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如果你让自己被困住了,如果你容许自己被某个顽固的段落绑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在大多数情况里,你一旦和它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 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 50%或更少—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 了解来得要好些—如果你让自己在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
-
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然后尽力找到答案):
-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 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
分析阅读规则:
-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即按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 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 的事。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 找出这个骨架。
-
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总结这本书的内容,越简短越精炼。
-
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通过将书分成各个部分,我们可以找出这本书的“骨架”,对这本书的结构认识也会变得清晰。
-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时,都是有一个问题或一连串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许多答案,找到问题,继而在阅读过程中追寻答案,若找到答案,那么这本书也就读完了。
-
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要注意到这个规则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找出重要单字,那些举足轻重的单字。第二部分是确认这些单字在使用时的最精确的意义。
-
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
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
找出作者的解答。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当我们对整本书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的时候,不要贸然进行批评。
-
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
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