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计算机网络笔记

    第1章 概述

    重点

    • 互联网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的作用,包括分组交换的概念
    •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计算机网络分层次的体系结构,包含协议和服务的概念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
    • 三类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 Internet:互联网
      • 重要特性:连通性和共享(资源共享,如信息共享、软件共享、硬件共享)

    1.2 互联网概述

    计算机网络:

    • 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网络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等。

    互连网(internetwork 或 internet)

    • 互连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主机(host)

    • 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
    •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

    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连网发展的过程。1969,APRANET。1983,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
    • internet(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网络间的通信协议可以任意选择。
    • Internet(互联网)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连网,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 第二个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1985,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设计算机网络,NSFNET。它是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或企业网)
    • 第三个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的互联网。NSFNET 逐渐被互联网主干网替代。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又称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 ISP:主干 ISP、地区 ISP 和本地 ISP 。
      • 本地ISP给用户提供直接的服务(用户有时也称为端用户)
    • 互联网交换点 IXP (Internet eXchange Point),主要作用: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需要经过第三个网络(一般需要交费,速度也慢)来转发分组。
    • IXP 的结构非常复杂。典型的 IXP 由一个或多个网络交换机组成,许多 ISP 再连接到这些网络交换机的相关端口上。IXP 常采用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络交换机,这些网络交换机都用局域网连起来。

    标准化工作

    • 互联网协会(ISOC)
      • 技术组织,互联网体系结构委员会 IAB
        • 互联网工程部 IETF
        • 互联网研究部 IRTF
    • 三个阶段
      • 互联网草案
      • 建议标准
        • 成为RFC文档
      • 互联网标准

    1.3 互联网的组成

    边缘部分

    •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用户直接使用。

    核心部分

    •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 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简称“计算机之间通信”。
    • 两大类:
      • 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Client/Server)
        • 浏览器-服务器方式(B/S方式,Browser/Server),视为C/S方式的一种特例
      • 对等方式(P2P方式,peer对等),通信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的请求方或提供方,只要使用了P2P软件,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的通信。

    核心

    • 起作用的——路由器(router),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可以认为是交通指挥信号灯)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电话如何通信,就是靠一个个交换机,而不是靠每两台电话的线路。

      • “建立连接” -> “通话” -> “释放连接”
      • 特点:通话过程中,端对端的电信资源一直被占用。
    • 电路交换不适用于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原因在于——资源的浪费。计算机数据是突发式出现在线路上的,真正传输时间比较短暂。

    • 分组交换:存储转发技术

      • 报文(message):需要传输的数据块。

      • 分组(packet),包:是由报文分成等长的数据,在前面加上首部header(header也被称为包头)形成的。

        • header相当于一个识别坐标
      • 短交换的数据存在路由器的内存中而不是磁盘中,这样能加快传输效率

      • 运输层协议(protocol)保证了数据传送的可靠性

    • 优点:

      • 优点 手段
        高效 分组传输过程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逐段占用
        灵活 为每一个分组转发选择最合适的路由
        迅速 分组传送,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
        可靠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路由的分组交换网
    • 缺点:

      • 时延
      • 无法保证带宽
      • header造成一定开销(overhead)
    • 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也是基于存储转发原理:以一整个报文为整体

    1.4 在我国的发展:1980开始,1994接入互联网

    1.5 类别

    定义

    • 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硬件能够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作用范围

    •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远程网(long haul network)。互联网核心部分。跨国。
    • 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很多采用以太网技术。
    •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校园网,企业网。
    • 个人区域网PAN(Personal Area Network):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Wireless PAN)
    • 多处理机系统:中央处理机之间距离1米的数量级。
    使用者
    • 公用网(public network)
    •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用来把用户接入互联网的网络

    • 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本地接入网,居民接入网。连接居民端系统到第一个路由器的网络。不属于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更像是一座桥梁。

    1.6 性能特征

    速率

    • 比特(bit),binary digit,二进制数字,信息量的单位。单位是bit/s。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带宽

    • 本来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带宽。单位:赫兹。频域
    • 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最高数据率”。单位:bit/s。时域

    吞吐量

    •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实际的数据量。

    时延,延迟/迟延

    • 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it) / 发送速率(bit/s)
    •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m) / 电磁波在信道的传输速率(m/s)
    • 发送时延,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一般是网络适配器),传播时延,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上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具体需要看哪个因素影响总时延
    • 错误概念
      • 在高速链路上,比特会传送得更快些。传送更快——传播时延,是通信线路的材质。高速链路——提高了数据的发送速率,减小了发送时延。
    • 光纤中光的传播速率比铜线中电磁波的传播速率还要低一些。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 管道体积,能容纳多少比特

    往返时间 RTT (Round-Trip Time):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 发送时间 = 数据长度 / 发送速率
    • A 知道 B 收到消息了,才会继续发送,就有一个往返时间 RTT
    • 有效速率 = 数据长度 / (发送时间 + RTT)

    利用率

    • 并非越高越好,如高速上车很多,反而会堵车。增加了时延
    • 信道或网络的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1.7 体系结构——分层思想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OSI / 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 理论,实际市场被 TCP / IP 协议占领

    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 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体系结构

    •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体系结构式抽象的,而实现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五层协议

    • OSI 七层协议,复杂不实用
    • TCP / IP,四层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实质只有最上面的三层,网络接口层没什么具体内容。
    • 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折中,采用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 域名系统 DNS,支持万维网应用的 HTTP 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 SMTP 协议。
    • 报文(message):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

    运输层(transport layer)

    • 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 传输控制协议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单位:报文段(segment)。
    •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单位:用户数据报。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任务1:把报文段 / 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 / 包进行传送。
    • 使用 IP 协议,分组也叫做 IP 数据报,简称数据报。
    • 任务2:选择最合适的路由。
    • 互联网是由大量的异构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起来的。互联网使用的网络层协议是无连接的网际协议 IP 和许多种路由选择协议
    • 网络层,网际层,IP 层。
    • 链路层, IP 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ing)。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 发现有差错,可以简单地丢弃这个帧。
    • 检错,纠错。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单位:比特。发送方发1,接收方收到就是1。物理层考虑多大的电压表示“1”或“0”

    TCP / IP 协议族

    传输数据流程

    数据 操作 协议
    应用层 报文 +H5 DNS, SMTP, HTTP
    传输层 报文段,用户数据报 +H4 TCP, UDP
    网络层 分组 +H3 IP
    链路层 +H2, +T2
    物理层 比特流
    • 协议数据单元 PDU (Protocol Data Unit)
    • 数据经过5层之后变为比特流,到路由器由1层传送到3层,路由器操作之后回到1层,比特流重新转发到另一个路由器。
    • 对等层(peer layers),协议栈(protocol stack)
    • 实体(entity),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和服务

    •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 协议和服务不一样
      • 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不能看见协议。
      • 协议是“水平的”,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
    • 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
    • 服务数据单元 SDU (Service Data Unit):层与层之间交换数据的单位
    • 第 n 层是服务提供者,第 n + 1 层是服务用户,每一层的协议是不相同的
    • 协议的一个特点:必须把所有不利的条件事先估计到,而不能假定一切都是正常的和非常理想的。协议需要应付异常情况。

    TCP / IP 体系结构

    说明

    • 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第一章的时候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希望借此建立较完善的学习体系。
    • 参看教材计算机网络第7版,作者谢希仁
  • 相关阅读:
    WPF 关于拖拽打开文件的注意事项
    asp.net core 3.1中对Mongodb BsonDocument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支持
    用百度webuploader分片上传大文件
    多线程学习笔记
    web.config数据库连接字符串加密
    Visual Studio 2010 常用快捷方式
    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3 日常使用使用手册(四)分支与合并
    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3 日常使用使用手册(三)上传新工程、创建任务、创建bug、设置预警
    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3 日常使用使用手册(二)修改、签入、撤销、回滚、对比代码变更
    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3 日常使用使用手册(一)-本地连接TFS、查看任务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henxianbin/p/1157206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