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zip [-cdtv#] filename:压缩。
参数:
-c:将压缩的数据输出到屏幕上,可通过数据重定向进行处理;
-d:解压缩的参数;
-t:可以用来检验一个压缩文件的一致性,查看文件有无错误;
-v:可以显示出原文件/压缩文件的压缩比等信息;
-#:压缩等级,1最快(压缩比最差),9最慢(压缩比最好),默认6。
2. zcat *.gz:读取gzip压缩文件。
3. bzip2 [-cdkzv#] filename:压缩。
参数:
-c:将压缩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输出到屏幕上;
-d:解压缩的参数;
-k:保留原文件,而不会删除原始的文件;
-z:压缩的参数;
-v:可以显示出原文件/压缩文件的压缩比等信息;
-#:压缩等级,9最佳,1最差。
4. bzcat *.bz2:读取bzip2压缩文件。
5. tar [-j|-z] [cvxt] [-f 新建文件名] filename:打包。
参数:
-c:新建打包文件,可搭配-v来查看过程中被打包的文件名;
-t:查看打包文件的内容含有哪些文件名,重点在查看文件名;
-x:解打包或解压缩的功能,可以搭配-C 在特定目录解开;
-c,-t,-x不可同时出现在同一命令中。
-j:通过bzip2的支持进行压缩/解压缩,此时文件名最好为*.tar.bz2;
-z:通过gzip的支持进行压缩/解压缩,此时文件名最好为*.tar.gz;
-v:在压缩/解压缩的过程中,显示处理进度;
-f filename:指定新建的文件名;
-C 目录:解压缩时指定目录;
-p:保留备份数据的原本权限与属性,常用于备份-c重要的配置文件;
-P:保留绝对路径,即允许备份数据中含有根目录;
--exclude=FILE:在压缩的过程中,不要讲FILE打包。
6. dump [-Suvj] [-level] [-f 备份文件名] 待备份数据:备份。
参数:
-S:仅列出后面的待备份数据需要多少磁盘空间才能备份完毕;
-u:将这次dump的时间记录到/etc/dumpdateS文件中;
-v:将dump的文件过程显示出来;
-j:加入bzip2的支持,对数据进行压缩,默认压缩等级为2;
-level:指定压缩等级;
-f:指定目标文件名;
-W:列出在/etc/fstab里面的具有dump设置的分区是否有备份过。
7. restore -t [-f dumpfile] [-h]:查看dump文件。
restore -C [-f dumpfile] [-D 挂载点]:比较dump文件与实际文件。
restore -i [-f dumpfile]:进入互动模式。
restore -r [-f dumpfile]:还原整个文件系统。
参数:
-t:用来查看dump文件中的重要数据;
-C:将dump文件中的内容与实际文件进行比较;
-i:进入互动模式,可以仅还原部分文件,用在dump目录时的还原;
-r:将整个文件系统进行还原;
-h:查看完整备份数据中的inode与文件系统label等信息;
-f:指定要处理的dump文件;
-D:查看挂载点与dump文件内包含的不同数据。
8. mkisofs [-o 镜像文件] [-rv] [-m file] 带备份文件 [-V vol]:新建镜像文件。
参数:
-o:指定目标镜像文件名;
-r:通过Rock Ridge产生支持UNIX/Linux的文件数据,可记录较多的数据;
-v:显示构建镜像文件的过程;
-m file:排除file文件;
-V vol:新建volume。
9. dd if="input file" of="output file" bs="block size" count="number":备份。
参数:
if:指定input file,也可以是设备名;
of:指定output file,也可以是设备名;
bs:规划一个block的大小,默认是512字节(一个扇区大小);
count:指定块数目。
10. cpio [-ovcB] > [file|device]:备份。
cpio [-ivcdu] > [file|device]:还原。
cpio [-ivct] > [file|device]:查看。
cpio通过find等命令联合实现备份和还原。
参数:
-o:将数据复制到文件或设备上;
-B:让默认的块大小增加至5120字节,默认是512字节;
-i:将数据自文件或设备复制到系统当中;
-d:自动新建目录,使用cpio所备份的数据内容不一定会在同一层目录中;
-u:自动将较新的文件覆盖较旧的文件;
-t:需配合-i参数,可用在查看cpio新建的文件或设备的内容;
-v:显示存储中出现的文件名;
-c:一种较新的portable format方式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