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Node元数据目录分析
在第一次部署好Hadoop集群的时候,我们需要在NameNode(NN)节点上格式化磁盘:
$HADOOP_HOME/bin/hdfs namenode -format |
格式化完成之后,将会在$dfs.namenode.name.dir/current目录下如下的文件结构
current/
|-- VERSION
|-- edits_*
|-- fsimage_0000000000008547077
|-- fsimage_0000000000008547077.md5
`-- seen_txid
|
其中的dfs.name.dir是在hdfs-site.xml文件中配置的,默认值如下:
<property>
<name>dfs.name.dir</name>
<value>file://${hadoop.tmp.dir}/dfs/name</value>
</property>
hadoop.tmp.dir是在core-site.xml中配置的,默认值如下
<property>
<name>hadoop.tmp.dir</name>
<value>/tmp/hadoop-${user.name}</value>
<description>A base for other temporary directories.</description>
</property>
|
dfs.namenode.name.dir属性可以配置多个目录,
如/data1/dfs/name,/data2/dfs/name,/data3/dfs/name,....。各个目录存储的文件结构和内容都完全一样,相当于备份,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其中一个目录损坏了,也不会影响到Hadoop的元数据,特别是当其中一个目录是NFS(网络文件系统Network File System,NFS)之上,即使你这台机器损坏了,元数据也得到保存。
下面对$dfs.namenode.name.dir/current/目录下的文件进行解释。
1、VERSION文件是Java属性文件,内容大致如下:
#Fri Nov 15 19:47:46 CST 2013
namespaceID=934548976
clusterID=CID-cdff7d73-93cd-4783-9399-0a22e6dce196
cTime=0
storageType=NAME_NODE
blockpoolID=BP-893790215-192.168.24.72-1383809616115
layoutVersion=-47
|
其中
(1)namespaceID是文件系统的唯一标识符,在文件系统首次格式化之后生成的;
(2)storageType说明这个文件存储的是什么进程的数据结构信息(如果是DataNode,storageType=DATA_NODE);
(3)cTime表示NameNode存储时间的创建时间,由于我的NameNode没有更新过,所以这里的记录值为0,以后对NameNode升级之后,cTime将会记录更新时间戳;
(4)layoutVersion表示HDFS永久性数据结构的版本信息, 只要数据结构变更,版本号也要递减,此时的HDFS也需要升级,否则磁盘仍旧是使用旧版本的数据结构,这会导致新版本的NameNode无法使用;
(5)clusterID是系统生成或手动指定的集群ID,在-clusterid选项中可以使用它;如下说明
a、使用如下命令格式化一个Namenode:
$HADOOP_HOME/bin/hdfs namenode -format [-clusterId <cluster_id>]
选择一个唯一的cluster_id,并且这个cluster_id不能与环境中其他集群有冲突。如果没有提供cluster_id,则会自动生成一个唯一的ClusterID。
b、使用如下命令格式化其他Namenode:
$HADOOP_HOME/bin/hdfs namenode -format -clusterId <cluster_id>
c、升级集群至最新版本。在升级过程中需要提供一个ClusterID,例如:
$HADOOP_PREFIX_HOME/bin/hdfs start namenode --config $HADOOP_CONF_DIR -upgrade -clusterId <cluster_ID>
如果没有提供ClusterID,则会自动生成一个ClusterID。
(6)blockpoolID:是针对每一个Namespace所对应的blockpool的ID,上面的这个BP-893790215-192.168.24.72-1383809616115就是在我的ns1的namespace下的存储块池的ID,这个ID包括了其对应的NameNode节点的ip地址。
2、$dfs.namenode.name.dir/current/seen_txid非常重要,是存放transactionId的文件,format之后是0,它代表的是namenode里面的edits_*文件的尾数,namenode重启的时候,会按照seen_txid的数字,循序从头跑edits_0000001~到seen_txid的数字。所以当你的hdfs发生异常重启的时候,一定要比对seen_txid内的数字是不是你edits最后的尾数,不然会发生建置namenode时metaData的资料有缺少,导致误删Datanode上多余Block的资讯。
3、$dfs.namenode.name.dir/current目录下在format的同时也会生成fsimage和edits文件,及其对应的md5校验文件。
补充:seen_txid
文件中记录的是edits滚动的序号,每次重启namenode时,namenode就知道要将哪些edits进行加载edits
元数据的存储机制
首先,我们假设如果存储在Namenode节点的磁盘中,因为经常需要进行随机访问,还有响应客户请求,必然是效率过低。
因此,元数据需要存放在内存中。但如果只存在内存中,一旦断点,元数据丢失,整个集群就无法工作了!!
!因此必须在磁盘中有备份,在磁盘中的备份就是fsImage,存放在Namenode节点对应的磁盘中。
当在内存中的元数据更新时,如果同时更新fsImage镜像文件(文件的随机读写),会导致效率过低,
但如果不更新,就会发生一致性问题,一旦Namenode节点断电,就会产生数据丢失。
因此,引入操作日志文件edits.log(只进行追加操作,效率很高)。
每当元数据有更新或者添加元数据时,修改内存中的元数据并追加到edits.log中。
这样,一旦Namenode节点断电,可以通过镜像文件fsImage和edits.log的合并,合成元数据。
但是,如果长时间添加数据到edit.log中,会导致该文件数据过大,效率降低且一旦断电,恢复元数据需要的时间过长。
因此,需要定期进行fsImage和edits.log的合并,如果这个操作由Namenode节点完成,又会效率过低。
因此,引入一个新的secondaryNamenode,专门用于fsImage和edits.log的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