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第七章 从头开始(上)

    头像

    云层

    2015-03-02 21:23

    小云(云层-陈霁)的发展史 2

    第五章 虹销雨霁(上)

    Etang的公司位置很好,在威海路别墅,进公司就得到了公司版本的记事簿,我也信心满满的准备大干一场。但一周后我发现一切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哪个时候再做一个叫做avanta的项目,简单来说就是模仿韩国网站做个人BLOG。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地方呢?
    1.公司入职没有培训
    2.公司没有专职测试,甚至没有质量部门
    3.开发没有使用配置管理工具
    那么大的一个公司竟然这些什么都没有,怎么能够活下来?一个连质量意识都没有到位的公司,怎么能够强大?(当我离开的时候我才明白了这个问题)公司对于我的定位是QA,但是我觉得我作的事情完全和这种个职位没关系,半个月后我茫然了,为啥这工作做的完全陌生或者和我想的不一样。我有一种有力使不出的感觉。一方面我需要去做质量管理体系的东西,规范配置管、测试流程,另一方面我又需要自己熟悉业务,对待上线的软件进行测试,其次我还要去和运维打交道。就像恐龙陷入在焦油坑,把左脚拔出来,右脚又陷的更深(参考)。
    这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当陷入一个完全没有规范的大公司,你是如此的渺小,想推动一些事情,会有无数的理由把你拒绝回来,ISO中的全民质量意识终于理解。这段时间其实做的不是自己,而是在应付领导的各种审查和自己各种纠结,当初自己想象的做个测试经理把规范、流程、人都重新梳理,而事实上是半年后毫无进步。现在想想是确实自己能力还没到能Hold住全场,而确实只是一个小小的Test Leader的水平而已。
    某天正好A某来上海出差(如果不记得A某是谁,请看第一章),当时有段时间我和他合租过几周,确实很谈得来。于是见面叙旧了,当年青春萌动的被炒几年后再见面我已是Etang的质量经理了(头衔很高,其实就是个光杆司令),A某自然很吃惊(而每每说到这个事情就会说小云自己很努力),我是个不喝酒的人,所以想后面有啥激情四射的兄弟可以喝水去了。聊得内容无非就是大多数公司都这样子,小公司重视测试是因为质量就是生命,没有成本来进行后期维护,而大公司财大气粗,可以通过客户关系和售后维护来解决。
    又过了几个月,这样的日子让我很苦闷,都开始准备简历跳槽的时候A某给我说有个朋友的公司需要个QA。听到这个消息的我,自然非常激动,但是又害怕是不是会重蹈覆辙。抱着继续面试又不会怀孕的想法,去试了试。公司的地址就在北京路靠近静安寺,和我在Etang的公司很近,而且我又是骑自行车上班的,于是中午顺大便去聊了一下。公司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每个人的显示器很大很大,应该是21的CRT。办公室里面都是各种游戏机,感觉很是不错。
    面试的过程仍然没什么好说的,只是我没先了解公司,后面才知道是做游戏的,我还以为是平台游戏,没想到是手机游戏。就这样莫名其妙的面试通过了,一个月后,我得到了新的Offer,而薪水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几乎没有犹豫,我决定了跳槽去新公司Gameloft,而走的时候HR也很理解我(自从公司没上市,好多领导都走了,大家都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是一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本章旁白:
    1.大公司未必比小公司规范,而在大公司做事情会让你很难发挥,因为船大难掉头,小公司会让你发挥,大公司更多是流程规范
    2.当你能力不够的时候你未必能hold住全场,自然推动不起来工作,因为你还没这点霸气(霸王色)
    3.在公司要个人和公司共同进步,你工作不是为了工资,如果真的不合适还是早点走
    4.有人内荐会让你轻松的进入某些好公司,因为对公司来说内荐过来的人稳定,可靠
    5.面试前最好还是了解下公司情况,这样会更有些交流的要素



    第六章 虹销雨霁(中)

    有了在Etang的经验,对于大公司我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想做一颗螺丝钉,那么大公司会让你很舒服,但是如果你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大公司是很难落实的。到了Gameloft的头两天我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和每一个人聊了一下天,了解了一下公司的组成及工作流程。作为职位来说我是QA,但是游戏公司对软件测试的理解更是肤浅(关于游戏测试的理解,大家可以看看我以前写过的一篇关于《游戏测试从零开始》的文章,已经截稿),公司好几个Producer对测试就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而对质量流程也毫无概念。整个公司基本还是作坊式做法,有点产品经理带着一堆人做,做了给法国人看看,折腾几个月,就出来了的感觉。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跳槽这个东西往往是越跳越差啊。
    随后去北京参加QA的培训,北京来了个以前联想的QA,我需要去跟着学习几天,那是第一次坐飞机(哎好多年前啊。),I Feel Good。培训的东西我就不多提了,就是基本的文档流程。。。。从我当年的角度来看颇有些迂腐。
    回到上海后,首先要处理的事情就是版本发布的问题,经常出现版本不统一,或者是发错版本的情况发生。其次是测试资源的问题,一个游戏要做好几十个平台,一个测试完全忙不过来。
    对于版本控制来说还算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于是在公司使用VSS的规范做了一点调整,所有测试的版本都必须从VSS上GET Label,而编译环境必须在专门的电脑上。随后慢慢的就迁移到SVN上去了,正好公司也在全球统一了SVN服务器地址,所有的代码都要去国外同步(主要是有一次某个老游戏的代码不见了,好像那个游戏叫做Red什么,有点魂斗罗的感觉)。
    而对于招聘来说,真的是又激动又紧张,毕竟是第一次真的去做招聘,怎么找个合适的人确实有点难度,虽然被面了很多次,但是面别人还是没啥经验的。心中明确了两个招聘要求:
    1.理解游戏的,而不是玩游戏的
    2.理解测试的,而不是乱点的
    所以在简历上给HR了要求,简历中没出现过游戏的PASS,简历中没出现过测试的PASS,这样简历就从平常的200+变成了30左右了,当时最大的想法就是那么多人投简历,难道就是因为觉得游戏测试很简单很好玩么?后面来的第一批兄弟可是尝尽了苦头,不过现在应该都混得不错(第一批人现在都是各大游戏公司的核心了吧)。
    面试的内容就不用多聊了,只能说奇葩很多,各种玩游戏就玩不思考的,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喜欢玩这个游戏和对这个游戏的理解。玩个游戏玩了几年了,问有什么心得,不知道,有什么BUG,不知道,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说不清楚。哎,觉得招一个有想法的人好难,另外一方面遇到合适的有想法的人,工资谈不下来,因为当时招聘游戏测试的待遇就是2000,很多次给上面提这个问题,上面都基本上回绝了。好歹要分两个层次的测试吧,一方面是游戏玩家型的测试人员,主要负责执行,这个工资低点说的过去。另外一个方面是有一定分析设计的测试人员,他们对游戏并不是玩家而是更多的能够把游戏看成软件的,他们更多的负责设计部分,这些人需要待遇高一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测试部门的人员也逐渐多了,没人做测试做QA是没有意义的,先解决棘手的问题吧,所以那段时间我兼职了(QA,QC Manager,SCM)三个职位,每天都是满满的,心里也是满满的,很充实开心。
    靠近圣诞节了,有一个游戏(vj golf)要发行了,由于该游戏有60来个版本(java,brew外加各个分辨率),整个部门只有大概7个人,那时候每天的工作都是非常神奇的节奏。就是下午等版本,等到晚上12点终于版本出来了,然后测试6个小时到早上5-6点测试完成,大家睡觉,12点再来等版本。虽然每次开发都说下午回给版本出来,但是每次都是delay的,那段时间真各个团队就是天天熬夜的,后面我们几个都住在公司了,因为回家睡觉回来太麻烦了,导致阿姨看到我们几个9点多出来去厕所刷牙洗脸都已经不是刚开始的惊奇表情了。
    过程不用多提了,没什么技巧,因为也没办法有什么技巧,就这点时间,要发行,除了加班加点等版本,测试,就没啥可以做的了,而且每个人的技术能力决定了你也没什么可以做的(所谓的自动化什么在当年是没实现可能的,而就算能够实现你的团队都是游戏玩家,也没能力在里面做点编程扩展的事情)。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去了一年,测试团队也从刚开始的10个人不到的团队,扩大到了60来个人了,一层楼几乎都是游戏测试了,而最初的几个也成为了后面的Team Leader。在这其中我也遇到了需要处理员工的情况,开除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说了要加班的自己出去玩了,没有办法随叫随到(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个性,我工作不是随意给你差遣的),而在工作的时候也不够踏实,游戏公司可以开玩笑的时候随便,但是不能做事的时候马虎,好几个一定能测出来的问题,却没有发现。还记得当年开除的时候说的话“也许你现在会恨我,我也经历过,但是我希望这次能够给你个教训,让你知道工作不是你觉得开心就行的,你需要对你的工作负责。”
    而随着人员的逐渐增加,培训就成为必须的前提,每一个进公司的人都需要经历基本的GL Rule(你当作checklist就行了)和软件测试概念的培训,开始是我做的,然后由下面的人来做,但是培训的效果或者收益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点问题,没有专门做过培训的人,仅根据自己会的就去教别人其实是问题很多的。

    本章旁白:
    1.也许你的工作是某一个职位,但是当你到了比较高的职位的时候,你要看透表面的需求,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而不是你做的是什么,否则问题不会被解决。
    2.招聘是一个技术活,如何招聘合适的人很重要
    3.任何职位都应该有一个分层,如果每个人都是什么都会一点没有区别,其实就和什么都不会一样,只会吃大锅饭
    4.任何技术都依赖于团队成员的能力,哪怕你有很好的框架、工具,但是如果使用的人员没有能力,也无法落实的
    5.开除总是每一个管理人员会遇到的问题,或许总会有点错杀无辜的情况出现,但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是很重要的,这是个团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问题而坏了规矩,很多事情不怕大家做一件事情做歪了,只怕每个人都自己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最后互相埋怨。



    第七章 从头开始(上)

    当时的51testing还在交大慧谷,04年看着51testing成立几年后没想到我也成为了其中一员。首先上来就是关于选课的问题,当时和我一起进来的还有吴老师和王老师,根据各自的经验我选择了SQL Server和配置管理+SVN的课程。
    本来以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特别是SVN这东西在公司都用了3年了,而且还做过培训,上这个课岂不是分分秒秒的事情,而配置挂你有啥好说的,PPT也就那么10来页,还是先搞定SQL吧。回头一想SQL真是个遥远的事情了,上次用SQL都是5年前的事情了,中间备课啥的就不啰嗦了,真是越备课越没信心,怎么那么复杂啊,有那么多细节,头都大了。到了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中间有学过编程的,他SQL比我还清楚,当年问了我一个关于Varchar和char的区别还真当时就难倒我了,感觉超丢人。。。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无知,以及转过来做讲师的正确性,只有突破自己才能避免自己成为井底之蛙。
    回到配置管理课程,发现备课更难了,好歹SQL还能写很多例子一个个说清楚,配置管理能有啥好说的,PPT上的字都不过200个,这个要说3个小时怎么说啊?第二次打击再次来临,就是说没啥墨水,做没啥技术。还好还有各种大拿在身边可以随时问,并且预先可以去听听他们怎么说的,听了后觉得自己都知道,但是换做自己来说就没几句话了。

    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T拉住,DPS全开,奶住T没了。但是人家就能说成,T注意Boss使用xx技能的时候,MS丢盾,换T,当前T跑出去消BUFF。。。。。。等等一堆堆的内容。

    既然知道自己的不住,那么就迎难而上吧,这里就不一一感谢各位老师了,太俗气了,虽然我是在这个教师节补上的这篇内容。课没上多久北京分店就要开了,当时北京分店的老师还没完全到期,而且很多新老师都没啥经验,我好歹还算是个半吊子,于是有奔往北京与老朴等朝夕相处的日子。而北京的学生们也很给面子,经常来表扬小云种种低劣的表现,让当时的我信心越来越足,不得不承认哪怕没有漂亮的脸蛋和婀娜的身材,一种由内而外的霸王气质也一样能俘获各种学生的心。

    在第一年的年底,我正式开始接第一门大课,就是传说中的Loadrunner,对我来说这个工具神秘而又陌生,也是我主动申请的,因为对于自己来说好好的学一个在行业顶端的技术是很重要的,至少对自己来说可以牢牢的有一些信心。奇怪的是,当我第一次去听LR的课(当时是Sincky大神授课),这东西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我一直没明白这有什么好说的。

    无非就是以下几个关键点:

    1.脚本录制生成对应协议的代码(这不就是个死规定么)
    2.参数化,不就是个变量么
    3.关联,不就是个函数么
    4.检查点,还是个函数啊
    5.事务,函数1,2
    6.场景,。。。。

    这些东西都是随便做做就可以做出来的,让我很是诧异,和硬件性能测试不是差不多么,好几年过去了和我以前了解的性能测试也没啥区别么,So Easy!
    而当我真的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才发现细节真的如此之多,以至于整个春节都在看书和做练习中度过,而真的开始上LR的这门课才是一段新的开始。

    本章旁白:

    1.工作总是努力的在解决细节问题而很难综合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2.自己感觉懂和真的懂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3.自己懂和教别人懂又是另外一回事情,很多时候能否将别人思考的方式揣摩出来才是回答人家问题的关键
    4.不要用技术的方式来给不懂得人解释技术,也不要给懂技术的人用不是技术的方式来解释问题
    5.所有的一切可能都是新的,但是它终究都是从老的东西演变出来的,基础是学习新东西效率的关键
    6.学习没有技巧和捷径,哪怕有很多人在边上帮你,但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仍然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只有这样你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就是这样。

  • 相关阅读:
    在SQLite中使用索引优化查询速度
    SQLite支持的SQL数据操作
    left (outer) join , right (outer) join, full (outer) join, (inner) join, cross join 区别
    深入理解Android内存管理原理(六)
    Merge Sorted Array
    Sort Colors
    Construct Binary Tree from Preorder and Inorder Traversal
    Binary Tree Postorder Traversal
    Symmetric Tree
    Rotate Imag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axiong2014/p/449229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