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将标准的遗传算法应用到神经网络结构搜索中,首先对网络进行编码表示,然后进行遗传操作,整体方法十分简洁,搜索空间设计的十分简单,基本相当于只搜索节点间的连接方式,但是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十分值得学习
来源:晓飞的算法工程笔记 公众号
论文: Genetic CNN
Introduction
为了进行神经网络架构搜索,论文将网络限制为有限的深度,每层为预设的操作,但仍然存在很多候选网络,为了有效地在巨大的搜索空间中进行搜索,论文提出遗传算法进行加速。首先构造初始种群,然后对种群内的个体进行遗传操作,即选择、交叉和变异,通过识别的准确率来判断其适应性,最终获得强大的种群
Our Approach
Binary Network Representation
目前SOTA的网络大都由多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内的层具有相同的维度,而相邻的阶段则用池化进行连接。借鉴这种思想,定义网络有$S$个阶段组成,$s$-th阶段($s=1,2,...,S$)包含$K_s$个节点,标记为$v_{s,k}$,$k_s=1,2,...,K_s$,节点按顺序排列,仅允许低序号节点连接到高序号节点,对节点的所有输入进行element-wise sum,每个节点代表卷积操作,卷积后都接BN+ReLU,网络不加入全连接层
每个阶段使用$1+2+...+(K_s-1)=frac{1}{2}K_s(K_s-1)$位来表示内部连接,第一位表示连接$(v_{s,1},v_{s,2})$,第二位和第三位则表示连接$(v_{s,1},v_{s,3})$和$(v_{s,2},v_{s,3})$,以此类推,最后$K_s-1$位则表示$v_{s,K_s}$与其它节点的连接。对于$1le ile jle K_s$,如果$(v_{s_i}, v_{s,j})=1$,则$v_{s_i}$和$v_{s,j}$有边,$v_{s,j}$将$v_{s,i}$的输出作为element-wise sum的一部分。编码如图1所示,但是Stage 2的编码好像有点问题,按照图片应该是0-10-000-0011
-
Technical Details
每个阶段默认有两个节点,分别为输入节点$v_{s,0}$和输出节点$v_{s,K_s+1}$,输入节点使用卷积将前一个阶段的特征进一步提取,然后传递给没有输入的节点中,输出节点则element-wise sum所有没被使用的节点的输出,然后进行一次卷积再接池化层,这里有两种特殊的情况:
-
如果节点$v_{s,i}$被隔离了,没有非默认输入和输出,则直接忽略,如图1 B2节点
-
如果当前阶段没有连接,全部为0,则只进行一次卷积(原本至少输入输出节点都会进行一次)
-
Examples and Limitations
这样的编码形式可以编码目前的主流分类结构,但也有很多局限性:
- 目前的连接方式只有卷积和池化,不能使用其它比较tricky的模块,例如Maxout
- 每个阶段的卷积核是固定的,阻碍了multi-scale特征的融合
Genetic Operations
遗传算法过程如图1所示,共进行$T$代遗传,每代包含3个操作,选择、变异和交叉,适应值通过训练后的模型在验证集上获得
-
Initialization
初始化一个随机模型集合${mathbb{M}{0,n} }{n=1}N$,每个模型是长度为$L$的二进制串,串上每位服从伯努利分布$b_{0,n}l sim mathcal{B}(0.5)$,$l=1,2,...,L$,然后训练并测试每个模型的准确率,这里的初始化策略影响不大
-
Selection
在每一代种群生成前都会进行选择操作,在$t$-th代前,个体$mathbb{M}{t-1,n}$的适应性为$r{t-1,n}$,直接影响$mathbb{M}{t-1,n}$在选择阶段存活的概率。具体选择使用俄罗斯轮盘选择法(Russian roulette),每个个体选取的概率与$r{t-1,n}-r_{t-1,0}$成比例,$r_{t-1,0}$为上一代的最低适应性。选择后的保持种群总数不变,所以一个个体可能会被选择多次
-
Mutation and Crossover
变异的操作包含对二进制串每个位进行概率为$q_M$的反转,而交叉的操作则同时改变两个个体,以概率$q_C$对个体间的stage进行交换。个体变异的概率为$p_M$,每组个体交叉的概率为$p_C$,具体的操作看算法1,虽然这种方法很简单,但是十分有效
-
Evaluation
在上述操作后,对每个个体$mathbb{M}_{t,n}$进行训练以及测试来获得适应值,如果该个体之前已经测试过了,则直接再测一遍然后求平均,这样能移除训练中的不确定性
Experiments
MNIST Experiments
实验配置,$S=2$,$(K_1,K_2)=(3,5)$,$L=13$,种群初始$N=20$,共一次$T=50$,$p_M=0.8$,$q_M=0.1$,$p_C=0.2$,$q_C=0.3$,一共只产生$20 imes (50+1)=1020le 8192$个网络,耗时2 GPU-day
CIFAR10 Experiments
实验配置,$S=3$,$(K_1,K_2,K_3)=(3,4,5)$,$L=19$,种群初始$N=20$,共一次$T=50$,$p_M=0.8$,$q_M=0.05$,$p_C=0.2$,$q_C=0.2$,一共只产生$20 imes (50+1)=1020le 524288$个网络,耗时17 GPU-day
CIFAR and SVHN Experiments
将CIFAR-10中学习到的网络直接在别的数据集上进行测试
ILSVRC2012 Experiments
将图5中的两个网络在ILSVRC2012上进行训练,先用VFFNet的stem进行下采样,再过图5的网络,最后接全连接进行分类
CONCLUSION
论文将标准的遗传算法应用到神经网络结构搜索中,首先对网络进行编码表示,然后进行遗传操作,整体方法十分简洁,搜索空间设计的十分简单,基本相当于只搜索节点间的连接方式,但是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十分值得学习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麻烦点个赞或在看呗~
更多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晓飞的算法工程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