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创新随想(2012版)

    创新是个非常好的词,虽然这个词在中国已经被用滥了,但我依然固执的认为这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词汇。我常常对同事或团队的成员说,我们在做产品规划、设计和编码的过程中,应有创新之念,即使要跟随,我们也要去跟随那些创新的东西。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我们没能做出创新的成果,但是我们至少让创新的机率又增加了一点点。

    探讨创新这个主题,可以从Twitter开始。Twitter是一个以“follow(跟随)”为中心的社交网络,你可以通过跟随建立自己的信息社区,别人同样也可以跟随你,从而建立他的信息社区。这是一种在Twitter出现之前没有的新的社交网络。当用户还在迷恋论坛和博客的时候,当各类开心网正在琢磨如何跟随Facebook的时候,Twitter横空出世,从2006到2010年,短短4年,Twitter用户数量已经过亿,基于这个平台形成了一系列第三方服务和应用。当然Twitter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增长变缓、对第三方开发者的冲击等,但是不可否认,Twitter对世界的信息传播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包括对墙内的中国。目前国内四大门户的微博已经影响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天这些服务提供商都要处理数以亿记的微博信息,俨然有超过传统媒体之势!无论国内各大微博对Twitter的模式进行了如何的中国式创新,创新的根源依然在Twitter,这就是不忽悠的力量!

    事实上,由于自己的心智迟钝和当年信息的闭塞,我在工作初期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忽悠,只是埋头开发,编写代码,并沉浸在自己的一些小花招和小技巧中。当时我们更多在提的是创意这个词,但遗憾的是最终创意变成了主意,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创新,所以最终也没有形成突破性的力量。2000年左右,中国的软件和互联网基本上是乏善可陈的。

    而真正让我对创新的力量感到敬畏的,是苹果公司。最早接触苹果产品是把一款我们开发的BS架构产品移植到Mac Server上,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基本上把Mac当Unix用,另外就是知道用Mac机器做音乐很棒。之后苹果公司开始突飞猛进,相继推出iPod、iPhone、iPad系列,同时其操作系统和个人电脑也有了质的飞跃,我自己也成为了一个苹果产品用户。苹果是一个全盘掌握了方方面面的公司,在硬件,操作系统,软件,影视,音乐等领域,无不将创新做到极致而让人称道。记得在2009年的一个主题演讲中我强调创新时为大家展示了这样的数据:

      1、2000年5月,苹果公司的市值为170亿美元,微软公司的市值为3560亿美元
      2、2009年9月,苹果公司的市值为1820亿美元,微软公司市值为2610亿美元

    参加研讨的大部分是IT领域的从业人员,但很多人依然对这样的数据感到震惊,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苹果已经发生了指数级的变化。当时我的预测是在不远的将来,苹果会轻松超过IBM,Google和微软公司,事实上你们都知道,这是个很容易的预测。时至今日,苹果的市值约等于30个DELL,17个HP,5个Facebook,6个Amazon,5个Intel,2个Microsoft,苹果公司75%的收入来自于五年前不存在和两年前不存在的产品,iPhone和iPad。创新的力量实在是可敬可畏,无法忽视。

    创新确实是个让人着迷的事情,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本土的创新土壤。从科技领域可以看到,我们的创新环境是很薄弱的。即使是直接从结果上看,这也是毫无疑问的。到目前为止中国本土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当然和平奖除外);我们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我们没有发明流行的编程语言;我们很少参与公共协议和规范的制定。当然,我们可以说世界上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在这些方面都差不多把,那么我们还几乎没有通用软件!知识产权的漠视和盗版的猖獗已经毁了通用软件整整十年;大公司对小型公司创新模式的抄袭直接导致创新无法延续。目前我们的创新似乎仅限于互联网应用和企业应用领域,当然这还包括大量的“跟随”作品。

    但是,这能怪谁呢?经过中国教育体制多年的不懈努力,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其实已经不适合创新了。很多年前,很多人告诉我华人智商最高,当时我信了,后来才发现这是个美丽的谎言。我们的智商是体现在考试和忽悠上,而不是在创新上!

    现实就是这样,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止步不前?我们已经长大变老,不可能回炉接受再教育,体制上的事情我们也无能为力。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做一些事情,坚守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在中国的互联网和企业应用领域持续推进创新、整合与跟随,我们可以在自己掌控资源范围内搭建良好的创新环境,我们可以把创新的思维贯穿在产品设计、评审、文档、代码和运维中。事实上随着移动应用和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公司已经出了很多创新不忽悠的服务、产品和创意,相信未来这个领域会变得更好......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东西只有两点:

    第一,创新的爆发力不容忽视,如果我们没有创新,或者创新速度缓慢,那我们就只能做一个follower(跟随者),而且是随时可能被淘汰的跟随者。不要迷恋什么亚太地区最大的IT服务外包市场的传说,要知道,在IT服务外包领域,制定规则的永远是发包方,创新永远在岸的那一边。可以跟随,可以外包,但这一切都应该是创新的基础设施。希望在未来,无论是在工业领域,还是科技领域,我们都能够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第二,目前国内创新的土壤确实比较恶劣,盗版、抄袭、对知识产权的漠视、创新思维的惰性、商业机器对创新的践踏等等。即使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依然可以做一些事情,也许我们终老一生而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但至少我们让这块创新的土壤,变得好了一点点。

    也许,下一代的创新就可以开花结果了。

  • 相关阅读:
    LeetCode Subsets II
    LeetCode Rotate Image
    LeetCode Palidrome Number
    LeetCode Generate Parentheses
    LeetCode Maximum Subarray
    LeetCode Set Matrix Zeroes
    LeetCode Remove Nth Node From End of List
    Linux Loop设备 使用
    Linux 文件系统大小调整
    LeetCode N-Queens II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hijianqiang/p/creative.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