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react-native 运行原理【转载】

    1. 一 整体架构
    2. 二 代码流程
      1. JS入口
      2. Native 入口
      3. 事件循环
    3. 三 通信机制
      1. JS调用java
      2. java调用JS
    4. 四 扩展机制
    5. 五 离线加载
      1. 代码离线
      2. 资源离线
      3. 在线资源
    6. 六 总结
      1. 性能比较数据
      2. 环境搭建

    Facebook 于2015年9月15日推出React Native for Android 版本, 加上2014年底已经开源的iOS版本,至此RN (React-native)真正成为跨平台的客户端框架。本篇主要是从分析代码入手,探讨一下RN在安卓平台上是如何构建一套JS的运行框架。

    一、 整体架构

    RN 这套框架让 JS开发者可以大部分使用JS代码就可以构建一个跨平台APP。 Facebook官方说法是learn once, run everywhere, 即在Android 、 IOS、 Browser各个平台,程序画UI和写逻辑的方式都大致相同。因为JS 可以动态加载,从而理论上可以做到write once, run everywhere, 当然要做额外的适配处理。如图:

    _1
    RN需要一个JS的运行环境, 在IOS上直接使用内置的javascriptcore, 在Android 则使用webkit.org官方开源的jsc.so。 此外还集成了其他开源组件,如fresco图片组件,okhttp网络组件等。

    RN 会把应用的JS代码(包括依赖的framework)编译成一个js文件(一般命名为index.android.bundle), , RN的整体框架目标就是为了解释运行这个js 脚本文件,如果是js 扩展的API, 则直接通过bridge调用native方法; 如果是UI界面, 则映射到virtual DOM这个虚拟的JS数据结构中,通过bridge 传递到native , 然后根据数据属性设置各个对应的真实native的View。 bridge是一种JS 和 Java代码通信的机制, 用bridge函数传入对方module 和 method即可得到异步回调的结果。

    对于JS开发者来说, 画UI只需要画到virtual DOM 中,不需要特别关心具体的平台, 还是原来的单线程开发,还是原来HTML 组装UI(JSX),还是原来的样式模型(部分兼容 )。RN的界面处理除了实现View 增删改查的接口之外,还自定义一套样式表达CSSLayout,这套CSSLayout也是跨平台实现。 RN 拥有画UI的跨平台能力,主要是加入Virtual DOM编程模型,该方法一方面可以照顾到JS开发者在html DOM的部分传承, 让JS 开发者可以用类似DOM编程模型就可以开发原生APP , 另一方面则可以让Virtual DOM适配实现到各个平台,实现跨平台的能力,并且为未来增加更多的想象空间, 比如react-cavas, react-openGL。而实际上react-native也是从react-js演变而来。

    对于 Android 开发者来说, RN是一个普通的安卓程序加上一堆事件响应, 事件来源主要是JS的命令。主要有二个线程,UI main thread, JS thread。 UI thread创建一个APP的事件循环后,就挂在looper等待事件 , 事件驱动各自的对象执行命令。 JS thread 运行的脚本相当于底层数据采集器, 不断上传数据,转化成UI 事件, 通过bridge转发到UI thread, 从而改变真实的View。 后面再深一层发现, UI main thread 跟 JS thread更像是CS 模型,JS thread更像服务端, UI main thread是客户端, UI main thread 不断询问JS thread并且请求数据,如果数据有变,则更新UI界面。

    二、 代码流程

    1、JS入口

    _2015_10_26_4_40_39

    对于JS开发者来说, 整个RN APP就只有一个JS文件, 而开发者需要编写的就只有如上部分。主要是四个部分:

    • require 所有依赖到的组件, 相当于java中的import 或者 c++ 中的include。

    • var AwesomeProject = React.createClass 创建APP, 并且在render函数中返回UI界面结构(采用JSX ), 实际经过编译, 都会变成JS 代码, 比如 变成 React.createElement(View,{style:{flex:1}},

    • var styles = StyleSheet.create({, 创建CSS 样式,实际上会直接当做参数直接反馈到上面的React.createElement

    • AppRegistry.registerComponent('AwesomeProject', () => AwesomeProject); 以上三个更像是参数,这个才是JS 程序的入口。即把当前APP的对象注册到AppRegistry组件中, AppRegistry组件是js module。

    接着就等待Native事件驱动渲染JS端定义的APP组件。

    2、Native 入口

    _2015_10_26_5_01_52

    对于Android 开发者, 普通安卓程序入口是Activity.onCreate()方法 , 主要有三个对象

    • ReactRootView, Android 标准的FrameLayout对象,另外一个功能是提供react 世界的入口,函数startReactApplication实际调用attachMeasuredRootView触发react世界的初始化。

    • MyReactPackage, 配置当前APP 需要加载的模块,RN 的JS框架会在初始化阶段就会把native的模块按照配置加载到JS数据结构中(MessageQueue), 从而才能在JS 层即可直接判断native是否支持某个模块。支持三种类型模块配置, native module(实际就是不需要操作View结构的API), view managers(实际是映射到virtual DOM中的View组件), JS module 。

    • ReactInstanceManager, 构建React世界的运行环境,发送事件到JS世界, 驱动整个React世界运转。 通过builder可以创建不同的React环境, 比如内置js 路径, 开发环境dev的js名字,是否支持调试等。doInBackground会加载指定的JS文件, onPostExecute会调用runApplication接口运行JS APP。
      _2015_10_27_8_02_04

    ReactRootView第一次onMeasured计算完成, 然后会利用ReactInstanceManager创建 ReactContext上下文环境。重要的是初始化bridge以及加载js文件, 利用JSBundleLoader方法加载index.android.bundle. 如图

    _2015_10_27_1_41_19

    此刻进入JS 世界, 开发者的js 语句连同react js框架层被执行。该步骤最终语句是执行AppRegistry.registerComponent注册一个APP组件,但还没有到开始渲染。

    当运行环境准备完毕, 则调用bridge方法运行上步注册的APP组件,触发一连串JS 和 Native相互通信,配合事件驱动, 从而完成native世界的渲染。如图利用bridge方法运行上面注册的JS APP组件的runApplication方法: 
    _2015_10_27_1_37_35

    3、事件循环

    所有的APP在操作系统中, 最终都会使用一个事件循环来运行。

    一般来说,JS 开发者只需要开发各个组件对象,监听组件事件, 然后利用framework接口调用render方法渲染组件。

    而实际上,JS 也是单线程事件循环,不管是 API调用, virtural DOM同步, 还是系统事件监听, 都是异步事件,采用Observer(观察者)模式监听JAVA层事件, JAVA层会把JS 关心的事件通过bridge直接使用javascriptCore的接口执行固定的脚本, 比如"requrire (test_module).test_methode(test_args)"。此时,UI main thread相当于work thread, 把系统事件或者用户事件往JS层抛,同时,JS 层也不断调用模块API或者UI组件 , 驱动JAVA层完成实际的View渲染。JS开发者只需要监听JS层framework定义的事件即可。如图即JS thread 的消息队列循环:

    _2015_10_27_10_13_36

    分析代码可知,消息线程创建于ReactContext环境初始化时, MessageQueueThread.java当中, 该消息队列主要接收系统事件(如 Vsync、timer、doFrame、backkey)、UI事件(如键盘弹起、滚动等)以及 callback事件(JS 的回调函数)。
    如图即ReactRootView往JS 传递键盘弹出的事件:

    _2015_10_27_11_20_27

    而对于Android 开发者, Android 已经为APP创建一个默认的 Main Looper, 不管是Android System 还是JS 事件都是发送到Main thread通过UI渲染出来。如图即是MessageQueueThread.java直接使用主线程Looper。

    _2015_10_27_11_08_11

    跟普通APP不同是,此时JS thread相当于work thread, JS会把对应的事件或者数据通过bridge发送到UI thread。 如图即是native Java层收到的JS事件的处理函数:
    _2015_10_27_1_47_12

    三、 通信机制

    RN框架最主要的就是实现了一套JAVA和 JS通信的方案,该方案可以做到比较简便的互调对方的接口。一般的JS运行环境是直接扩展JS接口,然后JS通过扩展接口发送信息到主线程。但RN的通信的实现机制是单向调用,Native线程定期向JS线程拉取数据, 然后转成JS的调用预期,最后转交给Native对应的调用模块。这样最终同样也可以达到Java和 JS 定义的Module互相调用的目的。

    1、JS调用java

    JS调用java 使用通过扩展模块require('NativeModules')获取native模块,然后直接调用native公开的方法,比如require('NativeModules').UIManager.manageChildren()。 JS 调用require('NativeModules')实际上是获取MessageQueue里面的一个native模块列表的属性, 如:
    _2015_10_27_4_03_35

    _2015_10_27_2_00_49

    使用_genModules 加载所有native module到 RemoteModules数组。RemoteModules每项都是一个映射到native module的JS对象。

    _2015_10_27_4_08_02

    调用RemoteModules 的方法, 实际是把moduleID、methodId、args放入三个queue保存。

    _2015_10_27_4_10_34

    至此, JS端调用完毕, queue中数据要等待Native层通过bridge来取。

    native层会在一定条件下触发事件, 通过bridge调用callFunctionReturnFlushedQueue
    和 invokeCallbackAndReturnFlushedQueue ,得到的返回值就是这三个queue。

    _2015_10_27_4_39_12

    bridge会把这三个queue交给parseMethodCalls解析, 然后通过JNI回调函数转发到Java层
    _2015_10_27_4_42_17

    m_callback 函数是在bridge初始化的时候设置到c++层, 如:
    _2015_10_27_4_45_02

    然后在回调函数中,陆续调用ReactCallback对象的call方法,weakCallback就是java层初始化bridge时传入的NativeModulesReactCallback对象,也就是ReactCallback的子类。

    _2015_10_27_4_53_41

    到此,转入Java层. 从native module配置表中,取到对应module和method,并执行。
    _2015_10_27_4_58_22

    2、java调用JS

    之前ReactInstanceManager 中运行JS APP组件,JAVA 是调用catalystInstance.getJSModule 方法获取JS 对象,然后直接访问对象方法runApplication。实际上getJSModule 返回的是js对象在java层的映射对象。

    java层可以调用的JS模块主要在CoreModulesPackage.createJSModules方法配置,有:

    _2015_10_27_4_23_46

    如果调用JSModules对象的方法,则会动态代理跳转到(mBridge).callFunction(moduleId, methodId, arguments);

    _2015_10_27_4_27_15

    接着调用ReactBridge中声明的JNI 函数,
    public native void callFunction(int moduleId, int methodId, NativeArray arguments);

    _2015_10_27_4_31_32

    _2015_10_27_5_01_42

    通过JS 的require和 apply函数拼接一段JS 代码, 然后用javascriptCore的脚本运行接口执行,并得到返回值。

    _2015_10_27_5_03_09

    这样就在JS引擎中运行了一段JS代码并得到返回值,实现了JAVA层到JS层的调用。每次有JAVA对JS的访问, 则在返回值中从JS层的messageQueue.js中抓取之前累积的一堆JS calls。因为JAVA层要把时间同步、 系统帧绘制等事件传递给JS, 因此queue中的JS calls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抓取。

    四、 扩展机制

    1、 模块扩展(native module)
    官方文档操作:
    https://facebook.github.io/react-native/docs/native-modules-android.html#content

    2、 组件扩展(UI component)
    官方文档操作:
    https://facebook.github.io/react-native/docs/native-components-android.html#content

    因为react模块加载主要在ReactPackage类配置,因此扩展可以通过反射、外部依赖注入等机制,可以做到跟H5容器一样实现动态插拔的插件式扩展。比如API扩展, 通过外部传入扩展模块的类名即可反射构造函数创建新的API:

        @Override
        public List<NativeModule> createNativeModules(ReactApplicationContext reactContext) {
            List<NativeModule> modules = new ArrayList();
            modules.addAll(Arrays.<NativeModule>asList(
                    new AsyncStorageModule(reactContext),
                    new FrescoModule(reactContext),
                    new NetworkingModule(reactContext),
                    new WebSocketModule(reactContext),
                    new ToastModule(reactContext)));
            if (mModuleList != null && mModuleList.size() > 0) {
                for (int i = 0; i < mModuleList.size(); i++) {
                    try {
                        Log.i("MyReactPackage", "add Module:" + mModuleList.get(i));
                        Class c = Class.forName(mModuleList.get(i));
                        Class[] parameterTypes = {ReactApplicationContext.class};
                        java.lang.reflect.Constructor constructor = c.getConstructor(parameterTypes);
                        Object[] parameters = {reactContext};
                        NativeModule module = (NativeModule) constructor.newInstance(parameters);
                        modules.add(module);
                    }catch (Exception e) {
                        Log.i("MyReactPackage", "add Module Exeception:" + e);
                        e.printStackTrace();
                    }
                }
            }
            return modules;
        }
    

    五、 离线加载

    代码离线

    • 离线包支持。 目前RN官方支持内置APK打包以及dev server在线更新。而实际上,一般的容器都会实现一套离线包发布平台。大致的实现方案是自定义一个JSBundleLoader,对接到应用管理发布平台。
      _2015_10_27_6_02_57

    • 分离react 框架代码和应用业务代码。目前官方的生产工具是把框架代码和业务代码弄成一个bundle。 但框架代码很大,需要共用, 因此要分离出框架代码单独前置加载。 应用业务代码变成很小一段JS代码单独发布。如果每次都加载框架代码, 启动业务代码会比较慢,一个helloworld都需要4秒左右。初步实践方案是把ReactInstanceManager设置成全局变量共享,在Native APP 启动初始化或者第一次进入RN APP时初始化ReactInstanceManager。这个可能会导致多个RN APP全局变量冲突。

    • 在线更新
      离线包更新主要依赖应用管理发布平台,大致可以做到跟H5离线包一致。

    资源离线

    一般说的是图片资源比较多, RN 使用控件显示图片,如:
    _2015_10_27_5_43_26

    通过source属性设置图片资源路径, 映射到native层:
    _2015_10_27_5_46_33

    _2015_10_27_5_46_52

    因此不管是离线包内资源还是系统资源,只要能转换成Android 统一资源定位URI对象,即可获取到图片。

    在线资源

    如果是静态资源,则直接URI统一定位。如果是动态资源, 比如要通过网关获取到base64格式的图片,则需要native扩展特别接口。

    六、 总结

    1、 可能瓶颈

    *   因为bridge,  JS和 JAVA是异步互通,如果实现复杂多API的逻辑,可能会导致部分效率损耗在多线程通信。JS 异步的编程方式多多少少带来一些不便。
    *  因为bridge,  可能某些场景做不到及时响应。比如帧动画的实时控制。
    *  Android版本刚推出不完善,并且目前RN版本还在不停的更新中, 可能存在暗坑。
    *  加入JS引擎, 内存的控制比较麻烦,会比普通native增加不少。
    

    2、 待研究

    • 动态注入的API插件实现方案,能跟h5容器共用实现。
    • 因为RN已经具备很多的灵活, JS也可以做到很多大型控件,所以native UI扩展需要定义JS 和 native边界, 哪些是JS 实现, 哪些是native实现。
    • 动画的实现方式。
    • H5容器和RN容器融合方案
    • write once, 完全跨平台。
    • JS 层支持 Fragment manager

    性能比较数据

    • Demo还在实现当中,等抓完再补充。

    环境搭建

  • 相关阅读:
    Android使用sqlliteOpenhelper更改数据库的存储路径放到SD卡上
    递归实现全排列(一)
    poj_1284_原根
    绝对让你理解Android中的Context
    Java Web---登录验证和字符编码过滤器
    ceph理论及部署配置实践
    ceph for openstack快速部署实施
    php set env
    基于本地iso 搭建的本地yum源 安装部署openldap
    ceph rpm foor rhel6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aiJr/p/640075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