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场景类(业务逻辑类)的扩展用继承,工具类的扩展用组合。相对而言。别人的核心业务,到自己那里就成了工具。所以一般不继承程序集的类,除非特别说明。
场景类可能比较复杂,这里会更倾向于用继承。工具类专注于具体的方法,将逻辑上联成一体的功能逻辑,效率优化到极致。
2.工具类适合单一职责,场景类的职责就是调用,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核心的作用。
其他层封装的是具体某一块,场景类封装的是业务流程,在工具之间起到胶水和填充的作用,做各种杂事,用继承来描述复杂多变的业务逻辑,适应变化。
3.继承树子类如果有大量的兄弟,应确保对类别的抽象是逐渐具体化的,即父类同辈兄弟的数量应小于子类同辈,子类应是很少扩展代码,大部分继承自父类的合理抽象。
父类调用子类功能,也可能反之,子类定义父类调用, 抽象链条与调用链条不匹配,应使用抽象方法。
因为最终的场景架构是组合,组合不一定分层,但是应用层和基础设施层向领域层前进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具体问题不断抽象的过程。
应以抽象程度为线索构造继承树。继承的起点到终点通常在组合的同一个层,父类只有更抽象才能解决更广泛的问题,以充分实现重用的目的。重构和设计的时候,应尽可能对方法确立接口,而不是对属性和字段确立接口。属性和字段确立的接口是一种深层的捆绑,很难发生变化的,好处在于可以写尽可能通用的方法,在父类完成统一的功能,一般这种设计不能依赖某种简便思路的合理推导,一定要在领域模型的高度判断,这些同样接口的类具有功能和概念上的长期一致性,否则一旦需求变化,有的有通用接口,有的要用另一套方法,不能从概念上自成体系,自我解释,反而叠床架屋,增加复杂性。
4.继承可以是一种分层,每一层完成不同的功能(或抽象),最终产生一个强大的功能。
组合也是一样的,如果被用于分层,则实际上是对底层的封装和抽象,如果被用于框架,则是对某个领域的封装。
继承和组合的区别在于是否组装出一个强大的单一类,视系统的领域架构,逻辑架构而定。
场景类继承产生场景类,工具类组合产生工具类,构成场景之网的网点,机器的构件。如果必须对完整功能的工具类进行继承,说明搞错了,要么工具类设计有瑕疵,要么场景类构思太贫血。
如果场景类方法超过上千行,或是一个程序集里出现多个独立继承树的场景类,工具类,程序员在类型名字设计上出现障碍,后来者很难搞懂,说明场景类的继承功能尚未发挥到极致。 一个程序集只应有一个主继承树,如果有多个,那么做多个程序集。工具类不应当被继承,如果需要,另外定一个领域,将其作为场景类独立设计,然后在更大的场景类中当工具,或是构成工具类的构件来调用。
继承对基类的逻辑领域整体不动,只有调用,如果必须要动,且造成原设计面目全非,则可能继承树选错了,或不该用继承。
5.继承应慎用虚方法和覆写,应确保覆写的方法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方法,对父类同层的成员很少依赖(其他成员可以依赖它,它应是一个被调用者)
6.分层也好框架也好,继承也好组合也好,划分的标准实际上是对领域边界的理解,领域实际上是做什么事的,他的边界在哪儿?
例如前述完整的工具类,到底完整是什么定义?
在如工具类的扩展用组合,扩展的定义是什么,假如你能改每一层工具类源码,那么什么时候去改工具类,改哪一层,什么时候去改场景类?
领域使系统架构清晰高效,其他概念是用来描述领域的方式,并非硬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