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网络中存在的典型安全隐患:
- 假冒
- 窃听
- 篡改
- 冒名传送
- 否认传送
信息安全要素:
- 可鉴别
- 授权
- 机密性
- 完整性
- 不可抵赖性
应用系统安全性需求和典型攻击
机密性
- 需求:数据传输、存储加密
- 攻击:窃听、业务流分析
完整性
- 需求:数据和系统未被未授权篡改或者损坏
- 攻击:篡改、重放、旁路、木马
可鉴别性
- 需求:数据信息和用户、进程、系统等实体的鉴别
- 攻击:伪造、冒充、假冒
不可抵赖性
- 需求:防止源点或终点的抵赖,自身独有、无法伪造的
- 攻击:抵赖、否认
授权
- 需求:设置应用、资源细粒度访问权限
- 攻击:越权访问、破坏资源
密码学的应用
机密性
利用的技术: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应用
数字信封(混合加密):由于对称加密体制和非对称加密体制各有优缺点。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是经常用混合加密方式来对数据进行加密的。常见的混合加密算法主要是指 RSA加密算法 和 DES加密算法 这两种加密算法混合加密
发送端:
- 信息(明文)采用DES密钥加密得到密文。
- 使用RSA公钥加密前面的DES密钥信息得到key,最终将密文和key进行传递。
接收端:
- 用RSA私钥解密key得到DES密钥。
- 再用DES秘钥解密文信息,最终就可以得到我们要的信息(明文)。
完整性
利用的技术: 哈希算法
应用
- 发送端:通过对文件进行哈希运算得到摘要key,并将文件和摘要key一起发送给对方
- 接收端:用相同的哈希算法对文件进行哈希得到摘要 key2,对比 key 和 key2 是否相等
可鉴别性
利用的技术:数字证书、数字签名
实体鉴别:通过口令、共享秘钥、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等,告诉别人,你是谁!
- 单向鉴别:只有一方鉴别另一方
- 双向鉴别:通信双方相互进行鉴别
消息鉴别: 通信消息是合法的、完整的
- 发送端:对身份信息进行哈希运算,得到哈希值,再利用数字证书的私钥对哈希值进行加密,得到数字签名,将身份信息、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都发送给对方
- 接收端:利用数字证书的公钥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得到key1。再利用相同的哈希算法对身份信息进行哈希,得到key2。如果key1等于key2,那么这个人的身份信息就是正确的
口令验证身份
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验证身份
不可否认性
利用的技术:数字签名、证据存储
证明信息已经被发送或接收:
• 发送方: 不能抵赖曾经发送过数据,使用发送者本人的私钥进行数字签名
• 接收方: 不能抵赖曾经接收到数据,接收方使用私钥对确认信息进行数字签名
授权
利用的技术:授权管理 访问控制
应用
相关文章:密码学(对称与非对称加密 哈希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