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离散数学 第一章 命题逻辑 18推理理论

    在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中,经常要考虑从某些前提a1,a2,…,an能够推导出什么结论。例如从分子学说,原子学说,能够得到什么结论,从光的波动学说,能得到什么结论等等。我们一般地要对〃假设〃的内容作深入分析,并推究其间的关系,从而得到结论。但也有一些道理,只需分析假设中的真值和联结词,便可获得结论。

    在实际应用的推理中,我们常常把本门学科的一些定律、定理和条件,作为假设前提,尽管这些前提在数理逻辑中实非永真,但在推理过程中,却总是假设这些命题为t,并使用一些公认的规则,得到另外的命题,形成结论,这种过程就是论证。

    定义1-8。1 设a和c是两个命题公式,当且仅当a→c为一重言式,既aþc,称c是a的有效结论。或c可由a逻辑地推出。

    这个定义可以推广到有n个前提的情况。

    h1, h2, …,hn,c是命题公式,当且仅当
           h1∧ h2∧ …∧hn
    þc      (a) 称c是一组前提h1, h2, …,hn的有效结论。
        判别有效结论的过程就是论证过程,论证方法千变万化,但基本方法是真值表法、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
     (1)真值表法

            设p1, p2, …,pn 是出现于前提h1, h2, …, hm和结论c中的全部命题变元,假定对p1, p2, …, pn作了全部的真值指派,这样就能对应地确定h1, h2, …, hm和c的所有真值,列出这个真值表,即可看出(a)式是否成立。
        因为若从真值表上找出h1, h2, …, hm真值均为t的行,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行,若c也有真值t,则上述蕴涵式成立;或者找出c的真值为f的行,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行,h1, h2, …, hm的真值中至少有一个为f,则上述蕴涵式也成立。
       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题1一份统计表格的错误或者是由于材料不可靠,或者是由于计算机有错误;这份统计表格的错误不是由于材料不可靠,所以这份统计表格是由于计算有错误。
         解 设各命题变元为
                 p:统计表格的错误是由于材料不可靠。
                 q:统计表格的错误是由于计算有错误。
           本例可译为:q是前提p∨q,┓p的有效结论,即 ┓p∧(p∨q)
    þ
        我们列出真值表1-8.1如下:

    表1-8.1

    p

    q

    p∨q

    ┓p

    t

    t

    t

    f

    t

    f

    t

    f

    f

    t

    t

    t

    f

    f

    f

    t

    从表上看到只有在第三行 p∨q和 ┓p的真值都为t,这时q的真值亦为t。故( p∨q)∧ (┓p)þ q成立。或者考察q的真值为f的情况,在第二行和第四行,其相应的 p∨q或 ┓p中至少有一真值为f,故亦说明       ( p∨q)∧ (┓p)þ q成立.

              例题2  如果张老师来了,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答,如果李老师来了,这个问题也可以得到解答,总之张老师或 李老师来了,这个问题就可得到解答。
          解  若设 p:张老师来了。
               q:李老师来了。
               r:这个问可以得到解答。
          上述语句可翻译成下述命题关系式
              (p→r)∧(q→r)∧( p∨q)
    þ
         列出真值表1-8.2如下


    表1-8.2

    p

    q

    r

    p→r

    q→r

    p∨q

    t

    t

    t

    t

    t

    t

    t

    t

    f

    f

    f

    t

    t

    f

    t

    t

    t

    t

    t

    f

    f

    f

    t

    t

    f

    t

    t

    t

    t

    t

    f

    t

    f

    t

    f

    t

    f

    f

    t

    t

    t

    f

    f

    f

    f

    t

    t

    f

     

     

     

     

     

     

    从真值表看到,p→r,q→r, p∨q 的真值都为t的情况为第一行、第三行和第五行,而在这三行中r的真值均为t。故
        (p→r)∧(q→r)∧( p∨q)þ

    (2)直接证法

    直接证法就是由一组前提,利用一些公认的推理规则,根据已知的等价或蕴涵公式,推演得到有效的结论。
    p规则前提在推导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引入使用。
        t规则在推导中,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公式、重言蕴涵着公式s,则公式s可以引入推导中。
        现将常用的蕴涵式和等价式列入表1-8.3和表1-8.4中。

    例题1 证明 ( p∨q)∧(p→r)∧(q→r)þs∨r
    证法1  (1)p∨q       p
        (2)┓p→q     t(1)e
        (3)q→s     p
        (4)┓p→s     t(2),(3)1

    表1-8.3

    i1

    p∧qþp

    i2

    p∧qþq

    i3

    pþp∨q

    i4

    qþp∨q

    i5

    ┓pþp→q

    i6

    qþp→q

    i7

    ┓(p→q)þp

    i8

    ┓(p→q)þ┓q

    i9

    p,qþp∧q

    i10

    ┓p,p∨qþq

    i11

    p,p→qþq

    i12

    ┓q,p→qþ┓p

    i13

    p→q,q→rþp→r

    i14

    p∨q,p→r,q→rþr

    i15

    a→bþ(a∨c)→(b∨c)

    i16

    a→bþ(a∧c)→(b∧c)

    表1-8.4

    e1

    ┓┓pûp

    e2

    p∧qûq∧p

    e3

    p∨qûq∨p

    e4

    (p∧q)∧rûp∧(q∧r)

    e5

    (p∨q)∨rûp∨(q∨r)

    e6

    p∧(q∨r)û(p∧q)∨(p∧r)

    e7

    p∨(q∧r)û(p∧q)∨(p∧r)

    e8

    ┓(p∧q)û┓p∨┓q

    e9

    ┓(p∨q)û┓p∧┓q

    e10

    p∨pûp

    e11

    p∧pûp

    e12

    r∨(p∧┓p)ûr

    e13

    p∧(p∨┓p)ûr

    e14

    r∨(p∨┓p)ût

    e15

    p∧(p∧┓p)ûf

    e16

    p→qû┓p∨q

    e17

    ┓(p→q)ûp∧┓q

    e18

    p→qû┓q→┓p

    e19

    p→(q→r)û(p∧q)→r

    e20

    p«qû(p→q)∧(q→p)

    e21

    p«qûp ∧q)∨(┓p∧┓q)

    e22

    ┓(p«q)ûp«┓q

    5)┓s→p      t(4)e
    (6)p →r     p
    (7)┓s→r     t(5),(6)i
    (8)s∨r      t(7)e

    证法2    (1)p →r         p
                        (2)p ∨q→r∨q    t(1)i
                        (3)q→s       p
                        (4)q∨r→s∨r   t(3)i
                        (5)p∨q→s∨r   t(2),(4)i
                        (6)p∨q       p
                        (7)s∨r       t(5),(6)i

    例题2 证明 (w∨r)→v,v→c∨s,s→u,┓c∧┓uþ┓w
    证明 (1) ┓c∧┓u        
       (2) ┓u           t(1)i
       (3)s→u           p
       (4)┓s           t(2),(3)i
       (5)┓c           t(1)i
       (6)┓c∧┓s        t(4),(5)i
       (7)┓(c∨s)        t(6)e
       (8)(w∨r)→v       p
       (9)v→(c∨s)       p
       (10)(w∨r)→(c∨s) t(8),(9)i
       (11)┓(w∨r)     t(7),(10)i
       (12)┓w∧┓r     t(11)e
       (13)┓w        t(12)i

    (3)间接证法

    定义1-8.2 假设公式h1, h2, …, hm中的命题变元为p1, p2, …, pn,对于p1, p2, …, pn的一些真值指派,如果能使h1∧ h2∧ …∧hm的真值为t,则称公式h1, h2, …, hm是相容的。如果对于p1, p2, …, pn的每一组真值指派使得h1∧ h2∧ …∧hm的真值均为f,则称公式h1, h2, …, hm是不相容的。
       现在可把不相容的概念应用于命题公式的证明。
        设有一组前提h1, h2, …, hm,要推出结论c,即证h1∧ h2∧ …∧hm
    þc,记作sþc,既┓c→┓s为永真,或c∨┓s为永真,故┓c┓s为永假。因此要证明h1∧ h2∧ …∧hmþc,只要证明h1, h2, …, hm与┓c是不相容。

    例题3 证明a→b,┓(b∨c)可逻辑推出┓a
                 证明    (1)a→b               p
                       (2)a                  p(附加前提)
                         (3)┓(b∨c)            p
                          (4)┓b∧┓c           t(3)e
                          (5)b               t(1),(2)i
                          (6)┓b             t(4)i
                          (7)b∧┓b(矛盾)        t(5),(6)i

    例题4 证明 (p∨q)∧(p→r)∧(q→s)þ s∨r
    证明     (1)┓(s∨r)   p(附加前提)
             (2)┓s∧┓r     t(1)e
             (3)p∨q        p
             (4)┓p →q      t(3)e
             (5)q→s        p
             (6)┓p→s       t(4),(5)i
             (7)┓s→p      t(6)e
             (8)(┓s∧┓r)→(p∧┓r)   t(7)i
             (9)p∧┓r        t(2),(8)i
            (10)p→r        p
            (11)┓p ∨r      t(10)e
            (12)┓(p ∨┓r)    t(11)e
            (13)(p∧┓r)∧┓(p ∧┓r)(矛盾) t(9),(12)i

    间接证法的另一种情况是:若要证h1∧ h2∧ …∧hmþr→c)。设h1∧ h2∧ …∧hm为s,
    即证s
    þ(r→c)或sþ(┓r∨c),故s→(┓r∨c)为永真式。因为s→(┓r∨c)û┓s∨(┓r∨c)û(┓s∨┓r)∨cû┓(s∧r)∨cû(s∧r)→c,所以若将r作附加前提,如有(s∧r)→c,即证得s þ(r→c)。由(s∧r)þc,证得sþ(r →c)称为cp规则。

    例题5 证明a→(b→c),┓d∨a,b重言蕴涵d→c
    证明   (1)d      p(附加前提)
           (2)┓d∨a       p
           (3)a         t(1),(2)i
           (4)a→(b→c)    p
           (5)b →c       t(3),(4)i
           (6)b         p
           (7)c         t(5),(6)i
           (8)d →c       cp

    例题6 没有下列情况结论是否有效?
    (a) 或者是天晴,或者是下雨。
    (b) 如果是天晴,我去看电影。
    (c) 如果我去看电影,我就不看书。
    结论:如果我在看书则天在下雨。

      若设 m:晴天。
    q:下雨。
    s:我看电影。
    r:我看书。

    故本题即证:m∨q,m→s,s→┓r,推出r→q
    因为 (m∨q)û┓(m«q)
    (1)r                  p(附加前提)
    (2)s→┓p                 p
    (3)p→┓s                 t(2)e
    (4)┓s                   t(1)(3)i
    (5)m→s                   p
    (6)┓m                   t(4),(5)i
    (7)┓(m→←q)           p
    (8)m→←┓q             t(7)e
    (9)(m→┓q)∧(┓q→m)  t(8)e
    (10)┓q→m           t(9)i
    (11)┓m→q           t(10)e
    (12)q              t(60,(11)i
    (13)r→q           cp

  • 相关阅读:
    LAMP企业架构读写分离
    docker技术入门(2)
    docker技术入门(1)
    终极实验
    java——并查集 UnionFind
    java——字典树 Trie
    java——线段树 SegmentTree
    java——最大堆 MaxHeap
    java——链表映射 LinkedListMap
    java——数据结构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emanlee/p/179910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