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LRU缓存机制-python

    问题:

    # 运用你所掌握的数据结构,设计和实现一个 LRU (最近最少使用) 缓存机制 。 
    #
    #
    #
    # 实现 LRUCache 类:
    #
    #
    # LRUCache(int capacity) 以正整数作为容量 capacity 初始化 LRU 缓存
    # int get(int key) 如果关键字 key 存在于缓存中,则返回关键字的值,否则返回 -1 。
    #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如果关键字已经存在,则变更其数据值;如果关键字不存在,则插入该组「关键字-值」。当缓存容量达到上
    # 限时,它应该在写入新数据之前删除最久未使用的数据值,从而为新的数据值留出空间。
    #

    题解:

    #### 方法一:哈希表 + 双向链表

    **算法**

    LRU 缓存机制可以通过哈希表辅以双向链表实现,我们用一个哈希表和一个双向链表维护所有在缓存中的键值对。

    - 双向链表按照被使用的顺序存储了这些键值对,靠近头部的键值对是最近使用的,而靠近尾部的键值对是最久未使用的。

    - 哈希表即为普通的哈希映射(HashMap),通过缓存数据的键映射到其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

    这样以来,我们首先使用哈希表进行定位,找出缓存项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随后将其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头部,即可在 *O(1)* 的时间内完成 `get` 或者 `put` 操作。具体的方法如下:

    - 对于 `get` 操作,首先判断 `key` 是否存在:

    - 如果 `key` 不存在,则返回 *-1*;

    - 如果 `key` 存在,则 `key` 对应的节点是最近被使用的节点。通过哈希表定位到该节点在双向链表中的位置,并将其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头部,最后返回该节点的值。

    - 对于 `put` 操作,首先判断 `key` 是否存在:

    - 如果 `key` 不存在,使用 `key` 和 `value` 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该节点,并将 `key` 和该节点添加进哈希表中。然后判断双向链表的节点数是否超出容量,如果超出容量,则删除双向链表的尾部节点,并删除哈希表中对应的项;

    - 如果 `key` 存在,则与 `get` 操作类似,先通过哈希表定位,再将对应的节点的值更新为 `value`,并将该节点移到双向链表的头部。

    上述各项操作中,访问哈希表的时间复杂度为 *O(1)*,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节点、在双向链表的尾部删除节点的复杂度也为 *O(1)*。而将一个节点移到双向链表的头部,可以分成「删除该节点」和「在双向链表的头部添加节点」两步操作,都可以在 *O(1)* 时间内完成。

    参考代码:
    # leetcode submit region begin(Prohibit modification and deletion)
    class DLinkedNode:
        def __init__(self, key=0, value=0):
            self.key = key
            self.value = value
            self.prev = None
            self.next = None
    
    class LRUCache:
    
        def __init__(self, capacity: int):
            self.cache = {}
            self.head = DLinkedNode()
            self.tail = DLinkedNode()
            self.head.next = self.tail
            self.tail.prev = self.head
            self.capacity = capacity
            self.size = 0
    
        def get(self, key: int) -> int:
            if key not in self.cache:
                return -1
            node = self.cache[key]
            self.moveToHead(node)
            return node.value
    
        def put(self, key: int, value: int) -> None:
            if key not in self.cache:
                node = DLinkedNode(key, value)
                self.cache[key ] = node
                self.addToHead(node)
                self.size += 1
                if self.size > self.capacity:
                    removed = self.removeTail()
                    self.cache.pop(removed.key) # 删除hash表中的对应项
                    self.size -= 1
            else:
                node = self.cache[key]
                node.value = value
                self.moveToHead(node)
    
        def addToHead(self, node):
            node.prev = self.head
            node.next = self.head.next
            self.head.next.prev = node
            self.head.next = node
    
        def removeNode(self, node):
            node.prev.next = node.next
            node.next.prev = node.prev
    
        def moveToHead(self, node):
            self.removeNode(node)
            self.addToHead(node)
    
        def removeTail(self):
            node = self.tail.prev
            self.removeNode(node)
            return node
    时刻记着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 相关阅读:
    HttpServletRequest和HttpServletResponse实例
    ioc autofac简单示例
    sql left join 字符串
    sqlserver split函数
    类型同时存在于A.dll和B.dll中的解决办法
    ef使用dbfirst方式连接mysql
    html5 图片上传 预览
    webservice使用EF生成的model序列化问题
    sqlserver2008数据库文件降级为sqlserver2005文件
    [转]webapi部署在IIS7.5报404的解决方案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emo-deng/p/1541421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