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2007年Enterprise 2.0的10大趋势

    要预测Enterprise 2.0的趋势,可能不太容易。就需求面而言,Enterprise 2.0的驱动力似乎来自多重方面,包括对一连串便捷IT解决方案的需求,以及对高价值、协作式问题解决方案(即所谓tacit interactions「隐含式互动」)的需求。

    这正是Enterprise 2.0有趣的地方。Enteprise 2.0平台能提供一般用途、形式不拘、自助式(DIY)的工具,有潜力解决与协作、知识管理、服务导向架构(SOA)、自助式IT有关的一箩筐问题,甚至有助于解决多年来困扰IT人员与企业的员工整体生产力问题。

    Enterprise 2.0以全球信息网(Web)目前运作良好的模式为蓝本,也有帮助。因此,推动Enterprise 2.0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简单、有效的软件模型在Web上大受欢迎,从Flickr、 YouTube、del.icio.us等等Web 2.0应用程序的风行可见一斑。这些应用程序透过社交媒体,充分释出用户集体的产出潜能,把IT系统的潜在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过,诸如部落格(blog)、维基(wiki)等应用程序,只是Enterprise 2.0故事的导言罢了,未来还可根据McAfee SLATES模型(搜寻、链接、制作、卷标、延伸和信号)描述的样本和惯例,创造出许许多多其他类型的应用程序。有别于电话、电子邮件乃至于实时通讯(IM),Enterprise 2.0式的信息与协作不具干扰性,而且富有高度的杠杆性。

    但这些工具本身以及这些工具鼓励的行为,例如分享、同侪协作和大规模参与,是否能从Web成功转移到性质截然不同的企业环境中,仍有疑问。2007或许会提供这个问题的解答,并决定这股Web 2.0分支现象的命运。

    且让我列出2007年Enterprise 2.0发展的十大预测,依重要性倒序排列:

    10. 部落格与维基仍会是2007年Enterprise 2.0领域最红的应用。这两种由在线用户控制的社交媒体模型,知名度最高、最经过验证也最易于了解。这不是说混合型应用(例如Itensil的维基式Team Activity Manager)就没有进展的空间,只是据我猜测,部落格与维基会是2007年大多数Enterprise 2.0测试计划赖以建构的基础。

    9. 一些Enterprise 2.0计划的报酬率会低于预期,主要因为过度的组织架构和低度的社会互动使然。

    大多数企业wiki产品提供某种整理用户上传数据的方式,以便撷取。但过度的、upfront式的组织结构,正是Enterprise 2.0力图避免的,而且今天大多数软件的组织结构仍然过于繁复。这为什么重要?因为任何琐碎的使用障碍,都可能大大地降低使用者参与贡献的意愿。在社交方面,务必让使用者的「行为足迹」更明显,并且让用户不论从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而言,都容易在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评论,攸关计划的成败。

    里德定律(Reed's Law)也指出,就网络效果而论,社交网络是目前为止最强大的,正因为如此,Enterprise 2.0应用程序的社交功能若是降低,就会阻止某种应用在组织内部产生病毒式的普及化。建议:让必要的组织结构自然兴起,也让使用者以公开、匿名的方式,主动贡献内容,并以评论、标签、评比、评语等方式,让内容更丰富。


    8. 流程稽核工具(compliance tools) 可能失去支持,使用者可能急着拥抱更容易操作的工具。沙宾法案(Sarbanes-Oxley;SOX)及其他法规对上市公司及相关产业的职员构成巨大的负担。他们必须不断地、巨细靡遗地把公司内部运作的流程、控管以及重大决定一一记录下来。已有许多小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纷纷提供协助企业符合各项法规要求的工具与支持服务。可惜这些软件平台通常都过于繁复,给原本工作负荷量已很吃重的职员带来额外的负担。许多企业在情急之下,已开始采用门坎低的维基程序,以便非正式地撷取并整理数据,然后再定期上传至正式的compliance系统。这类打游击似的后端部署方式极可能真的生根茁壮。那么,这种作法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挑战,不仅内部管理的难度增加,而且也难以评估新兴的「替代」平台究竟效用如何。

    7. 这会是Enterprise 2.0流程工具第一回合出击不成功便成仁的一年。SOA和Web 2.0应用程序通常都侧重服务与功能,但商业界却更重视流程。所以不少人主张,把企业功能引进消费者工具的最佳方式,或许是让这些工具变得更以流程为导向。因此,即将推出的许多Enterprise 2.0工具都偏重流程,例如前文提到的Itensil,以及新兴的商业流程2.0 (BPM 2.0)运动,用这些工具即可启动流程管理功能。到2007年年底时,我们就可断定押宝于此是不是明智的决定。据我推断:这个领域会浮现新的市场领导者。

    6. 2007年既有协作工具(如电子邮件、电话与IM)的安装基础不会受到影响,但是会为2008年一股明显的趋势转变打下地基--届时,企业主管与职员会察觉,建置企业知识库、改善相关商业信息的查询效率、以及善用卷标与链接等组织技巧,会带来诸多好处。依我之见,能把电子邮件、电话与IM功能整合到Enterprise 2.0环境的工具,必将大受欢迎。

    5. 企业消费者化(consumerization)的步调会持续加快,有助于促进基层用户采用 Enterprise 2.0软件。若这股拥抱Enterprise 2.0的趋势果真兴起,那会是因为它代表一种更好、而且网络上已广获采用的工作方式。例如,部落格比电子邮件能接触到更广大的群众,而且通常是以意外惊喜的方式呈现。网络「空间」(Spaces)打造出一种低门坎、具成本效益的个人管道,以一种界定明确的方式让用户与组织或全世界沟通。这些模式更容易让人了解,而且在网络上更有效,势必在企业内部助长由下而上采纳的趋势,通常是由年纪较轻的、年资较浅的员工所带动,因为他们熟悉这些方式。

    4. 大型软件公司与Enterprise 2.0小公司之间的角力赛会出乎意料地激烈。不论是在产品或服务方面,大型软件公司(例如微软公司,但IBM更明显)会看清软件业的大势所趋,并努力提供部落格/维基平台、情境式软件环境(例如IBM令人印象深刻的QEDWiki)、社交书签工具,以及更多聚焦于Enterprise 2.0领域的工具。尽管新创公司拥有反应敏捷的优势,也比较不受安装基础牵绊,但他们必须跟大企业强大的销售与服务人马竞争。所幸Enterprise 2.0是广大的领域,有充分的空间支持一些成功的创业故事。不过,要在这个市场飞黄腾达并不容易,特别是现在已经有开原码软件可跟这些工具竞争。

    3. 有效的企业搜寻工具兴起,是Enterprise 2.0成功的一大前提。原因之一是,网络功效大是因为具备一种连结架构,让搜寻能有效运作。假如没有Google或其他搜索引擎可用,让我们只打寥寥几个关键词,就可从亿万个网页中找到想查的数据,那么全球信息网对我们就可说是毫无用处。如果信息存在却找不着,那有什么用?随着信息日积月累,企业不断地设法克服信息搜寻的障碍。倘若缺乏链接架构或其他按数据关联性排序的方式,企业数据要从何查起,遑论如何发挥其功用?Enterprise 2.0提供一种可能性,不仅把上下文搜寻功能引进企业信息生态系,也让既有的IT系统设施与这些新平台连结起来。透过搜寻与卷标功能,让赋予企业信息货真价实的可查询性,是Enterprise 2.0的一大价值,也是一大致胜因素。

    2. 滥用Enterprise 2.0的情况会持续出现,但不至于造成太大的影响。也许会导致又一桩重大的金融丑闻爆发,或只是员工滥用Enterprise 2.0工具扰乱正常运作,但未造成严重伤害。无论如何,随着企业采用愈来愈多的部落格与维基工具,以集体协作方式来改善信息的储存与整理,总会有一些有趣的事件发生,这是在所难免的。

    1. Enterprise 2.0与Office 2.0的名称将展开对峙,争夺在线商用软件的正统,但没有任一方是绝对的赢家。Enterprise 2.0是一种笼统的称呼--因为自然会与组织级后端系统产生联想--日后用于知识管理时,要继续维持其形式不拘、新兴社交网络工具的利基地位,不太容易。Office 2.0则是规模适中的泛称,但太偏重客户端方面,在后端方面有所不足。这两种称呼会不会合并,或只是暂时这么称呼,等待未来一年逐渐演变,仍值得观察。这项名称辩论很重要,因为我们需要有效的简称(short-hand label)来辨识信息业快速变迁的趋势。目前,我会投Office 2.0一票。

    我在研究Enterprise 2.0现象时,曾探讨搜寻、新兴架构等方面的问题。但到头来,商业文化依然是2007年起Enterprise 2.0即将遭遇的最大障碍之一。我认为,企业需要花数年的时间,才能适应在内部建立一个能让公司上下人人清楚看到的公共软件平台。尽管目前大多数公司都已建立电子邮件通讯簿,可把讯息传送到组织内部的各个单位,但实际使用的频率并不高。

    到头来,Enterprise 2.0的商业价值会彰显出来。即使在这方面的投资只获得10%的报酬率,也值回票价。问题是:你会不会比竞争对手先一步获得投资回报?


  • 相关阅读:
    算是鼓励自己吧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梦想
    敢问路在何方?
    关于红黑树旋转算法的一点说明
    存一下
    shell脚本变量
    ubuntukylin
    如何在批处理作业进行DEBUG
    IBM AS/400 应用系统开发的软件工程工具分析
    AS/400开发经验点滴(六)如何制作下拉菜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luespot/p/108018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