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ined Architecture,即细化架构,这是架构的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分别是需要全面理解需求的Pre-Architecture(预备架构)阶段和界定系统高层组件关系的Conceptual Architecture(概念架构)阶段。这次的阅读笔记主要理解Refined Architecture。
首先,细化架构是架构三阶段不可或缺的一环,二阶段的概念架构无法代替细化架构来规范和指导程序员开发系统,二者区别主要在于一下三个方面:
1、 接口。概念架构中没有明确的定义接口,而接口在细化架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2、 子系统。细化架构通过子系统和各种模块来分割整个系统,并且子系统之间也明确了接口,而概念架构中只有抽象的组件,并且组件之间也没有接口。
3、 交互机制。细化架构落实模块或子系统之间的交互机制,是相互调用,还是使用API的方法,而概念架构只会说明需要交互的地方,不会说明交互方法。
所以,在概念架构设计阶段,方案是项目、需求和架构的总览,而方案并非架构的全部。
在细化架构阶段,采用多视图方法分析系统,可以将架构师的多项工作分类成五个方面:
1、 运行架构。例如进程、线程的相关设计。
2、 逻辑架构。例如子系统的划分和接口的定义。
3、 物理架构。例如服务器的选型。
4、 开发架构。例如源程序目录结构的定义。
5、 数据架构。例如数据库格式和文件格式的定义。
那么视图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类比于小学学过的“三视图”,即正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通过三个不同方向的观察,我们可以判断这个物体是否存在,并且想象出物体在三维空间的样子。而架构设计中使用的多视图方法是同样的道理,它要求架构师在不同角度审视系统,结合多角度的审视结果,规划出系统的“模样”,然后交给程序员“打造”。
接下来提到的“五视图”,是作者以4+1视图方法为基础,融合了作者自己的开发实践经验得到的。
五视图及其主要责任如下:
1、 运行视图:控制流组织。
2、 逻辑视图:职责划分。
3、 物理视图:物理节点安排。
4、 开发视图:程序单元组织。
5、 数据视图:持久化设计。
可以如下图看出五视图之间的联系: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是,无论哪种视图,核心体现都是架构的定义“组件+交互”这样的共同规律。
作为一篇读书笔记,不仅要记录书中的要点内容,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思考出什么一些东西。书中提到了多种多视图方法,如RUP4+1视图、SEI 3视图等,而最终,作者讲述的是以RUP4+1视图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改良的5视图方法。事实上,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作者在之前强调:“业界早已存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多视图方法(例如RUP4+1视图方法),但是作为一线架构师,要有意识地调整、扩充、改进经典方法以符合实践的真正需要”。如何服务现实?单单是纯理论,或是被人可描述于书本上的理论是不够的。真实的世界千变万化,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参数变化就完全使理论方法不可使用。所以有意识的修改,也许修改有可能是一种倒退,来契合当前面临的难题才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