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Google软件测试之道》

    Google软件测试之道

    Google对质量的理解

    • 质量不等于测试,即质量不是被测出来的
    • 开发和测试应该并肩齐驱,测试就是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质量是一种预防行为而不是检测

    Google对软件测试的划分

    抛却复杂的专业术语,简单按照测试范围去划分:

    • 小型测试:对一个代码单元的测试,通常就是单元测试
    • 中型测试:对两个或多个模块之间交互的测试,通常类比于“集成测试”
    • 大型测试:对一个应用系统及其子系统整体的测试,通常类比于“端到端测试”

    这样划分的好处有:

    • 容易定位问题:测试范围从小到大,各自负责不同的功能,某个测试一旦失败容易让开发找到问题所在
    • 产生较高的测试回报率:测试的回报率等于测试所产生的业务价值与测试执行成本之比。范围小的测试越容易被自动化,但因为覆盖业务范围小所产生的业务价值也就越小,范围大的测试则反之。根据团队和产品具体情况,通过制定合理的测试策略和划分测试范围,决定自动化测试的比例,可以产生较高的测试回报率

    Google对软件测试角色的划分

    • SWE(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职责是实现用户功能,除编码外也具有编写和组织测试的能力,日常活动是代码设计、代码实现与编写测试
    • SET(软件测试开发工程师):主要职责是让SWE更容易地去写测试工作重心在可测试性和通用测试基础框架上,是SWE的紧密合作伙伴,关注质量提升,具备观察代码质量、编写测试框架等能力,日常活动是参与设计评审、代码重构、编写测试框架等
    • TE(测试工程师):主要职责是专注于用户角度的测试,关注集成后的系统是否可以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是真正的产品专家、质量顾问和风险分析师,具备全局审视与分析思考的能力,日常活动是模拟用户使用场景,对SWE和SET编写的测试进行分类组织,分析、解释和测试运行结果,特别是在项目最后阶段推进产品发布

    与传统软件测试中的角色不同,Google将编写测试的工作大部分转交给SWE进行,因为测试本来就应该是开发工作的一部分,由开发去完成再合理不过。考虑到SWE在测试编写方面需要统一的支撑,SET作为SWE的紧密合作伙伴介入进来,予以框架工具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并帮助观察代码质量。而TE的作用向后推移,更关注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后,从用户角度是如何使用的,能否满足用户需求,因为毕竟质量的定义就是“满足用户需求”。TE看起来更像一个具备很强验收能力的产品经理,并且被验收的不仅仅是用户需求,还会用放大镜仔细看SWE和SET所做的测试工作细节

    Google的“工程生产力团队”

    测试是独立存在并与业务领域部门平行的部门,横跨于各个业务领域,被称为“工程生产力团队”。测试人员以租借的方式进入产品团队帮助做提高质量相关的事情,寻找测试方面的可改进之处。测试人员并不直接向产品团队汇报。这种借调模式,一是可以帮助测试人员保持新鲜感,二是可以让一个好的测试实践迅速在公司内的不同团队间蔓延。

    测试左移(前移)与测试右移(后移)

    相对于传统的认为测试工作主要是测试人员的事的看法,Google提倡测试左移与测试右移:

    • 测试左移:开发阶段就应该完成大部分测试工作,尽量将测试放在早期进行,有助于尽早发现问题和质量内建
    • 测试右移:既然TE的主要工作是从用户角度审视产品是否满足用户需求,那为什么不直接找真实用户来进行测试呢?内测用户、众包测试都是测试右移的手段,直接、快速地收集来自真实用户的反馈,能得到更有用户价值的测试结果

    但是,个人认为测试左移是测试右移的前提条件,即团队尚不能完全保障产品的功能完整与稳定性之前,不要仓促开放给哪怕只是部分用户。团队应该先着力于发展自己内建质量的能力,即让人人都来关注质量,以及提前预防问题的发生。

  • 相关阅读:
    Java实现 蓝桥杯 算法提高 小X的购物计划
    Java实现 蓝桥杯 算法提高 小X的购物计划
    Java实现 第十一届 蓝桥杯 (高职专科组)省内模拟赛
    Java实现 第十一届 蓝桥杯 (高职专科组)省内模拟赛
    Java实现 第十一届 蓝桥杯 (高职专科组)省内模拟赛
    Java 第十一届 蓝桥杯 省模拟赛 小明的城堡
    Java 第十一届 蓝桥杯 省模拟赛 小明的城堡
    Java 第十一届 蓝桥杯 省模拟赛 小明的城堡
    129. Sum Root to Leaf Numbers
    117. Populating Next Right Pointers in Each Node II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x2016/p/1207875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