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如何做一场高质量的分享

    头图.png

    作者 | 阿相
    来源 | 阿里巴巴云原生公众号

    最近我发现一些同学的分享越来越趋于“念稿”式。我一边看着分享的同学在上面念稿,另一边看着几十号人在下面看电脑看手机,我心里就特别着急。恨不得我自己上去讲,也恨不得没收了大家的电脑手机。但这种粗暴的方法肯定是不解决问题的,核心问题还是大家不善于分享。

    我自认为自己过往的分享都还是中等偏上的,因此总结一下,讲讲如何做场高质量分享,希望能够给未来要做分享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

    为什么要分享

    每个人在分享前都应该先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分享?我觉得分享就一个最纯粹的原因,就是“我有一些知识,是别人不知道的,但对他人会有所帮助,所以我想分享给大家”。

    换言之,分享的本意就是总结并传播知识,分享的核心是利他。

    而现实情况呢?

    • 做了一些技术产品,想推广给大家,所以要分享。
    • 为了体现自己有团队贡献,想要好绩效,所以要分享。
    • 就是想 show 一下自己,让别人觉得我厉害,所以要分享。

    是不是有些变味呢?其实我也并不否认这些原因,我们如果能分享的好,这些也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这就类比我们加入蚂蚁最核心还是想要快速成长,而好绩效是快速成长的结果。但谁不想要好绩效呢?

    但我们不能为了这些结果而忽略了初心。分享的初心是希望大家相互分享知识,互相成长。我觉得也只有真的能对别人有帮助的分享才能称之为“高质量分享”。

    所以,如果你在准备分享,请你再质问一下自己,你到底是为什么要分享?只有自己初心摆正了,在做分享的准备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去想:怎么才能把这个分享做好,怎么才能让分享生动有趣,怎么才能让分享干货满满,怎么才能更好传达自己的知识。否则,你以为自己分享了就是取得结果了,其实你什么也没得到,还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什么是好的内容

    好,相信看到此处的同学都是愿意利他的同学了。那新的问题又来了,我需要分享什么呢?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支撑所谓的高质量分享,我理解是如下三种。

    1. 高度总结的知识

    有些知识也不是多难掌握,而是掌握的过程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到处收集信息。过程中可能又会衍生出很多问题,需要自己破案一样的去研究。比如很早时我写的一篇《你的 Tree-Shaking 并没什么用》。为了研究 tree-shaking 为什么真实场景下优化有限,研究了 babel、uglyfy、webpack、rollup,甚至去翻一堆 issue,最终花了我数天才窥见原由。

    其他人如果也想了解这里面的原因,也需要花费数天的话,未免太折腾了。因此我把研究的过程总结成了文章并发表,同时在团队内做了一次分享。一方面传播了知识,另一方面如果别人真的想再仔细研究,至少可以节约一些时间。

    类似的还有一些新技术推出时,业界文档较少,大家学习成本较高,自己系统性学习以后做一些总结并在团队内做系统性的分享。比如 React16 刚推出时,我师兄芃程在团队内分享了 16 的新特性:

    1.png

    2. 可以借鉴的经验

    还有一些偏经验性的内容。可能是非技术性的经验,比如成长经验、人生感悟或个人思考。最典型如晋升总结、管理经验分享等等。比如我们部门曾邀请过的一些分享:

    • 兼续的《聊一聊平台技术前端如何成长》
    • 依鹭的《业务中台 - 合作伙伴提效》

    我觉得他们的分享都非常的好。比如兼续提的“微习惯”,依鹭提的“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等等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也有可能是技术上的经验,比如某类技术产品的建设经验、推导的过程等。比如 2020 年前端 D2 大会上的:

    • 辰啸的《前端故障演练的探索与实践》
    • 当轩的《跨端的另一种思路》
    • 霸剑的《SSR 在双十一会场的落地实战》

    核心就是:把自己的长期经验做一些系统总结,以自己的故事或技术专项作为案例支撑,摆事实讲道理,给其他有相似诉求的人一些“长者”经验。

    3. 晦涩难懂的技术

    还有一些是非常难理解的知识,这种往往是非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或上手成本特别高的技术点、亦或是某些高深的源码解析之类。如果我们的分享能把这些晦涩难懂的技术讲的非常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与吸收,那也是非常优质的分享。比如部门邀请过的邦祝老师的《Challenges for On-device System Design and Innovative Algorithms》(连标题都看不懂了)。还记得当时邦祝老师讲卷积神经网络时,板书做的很好,挺容易让大家理解。

    不过这类分享在蚂蚁我见的比较少,也很少看见讲的非常很好的。不过网上有一些,比如:李永乐老师的很多科学、数学相关科普视频。

    那是不是我们分享的内容属于高度总结的知识、可以借鉴的经验、晦涩难懂的技术就代表着是一场好分享呢?肯定不是的。内容虽有用,也要观众听。能被观众听进去的内容,才能称之好内容。所以如何把我们的内容给分享好才是最关键的。

    我认为,想分享好内容,首先是要组织好内容,然后是要找到好的方式去展示它,最后是有一定的技巧去表达它。

    如何去组织内容

    1. 结构性

    很多人都听过《金字塔原理》,这是一本讲解写作逻辑与思维逻辑的读物。其实我也没看过,但我知道它的最中心思想,就是“总-分-总”。总分总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个主观点,N 个子观点,每个子观点可能还有子观点。讲每个观点都是结论先行,然后讲解论证,然后总结说明。用技术人更容易理解些的话,就是整理成一颗树,然后做深度优先遍历。

    当然《金字塔原理》里还有非常多有用的知识,还是推荐大家有空去读一读,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货。

    我们今天先迈出第一步,就是总分总。换言之,内容的组织需要具有结构性。如果通篇内容,没有标题、没有分段、没有中心思想。是文章的话看着累,是演讲的话听着累。而结构化表达以后,有两大好处:

    • 对于自己:更系统、更体系的整理了自己准备分享的知识,对自我知识是更好的总结跟整理。
    • 对于他人:人类对于有序事物的记性肯定是大于无序事物。结构化表达有利于观众接收信息并回忆信息。

    2. 故事性

    除了结构性表达,我个人还很喜欢故事性的表达。就是想办法让自己的内容显得更加跌宕起伏或具有延续性。

    跌宕起伏指的是不断地抛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比如在我的《保险智能运营体系 2.0 的前端建设之路》。我先讲 1.0 的现状与问题,然后讲自己的策略与解法。做完以后,通过一些数据分析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然后又出了一些解法。这样不断的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让内容具有一定跌宕起伏的故事感,能让读者持续保有新鲜感与阅读欲望。

    延续性是指不断的由一个内容衍生出新的内容,最终回答最初的问题。比如我的《国家为什么老爱管我们》(一篇介绍金融基础知识的文章),从金融引到货币,从货币讲到银行,再讲到影子银行,再讲到具备影子银行特性的互联网产品,最后回答国家为什么老爱管我们。就像是在一条风景优美的公路兜风,两边的风景从树林渐变到草原再渐变到湖泊,过程衔接顺畅,风景美不胜收。最终证明了这是一条风景优美的公路。延续性的内容可以始终牵引着观众思绪,保持观众注意力。

    其实我这边文章就尽量去遵守结构性跟故事性。主题是「如何做一篇高质量分享」,后面细分成几个观点,观点再细分子观点。这些观点又具有一定延续性。先是定义什么是好的内容,有了好内容后讲怎么去组织、去展示、去表达。最后的最后再做一个总结。

    如何去展示内容

    如果是以文章形式的非现场分享,那能组织好内容,内容又是高质量的,相信文章一定也是高质量的。但本文更多的还是想探讨周会、月会等现场分享时,该如何更好的展示我们要分享的内容。

    而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有一个核心观点:少字多图。

    我现在发现很多人特别喜欢把文章直接拿来做现场分享,但这种情况的分享我没见过有效果特别好的。因为基本都是在念稿子。这就是我观点的最极端反面,几乎全都是字。如果一篇现场分享稿也全都是字。那请问大家是听你说话呢?还是看你文字呢?还是听你念字呢?这还不如把文档发给大家自己看呢。

    我一直鼓励大家还是用 PPT 分享,因为 PPT 上不容易放太多字,只能放核心信息。因此用 PPT 会倒逼自己把关键信息摘取出来。由于字少了,信息少了,又会倒逼自己去更生动的传达观点。

    我以我的《国家为什么老爱管我们》为例。我写完文章以后,又准备在团队内做个分享。但文章字数有 3 万多字,如果我当稿子念,估计大家梦都做两回了。所以我把文字信息给抽象,配上合适的图,把文章当做演讲稿,再多加一些即兴发挥。比如其中的「什么是资产证券化」一节,该节纯文本字数有 867 字,我转成 PPT 后如下:

    2.png

    用几张图片加摘要文字,展示资产证券化的演化过程。然后画了专门的图来介绍资产证券化本身的运行机制。最后加粗个大字表达核心的观点。

    对于有些并没有太多观点的章节,我的PPT更简单。比如其中的「你是否听过影子银行」这一节,主要是讲了两个小故事,并没太多观点。因此我的 PPT 就放了两张图,其他靠嘴巴讲讲即可。因为这种没关键信息的内容,观众没必要一边听我讲一大段故事,一边在 PPT 上看一堆文字。

    3.png

    当然,很多技术的分享,可能要演示一些代码,或者展示一些流程图、架构图,用语雀这样的文档工具可能会更方便编写跟展示。只要控制好排版,不要堆列演讲文字,对关键信息加大加粗,这也是可以的。语雀也提供了演示模式,但希望大家能更好的利用这个演示模式。

    总结一下,其实分享形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念稿。分享文档一定是高度抽象后的信息展示,其他过程的阐述尽量靠自己的嘴巴配合图片去传达。记住核心要义:少字多图。

    PS:有一种 PPT 分享形式,叫高桥流。每一个 PPT 上就几个大字,其他全靠嘴。罗永浩,还有我们前端熟知的贺师俊都使用过该形式做过分享。我也曾经尝试过:《Node HTTP/2 Server Push 从了解到放弃》

    4.png

    如何去表达内容

    是不是有了高质量的内容、高质量的 PPT,就能讲好这场分享了,也不一定。高质量的分享最后考验的还是演讲者自身的演讲水平。

    由于我又自认演讲口才还可以,因此我总结了我个人认为的一些演讲技巧。我觉得如果能把这几点做好,肯定对表达我们的内容有很好的帮助。

    1. 吸引人的开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一场分享也是如此。很多场合下,包括我们的月会,数金荟等等,大家最开始的心思并不一定在你的分享上。又不是什么苹果发布会,你的分享真的很重要吗?如果一开始不能吸引大家注意力,后面你讲的是啥别人都不知道了。

    因此我的分享,我的开头一定会想办法吸引大家注意力。还是以《国家为什么老爱管我们》为例。首先我设计这个标题已经很吸引人注意了,但我还是觉得不够。因此我的 PPT 内容第一页加了一个问题:我们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并借之前公司改名的事件开始介绍我的观点。这样通过介绍最贴近大家的事情,先把大家注意力吸引过来,后面讲起来就很顺畅了。

    也有一些文稿可能不一定很吸引人。我也会想办法先说一些题外话吸引注意。比如上文提到的高桥流之作:《Node HTPP2 Server Push》。我一开始会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高桥流,并说出罗永浩、贺师俊等名人的事情,借此吸引大家对这份 PPT 的好奇。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分享,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开头,甚至可以不是分享内容本身,但一定要吸引人。实在不行,先上去唱个歌跳个舞也行。

    2. 与观众有互动

    开头吸引住人了,后面丢了他们的注意力也不行。我自己的技巧是尽量维持与观众有互动。有些是我本来就精心设计好的,比如我在分享《国家为什么老爱管我们》的货币起源一节时,我会现场挑一个人,让他扮演一个角色,跟我产生互动,借此来阐述货币与债务的关系。我甚至专门准备了一张 100 元的现钞来类比欠条,来增加现场互动感。

    除了一些精心设计的环节,我分享时会尽量注意现场的气氛跟下面同学的注意力。大家都不听的时候,可能是本节内容确实无趣,同学们注意力已经离开。因此我可能会快速略过一些不重要的内容,快速进入下一个环节,并想一些方式再次唤起大家的注意力。

    甚至在现场互动之前,在我写文章或写 PPT 时,也往往会想象出一个观众来。我会想如果我是他,看到我此时的文章,或者听到我的分享,他内心会产生怎么样的想法与问题。然后就这个可能的问题,我会撰写对应的部分内容。或以可能的问题在现场时做自问自答。所以我分享时常会说“那么就会有人问”,然后开始自行解答。当然,如果现场确实有人问,效果就更好。

    3. 有停顿有节奏

    上文也说到,我想一些方式再次唤起大家的注意力。而最简单的唤起大家注意力的方式就是有停顿有节奏。想象一下,在一个会议室,上面有一个人在分享,下面的人都低头开始玩手机。如果分享的人突然停下来不说话,大家会怎么样?很多人都会抬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这时候大家的注意力又被牵引回来了。但是这是一招“狼来了”的技巧,所以不能滥用,必须是发生在,你即将要讲关键信息之前,做一下停顿。

    除了停顿之外,演讲还应该抑扬顿挫,也就是有节奏的演讲。我们没办法保证所有的内容都是关键信息,也就没办法保证大家都能持续的维持注意力,因此在关键的信息节点,我们应该加大音量,提醒大家现在到了关键信息了,该收回注意力听我讲话了。这就像写文章时,重点内容加粗加黑一个道理。一篇长文,如果通篇无段落、无加粗,是很难成为好文章的,同理演讲也是。

    必要条件:费尽心思

    最后的最后,我觉得高质量的分享一定是费尽心思,花费大量时间来准备的。就以这篇文章为例,我花了一整个周六的时间去撰写,中间调整过若干次结构与标题。为了更好证明论据,把很多之前别人的分享翻出来做论证支撑。

    确实,现在大家工作都很忙,没时间好好准备。我经常会催我们月会上要分享的同学的 PPT,但基本都很难提早催到,都是最后时间节点之前的临时之作。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保证质量有多高呢?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回归到我最初提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要分享?如果我们的分享是真的想帮助到他人,那肯定会好好要求自己的分享具有一定质量,否则我怎么帮助到他人呢?如果我的文章、我的 PPT 对他人没有帮助,这不是反而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如果我自认为还没准备好,可以选择到下次机会再分享,然后好好准备。

    我相信,如果能费尽心思帮助他人,肯定也能成就自己。

  • 相关阅读:
    FreeCommander 学习手册
    String详解, String和CharSequence区别, StringBuilder和StringBuffer的区别 (String系列之1)
    StringBuffer 详解 (String系列之3)
    StringBuilder 详解 (String系列之2)
    java io系列26之 RandomAccessFile
    java io系列25之 PrintWriter (字符打印输出流)
    java io系列24之 BufferedWriter(字符缓冲输出流)
    java io系列23之 BufferedReader(字符缓冲输入流)
    java io系列22之 FileReader和FileWriter
    java io系列21之 InputStreamReader和OutputStreamWriter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lisystemsoftware/p/1475510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