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缓冲区中,最重要的属性有下面三个,它们一起合作完成对缓冲区内部状态的变化跟踪:
position:指定了下一个将要被写入或者读取的元素索引,它的值由get()/put()方法自动更新,在新创建一个Buffer对象时,position被初始化为0。
limit:指定还有多少数据需要取出(在从缓冲区写入通道时),或者还有多少空间可以放入数据(在从通道读入缓冲区时)。
capacity:指定了可以存储在缓冲区中的最大数据容量,实际上,它指定了底层数组的大小,或者至少是指定了准许我们使用的底层数组的容量。
以 上四个属性值之间有一些相对大小的关系:0 <= position <= limit <= capacity。如果我们创建一个新的容量大小为10的ByteBuffer对象,在初始化的时候,position设置为0,limit和 capacity被设置为10,在以后使用ByteBuffer对象过程中,capacity的值不会再发生变化,而其它两个个将会随着使用而变化。四个 属性值分别如图所示:
现在我们可以从通道中读取一些数据到缓冲区中,注意从通道读取数据,相当于往缓冲区中写入数据。如果读取4个自己的数据,则此时position的值为4,即下一个将要被写入的字节索引为4,而limit仍然是10,如下图所示:
下一步把读取的数据写入到输出通道中,相当于从缓冲区中读取数据,在此之前,必须调用flip()方法,该方法将会完成两件事情:
1. 把limit设置为当前的position值
2. 把position设置为0
由于position被设置为0,所以可以保证在下一步输出时读取到的是缓冲区中的第一个字节,而limit被设置为当前的position,可以保证读取的数据正好是之前写入到缓冲区中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现在调用get()方法从缓冲区中读取数据写入到输出通道,这会导致position的增加而limit保持不变,但position不会超过limit的值,所以在读取我们之前写入到缓冲区中的4个自己之后,position和limit的值都为4,如下图所示:
在从缓冲区中读取数据完毕后,limit的值仍然保持在我们调用flip()方法时的值,调用clear()方法能够把所有的状态变化设置为初始化时的值,如下图所示:
最后我们用一段代码来验证这个过程,如下所示: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nio.*; import java.nio.channels.*; public class Program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FileInputStream fin = new FileInputStream("d:\test.txt"); FileChannel fc = fin.getChannel();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 output("初始化", buffer); fc.read(buffer); output("调用read()", buffer); buffer.flip(); output("调用flip()", buffer); while (buffer.remaining() > 0) { byte b = buffer.get(); // System.out.print(((char)b)); } output("调用get()", buffer); buffer.clear(); output("调用clear()", buffer); fin.close(); } public static void output(String step, Buffer buffer) { System.out.println(step + " : "); System.out.print("capacity: " + buffer.capacity() + ", "); System.out.print("position: " + buffer.position() + ", "); System.out.println("limit: " + buffer.limit()); System.out.println(); } }
完成的输出结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