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Andrew Ng的machine learning课程week 4.
目录:
- 为什么要用神经网络
- 神经网络的模型表示 1
- 神经网络的模型表示 2
- 实例1
- 实例2
- 多分类问题
1、为什么要用神经网络
当我们有大量的features时:如$x_1, x_2,x_3.......x_{100}$
假设我们现在使用一个非线性的模型,多项式最高次为2次,那么对于非线性分类问题而言,如果使用逻辑回归的话:
$g( heta_0+ heta_1x_1+ heta_2x_2+ heta_3x_1x_2+ heta_4x_1^2x_2+........)$
大约有5000($frac{n^2}{2}$)个特征,也就是说O(n2),那么当多项式的次数为3次时,结果更加的大,O(n3)
这样多的特征带来的后果是:1.过拟合的可能性增大 2.计算的耗费很大
举个更加极端的例子,在图像问题中,每一个像素就相当于一个特征,仅对于一个50*50(已经是非常小的图片了)的图像而言,如果是灰度图像,就有2500个特征了,RGB图像则有7500个特征,对于每个特征还有255个取值;
对于这样的一个图像而言,如果用二次特征的话,就有大概3百万个特征了,如果这时候还用逻辑回归的话,计算的耗费就相当的大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neural network了。
2、神经网络的模型表示1
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x_0, x_1,x_2,x_3$是输入单元,$x_0$又被称为bias unit,你可以把bias unit都设置为1;
$ heta$是权重(或者直接说参数),连接输入和输出的权重参数;
$h_ heta(x)$是输出的结果;
对于以下的网络结构,我们有以下定义和计算公式:
$a_i^{(j)}$:在第j层的第i个单元的activation(就是这个单元的值),中间层我们称之为hidden layers
$s_j$:第j层的单元数目
$Theta^{(j)}$:权重矩阵,控制了从第j层到第j+1层的映射关系,$Theta^{(j)}$的维度为$s_{j+1}*(s_j+1)$
对于$a^{(2)}$的计算公式为:
$a_1^{(2)}=g( heta_{10}^{(1)}x_0+ heta_{11}^{(1)}x_1+ heta_{12}^{(1)}x_2+ heta_{13}^{(1)x_3})$
$a_2^{(2)}=g( heta_{20}^{(1)}x_0+ heta_{21}^{(1)}x_1+ heta_{22}^{(1)}x_2+ heta_{23}^{(1)}x_3)$
$a_3^{(2)}=g( heta_{30}^{(1)}x_0+ heta_{31}^{(1)}x_1+ heta_{32}^{(1)}x_2+ heta_{33}^{(1)}x_3)$
那么同理,
$h_Theta(x)=a_1^{(3)}=g( heta_{10}^{(2)}a_0^{(2)}+ heta_{11}^{(2)}a_1^{(2)}+ heta_{12}^{(2)}a_2^{(2)}+ heta_{13}^{(2)}a_3^{(2)})$
3、神经网络模型表示2
forward propagation: vectorized implementation
对以上的公式的向量化表示:
$z_1^{(2)}= heta_{10}^{(1)}x_0+ heta_{11}^{(1)}x_1+ heta_{12}^{(1)}x_2+ heta_{13}^{(1)x_3}$
$a_1^{(2)}=g(z_1^{(2)})$
写成向量即为:
$ a^{(1)}=x= egin{bmatrix} x_0 \ x_1 \ x_2 \ x_3 end{bmatrix} $ $ z^{(2)}=egin{bmatrix} z^{(2)}_1 \ z^{(2)}_1 \ z^{(2)}_1 end{bmatrix} $ $Theta^{(1)}= egin{bmatrix} heta^{(1)}_{10} & heta^{(1)}_{11} & heta^{(1)}_{12} & heta^{(1)}_{13} \ heta^{(1)}_{20} & heta^{(1)}_{21} & heta^{(1)}_{22} & heta^{(1)}_{23} \ heta^{(1)}_{30} & heta^{(1)}_{31} & heta^{(1)}_{32} & heta^{(1)}_{33} \ end{bmatrix}$
因此:
$z^{(2)}=Theta^{(1)}a^{(1)}$
$a^{(2)}=g(z^{(2)})$
加上$a^{(2)}_0=1$:
$z^{(3)}=Theta^{(2)}a^{(2)}$
$a^{(3)}=h_Theta(x)=g(z^{(3)})$
以上即为向量化的表达方式。
对于每个$a^{(j)}$都会学习到不同的特征
4、实例1
先来看一个分类问题,XOR/XNOR,对于$x_1,x_2 in {0,1}$,当x1和x2不同(0,1或者1,0)时,y为1,相同时y为0;y=x1 xnor n2
对于一个简单的分类问题 AND:
可以用如下的神经网络结构得到正确的分类结果
同样的,对于OR,我们可以设计出以下的网络,也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5、实例2
接着上面的例子,对于 NOT,以下网络结构可以进行分类:
我们回到示例中最初提到的问题:XNOR
当我们组合上述简单例子(AND、OR、NOT)时,就可以得到解决XNOR问题的正确的网络结构:
6、多分类问题
在neural network中的多分类问题的解决,也是用的one vs all的思想,在二分类问题中,我们是输出不是0就是1,而在多分类问题中,输出的结果是一个one hot向量,$h_Theta(x) in R^k$,k代表类别数目
比如说对于一个4类问题,输出可能为:
类别1:$egin{bmatrix} 0 \ 0 \ 0 \ 1 end{bmatrix}$, 类别2:$egin{bmatrix} 0 \ 0 \ 1 \ 0 end{bmatrix}$, 类别3:$egin{bmatrix} 0 \ 1 \ 0 \ 0 end{bmatrix}$ , 等等
你不可以把$h_Theta(x)$输出为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