跨域问题
proxy: {
//一旦devServer(5000)服务器接收到 /api/xxx 的请求,就会把请求转发到另外一个服务器(3000);
'/api': {
target: 'http://localhost:3000',
//发送请求时,请求路径重写:将 /api/xxx --> /xxx (去掉/api)
pathRewrite: {
'^/api': ''
}
}
}
}
六.Optimization参数配置
该配置需要在生产环境production
下使用;
optimization: {
splitChunks: {
chunks: 'all',
//以下为默认值,可以不写
/* minSize: 30 * 1024, //分割的chunk最小为30KB
maxSize: 0,//0表示最大没有限制
minChunks: 1,//要提取的chunks最少被引用1次
maxAsyncRequests: 5,//按需加载时,并行加载的文件最大数量为5
maxInitialRequests: 3,//入口js文件最大并行请求数量最大为3
automaticNameDelimiter: '~',//设置名称连接符为~
name: true,//可以使用命名规则
cacheGroups: {//分割chunk的组
//node_modules中的文件会被打包到vendors 组的chunk中 -->名称格式为: vendors~xxx.js(上面设置了连接符为~)
//满足上面的公共规则,如:大小要超过30KB,至少被引用一次;
vendors: {
test: /[\/]node_modules[\/]/,
//打包的优先级
priority: -10
},
default: {
//要提取的chunk最少被引用2次
minChunks: 2,
//优先级
priority: -20,
//如果当前要打包的模块和之前已经被提取的模块是同一个,就会复用,而不会重新打包模块
reuseExistingChunk: true
}
} */
},
//将当前模块的记录其他模块的hash单独打包为一个文件runtime
//解决缓存失效问题:修改a文件导致b文件的contenthash变化
runtimeChunk: {
name: entrypoint =>`runtime-${entrypoint.name}`
},
//配置生产环境的压缩方案:js和css
minimizer: [
new TerserWebpackPlugin({
//开启缓存
cache: true,
//开启多进程打包
parallel: true,
//启动source-map
sourceMap: true
})
]
}
1.splitChunks
提取公共代码,作为单独chunk
进行打包;
2.runtimeChunk
解决修改一个文件导致另外一个文件的缓存失效的问题;
3.minimizer
配置生产环境js
和css
的压缩方案:terser
插件
首先需要全局下载:
npm i terser-webpack-plugin -D
然后在webpack.config.js
中引用该库:
cosnt TerserWebpackPlugin = require('terser-webpack-plugin')
使用:
//配置生产环境的压缩方案:js和css
minimizer: [
new TerserWebpackPlugin({
//开启缓存
cache: true,
//开启多进程打包
parallel: true,
//启动source-map
sourceMap: tru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